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定要去贵州过一次春天?

Wait 5 sec.

贵州的春天从来不是一览无余。在中国最大的喀斯特峰林万峰林,油菜花犹如金黄色的河水,循着山的踪迹漫向人们看不到的地方;在世界最大的湄潭万亩茶海,低矮的茶树像一张翠绿色的地毯铺满大地,以至于人们常说:“山的这边是茶,山的那边还是茶”;在古老的村寨与屯堡里,人们继续着数百年来的悠久传统,一边忙新一年的农事,一边筹备那些只属于春季的节日。相较北方春天的奢侈,东部地区的慢热,贵州的春天更像是我们苦苦追求的标准答案:梅花、樱花、桃花、梨花、杜鹃花、油菜花……这些分别盛开的花儿不仅仅承包了贵州春天的美景,也为它的多彩带去了最直白的解释;梵净山、武陵山、大王山、老王山、大娄山……这些坐落在不同方向的山峰纷纷穿上了春的外衣。所谓山花烂漫,大抵如此。春日风光下的兴义万峰林。当凡事加上了春天的前缀,立马变得迷人起来。在长达亿万年喀斯特运动的作用下,贵州以中国省份里唯一一个没有平原的姿态,以自己的方式接纳着峰林、石林、峡谷、溶洞、天坑、瀑布的奇观,并通过县县通高速、不断刷新的世界第一高桥、“支支串飞”这一系列更为现代人熟悉的方式,打通我们与春天的“最后一步”。毕节百里杜鹃景区:祭过花神,杜鹃花开植物学家将世界范围内的杜鹃花划分出5个亚属,百里杜鹃全部都有。作为贵州春天里“名片式的存在”,百里杜鹃一共汇聚了41种野生杜鹃花,身处县城都能望到杜鹃花盛开的样子。它的吸引力光是从停车场的车牌里就可见一斑——近有重庆、四川、云南、广东,远有浙江、北京、东北和新疆。要知道,我们到的这天还只是清明假期前的工作日。在百里杜鹃景区最火热的时候,你真的很难分辨到底是花多,还是人多。按照往年的经验,杜鹃花的盛花期往往从三月底开始。而每年3月28日,也是水西彝族祭花神的日子。与生活在其他地区的彝族不同,祭花神与火把节、彝族年并列称为水西彝族的三大节日。它最早记录在一本名为《祭花经》的彝语古书上。书中说:人们发现每年杜鹃花开的好坏影响了一年的收成,于是决定在杜鹃花的盛花期前举行祭祀,以求一年的风调雨顺,五谷丰收。身为当地第16代布摩的黄承龙说:“根据我们的推断,《祭花经》的成文时间大约在元代或明代左右。直到今天,我们也依然在按照书中的记录请花神、祭花神、唱花神、送花神。”正在主持祭花神仪式的黄承龙。对于相信万物有灵的彝族人来说,祭花神是春天最重要的节日。2016年起,百里杜鹃景区将3月28日定为固定的祭花神日,并向游客开放。活动当天,由9位布摩率领的队伍将从金坡景区出发,一路前往百花坪。这其中没有任何演员,都是生活在附近,身穿民族服饰的彝族人。黄承龙也惊讶地发现:每年的人数都在变多,今年的人数不少于五万人,“甚至不少人会默认祭花神之后,百里杜鹃的花才真的要开了。”祭花神现场。同样是在今年,百里杜鹃景区首次在盛花期的时候举办了63公里和110公里人车接力花海穿越赛,让400多位参赛选手过了一把“在杜鹃花海里畅快奔跑”的瘾。在每天中午和晚上两个时段,百里杜鹃景区也在不同位置安排了花仙子巡游的表演活动,让每一个因杜鹃花而来到这里的人们留下关于春天最美好的记忆。众所周知的是,百里杜鹃景区的杜鹃花均为野生,很难在这片区域以外的地方存活。再加上它的盛花期只有一个月左右,如果要想把杜鹃花的盛景尽收眼底,就必须在“人从众”的几天里来到这里。为了让游客有机会把杜鹃花“带回家”,同时也是为百里杜鹃景区带来全新产业,一家以高山冷凉杜鹃人工培育基地为主的花卉科技园在此落地,所有品种都是由百里杜鹃上的品种杂交、培育而来。从2020年建成使用至今,这家花卉科技园已经实现了人工延长杜鹃花期,并且可以根据客户的需求种植一年四季都能开花的杜鹃花。而就在我们参观的短短半小时里,就有两三位慕名而来的游客抱着一盆花上了车,十分满足地将“只此一处的春色”点缀在自己的生活当中。