怎样用科学思维提高悟性?

Wait 5 sec.

‍‍‍今天我们谈谈悟性的话题。佛教讲究慧根,有的人有慧根,你一点拨,他就懂了,然后一路顺风顺水;有的人慧根太浅,什么道理都讲不通,就是与佛无缘,这就勉强不得。当然,如果你不喜欢宗教的术语慧根,我们可以用悟性来代替,它们的含义差不多。为什么要讲这个话题?因为悟性很重要,这一方面是因为如果一个人悟性太差,在社会上真的非常吃亏,很多事花了功夫也做不好,走的路会非常不顺;另一方面,有本事的人会懒得教他们,甚至懒得理他们。好消息是,悟性是可以培养的。今天的内容,来自吴军博士在得到App的课程《吴军来信2》。我们一起来看看,怎么理解悟性以及如何培养悟性。吴军博士是计算机科学领域的资深专家,谷歌前高管、硅谷风险投资人,同时也是文津图书奖、中国好书奖得主,著有《格局》《见识》《浪潮之巅》等畅销书。他擅长探讨如何通过提升个人的视野与认知来获得持续的成功和成长。以下是吴军博士的分享:作者:吴军来源:得到App《吴军来信2》01怎么理解悟性?什么是悟性呢?最经典的回答案例就是神秀和慧能的故事。据说五祖弘忍有意传法,命弟子作偈,也就是佛经中的唱词,通过唱词来检验他们的修为。大弟子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弘忍表面上告诉大家可以按照这个偈语修习,但是内心知道,神秀并未开悟。后来,舂米工慧能知道此事后,作了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弘忍认为,慧能真正悟道了,后来传衣钵给他,于是慧能成为了六祖。这个故事你可能听过,它的中心思想其实是,神秀和师傅学了那么多年,终究因为悟性太差掌握不了真谛;而慧能悟性好,虽然天天在舂米,偶尔听几句,也能悟道。用这个例子来解释悟性还是有点抽象,可能表达得不是那么清楚,我们再来看一个更直观的例子。假设有三个来自森林的原始人,他们对现代社会的规矩完全不知晓。当他们看到车都沿着一个方向走的时候,自然不会知道原因。这时候,可以从他们的反应看出各自悟性的高低。第一个人对这个现象无感,看了半天也没体会到为什么车都要沿着一边走,甚至不知道自己反着走是危险的,他走路的方向可能是随机选择的。第二个人注意到这个现象,但是总纠结于为什么,他不断地找人问,人家可能懒得搭理他,他又自己不断地思考,也没有找出答案,这时候他就选择不走路了,或者小心翼翼地逆着走。人家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可能还自觉得意。第三个人也搞不清楚为什么车都是沿着一个方向开,但他马上就明白了这里面一定有原因,虽然原因一时找不到。但他知道,为了自己的性命,要顺着车流人流走,不要反着来。虽然没有人教他该怎么做,但是他根据常识,利用自己的头脑,能够作出正确的选择,这就是有悟性的。世界的运行自有它的道理。符合那些道理的事情,就特别顺。你开车顺着车流走就好,非要逆着来,去躲避迎面而来的每一辆车,不能说你就到不了目的地,毕竟地球是圆的,但是可能走不了几分钟就被撞得头破血流了。这个道理,生活在城市里的人都懂,因为他们从小被告知了这件事。但是,第一次看到这个场面的人,在没有被告知这个道理时,能够经过思考做出正确决定,就不容易了。因此,悟性不是人人都有的。02悟性可以后天培养吗?那么,悟性能否后天培养呢?我认为是可以的,因为它和天生的智力关系不是很大,很多是靠后天的影响。对于培养悟性的方法,我把它们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不需要具备专门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思维,哪怕不识字,也能学习掌握。另一部分和科学思维,科学方法有关,后面也会讲到。接下来我们先讲讲不识字也能学习和掌握的方法。首先,悟性的核心是一个“悟”字,它是一个“吾”字加一个由“心”字演变而来的竖心旁,意思是我要用心悟道,是自己去体会、感受、然后成为自己的心得。世界上总有这样一些人,把一些简单的问题翻来覆去地问,就是不愿意花功夫把它们搞懂。尽管我们为了鼓励大家提问时总是说,世界上没有傻问题。不过,对于那些非常简单的问题,自己有责任去找答案,搞懂它,而不是每一次都问人。有一次我和我的导师谈起这件事,他说,那是因为有些人太懒,他们如果真想搞清楚一件事,或者学会一点东西,在问问题的时候,必须自己也花点功夫学习。比如对于网络上和参考书上都有的答案,他很少回答学生,因为他认为作为学生应该自己搞清楚,而不是事事问老师。人一旦养成了凡事依赖别人的习惯,就把自己理性思考的大门关死了。因此,我对很多人的建议也是,常识性的知识,你需要自己去搞懂。当人们被逼着主动思考时,就容易开悟。我从来不认为悟性是天生的,它主要是受成长的环境和过程的影响。今天有两个词,“妈宝男”和“扶弟魔”,看似这些男生的妈妈和姐姐在关心他们,帮助他们成长,实际上是害了他们,让他们的心智长期打不开,无法开悟。其次,悟性的培养要注重联想,既要从多个角度思考,也要做到触类旁通。对于那些从我的课程中受益的人,我有时会问他们,是哪些内容让你们受益了。他们会给出具体的例子,我就发现其实我可能只是点拨了一句,甚至说的是另一个领域的事情,但是他们能够联想到自己的情况,往深了、往广了去思考,就有了收获,这说明他们悟性很高。比如我有时在谈历史,其实是暗示你现在的情况,我可能谈国外,其实暗示国内的情况。悟性好的人就能理解。当然,绝大多数时候我都是就事论事,你不用过度联系。03如何提升悟性?接下来我们结合两个常用的科学方法,建立知识树,和绘制思维导图,谈谈怎么提升悟性。科学方法一:建立知识树先说第一个方法,建立知识树,这是帮助我们把零散的知识点连接起来,建立学科,形成清晰的思维框架的有效方法。早期人类的科学知识都是很零散的,你知道了一个知识点,未必知道和它有关的。比如你知道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未必知道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度,因为它们是不同的知识点。从很多知识点,到完整的知识体系,中间需要把各种知识点,用逻辑的方式联系起来,这就是建立知识树,或者说知识图谱的过程。在科学的发展过程中,如果知识树中有一个节点改变了,由它派生出来的所有分支下面的节点都会被重新审视一遍,不会只是更新少数几个知识点。这是科学体系一旦建立起来,就进步很快的原因。但是人常常不是如此,即便他建立了自己的知识图谱,在了解到一个新的事实,或者更新了知识之后,很少会把自己的全部知识图谱更新一遍。比如我之前讲过,“从错误的前提出发,可以得出任何符合逻辑的结论”。好了,知道了这一新知后,你是否会用它把你的知识图谱全部更新一遍,并且以后判断事物的方法都因此更新了呢?据我的观察,绝大部分人没有。很多人依然习惯于从无法验证的前提出发,做各种推理,并且还得意洋洋。比如我们知道上述结论后,就应该懂得,不要对历史上没有发生的事情进行假设,然后再去总结经验教训了。但是你看一看周围,大部分人还在这么做。比如,你总能在媒体上看到有人讨论,如果工业革命发生在中国,今天会是什么样这一类的问题。对于悟性的问题也是如此,很多人听我们的课,了解到一个结论,虽然认可,却没有内化成自己的心得并且落到实践。我们可以说,这些人悟性还有待提高。当然,有的人听了上述结论,不仅把自己已有的认知做了一次梳理,而且以后用这种眼光审视媒体的各种新闻,这才是真正地提升悟性。在外人看来,他们的悟性就很高。比如对于投行的分析师等专业人士来说,怎样才能提高悟性呢?除了掌握很多专业知识,学会使用各种工具之外,更重要的是能敏锐地发现问题,这样你给出的报告、提供的产品、服务才有意义和价值。有些分析师悟性更高,不是指他们的专业知识学得更多,而是他们知道用矛盾律这个知识点,更新自己的知识图谱,并且每一次都要用它来审视数据。所以我们说某个人悟性好,其实是在说,你教会他一件事,他就懂了很多道理。背后的根本原因是,他的头脑里有一棵知识树,你更新了他头脑里知识树的一个节点,他就把相应的节点都同步更新了。科学方法二:绘制思维导图对于比较复杂的知识之间的联系,光在脑子里建立一个模模糊糊的知识树或者图谱还不够,还需要在思考深度问题的时候,画出思维导图。这也是我们要谈的第二个科学方法。你脑子里的很多知识,其实都有相通之处。但是,具体到一件事,它不会涉及到你全部的知识,而只是一个由因到果的链条。当然,这个链条可能涉及很多原因,因此有时不画出来,或者写不出来,想不清楚。你具体在画思维导图的时候,重点是把起因、结果、关键节点,以及如果涉及到人,还要把关键人物,全部都画清楚。你会发现,很多问题,只要你别太懒,把思维导图画清楚,一下子道理就想明白了。当然,这在别人看来,你就开悟了。最后,我想说说知识树和思维导图这两个科学方法之间的差别和联系。知识树是你头脑里的知识,它用树或者图的形式组织起来。它的核心是知识点,脉络是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思维导图,是你把知识树用于分析具体问题时画的图。它的核心是你了解到的那些素材,素材之间通过因果关系,或者信息的相关性进行关联,然后你通过画图推导形成自己的分析。你可以把建立知识树的过程看成是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搞清楚概念、分类和逻辑,不断更新所有相关的知识点。至于建立思维导图的过程,你可以把它看成是对知识树的应用。总结来说,所谓悟性高,就是前面知识树建立得好,后面应用得也好。吴军博士擅长从多个角度对现实问题提供深刻见解,让你从思维中获得实质性的启发。他在得到App的课程《吴军来信2》正在更新中,欢迎你现在加入。👆👆tips:敬爱的读者朋友,由于微信的推送规则,即使您关注了我们,可能也常常收不到推送,记得点击“罗辑思维”名片,设为星标⭐️,文章每天会自动推送哦!推荐阅读怎样才能真正掌控自己的人生?05-02 你要书写自己的人生剧本大学专业最新大洗牌,你准备好了吗?05-01 面对新一轮专业调整,怎么办?‍‍中央政治局最新会议,看懂关键信号和真趋势04-28 四对关键关系,搞清未来政策走向培养孩子逻辑思维的五个方法04-27 快来读《逻辑学通识讲义》五一期间,邀请你来得到App。今日免费听书+电子书已送达!快来得到App领取。分享独家情绪小妙招,更有机会赢得猫头鹰手办:点击“阅读原文”,订阅《吴军来信2》 阅读原文 文章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