遵义湄潭:在浙大西迁的地方,泡一杯春茶遵义以东不到一百公里,在湄江河与湄水河“颠倒流河,汇为深渊,弯环如眉”的地方,小城湄潭就坐落在这里。茶,是湄潭最为著名的存在。1919年,英国作家毛姆曾来到中国,一路沿着长江而上,从上海来到汉口,最后来到湄潭。几年后,小说《面纱》问世,故事里同样出现了一个名为“湄潭府”的地方。到了1939年,任浙江大学校长的竺可桢应遵义县长刘慕、湄潭县长严溥泉的邀请,决定将一路西迁,颠沛流离的浙江大学迁址于此。1940年,浙大正式“落户”遵义等地,其中文学院在遵义,而农学院、理学院、师范学院等院系则搬到了湄潭。浙大农学院的学生在湄潭农场前拍摄毕业照。浙大在湄潭,一呆就是七年。七年时间里,这里走出了“中国原子弹之父”王淦昌、数学家苏步青、核物理学家卢鹤绂、农业教育家朱祖祥等在遵义生活学习过,日后成为两院院士的52位专家教授。如今站在已经改为浙大西迁历史博物馆,石立滨馆长对我说:“这座明代万历年间建成的文庙里,有一间屋子就是当年竺可桢来到湄潭办公起居的地方。”湄潭的浙大元素之多,让人甚至有种处身江南的错觉。一切都如中国生物物理学奠基人贝时璋所说:“我的黄金时代在湄潭。”1942年,浙江大学物理系学生周志成(右二)、许良英(左二)在湄潭合影。1944年,李约瑟应邀来到湄潭视察时,硬生生将原本两天的停留时间延长到四天,他没想到“在如此偏远的县城里,竟有这样一所学术氛围浓厚的大学……我可以毫不吝啬地说,这里是东方的剑桥”。浙江大学农业研究所师生在湄潭从事农业研究工作(李约瑟拍摄)。与此同时,民国政府在湄潭设立了民国中央实验茶厂。新中国成立后,这座中国现代史上第一个国家级茶叶机构成为贵州省茶叶科学研究院和国营湄潭茶厂,以“贵茶”的身份为国家发展赚取着彼时急需的外汇。在保留相当完好,如今已经成为茶工业博物馆的湄潭国营茶厂里,我们依然能看到完整的木质红茶精制生产线与各式各样的木质、金属茶叶机具。这些以今天的眼光看去稍显简陋的机具,其实都是当时的工人根据生产需要,参照外国茶叶机具模样自主创新而成。贵州茶文化生态博物馆教育培训办主任王启进说:“就连那些装茶用的布袋子,都是茶场工人们一针一线地逢出来的。”很少有人知道,贵州产好茶。图为1959年贵州省采茶能手在省茶科所门前合影。而在湄潭永兴镇,坐落着世界上最大的万亩茶海。当人们问起这里的茶到底有多少的时候,他们听到的答案往往相同:一眼望去,山前山后,看得见的地方是茶,看不见的还是茶。在湄潭县永兴镇,湄潭万亩茶海就坐落于此。只有懂得欣赏春天的人,才知道贵州茶有多么宝藏。在湄潭,浙大教授们曾经因为“思念西湖龙井的风味”,于是请来邬锡得、葛顺潮两位制茶师傅根据湄潭苔茶的特点研制出湄潭龙井,今天则被称为湄潭翠芽;在黔南贵定,当地产出的云雾茶在乾隆时期被定为贡茶,建国后则改为“贵定雪芽”。哪怕是对茶没有那么敏感的年轻人,当他们来到凤阳“茶海之心”,走进林中有茶、茶中有林的广袤茶海,静静感受春天的气味;抑或是一头扎进贵安新区的羊艾茶场,在望不到头的翠绿色里寻找“最出片的角度”,此时此刻的春天就化身成茶的样子,紧紧包裹着每一个前来赏春的人。上茶山,是独属于贵州人的春日限定游玩方式。贵州:满眼望去,尽是春意如果说去贵州避暑已经成为大家公认的休闲生活方式,那么去贵州赏春就恰恰是当代生活里,还没有被更多人意识到的“宝藏旅行”。静与动、慢与快、自然与人文、传统与现代、每一种为人称道的生活方式都能在这里找到独属于贵州的春日限定款,更重要的是:去贵州过春天,最不需要纠结的就是什么时候出发——因为每一个方向,都有春天最美的样子;每一个在贵州停留的日子,都是满分春天。春天的黄果树瀑布,少了一丝汹涌,多了一分灵动。在每一个不经意的转角和瞬间,山间的野花正跟着春天的节奏悄然开放。野桃花、樱花与新绿的枝丫一起,点缀着这座巨瀑周边的峡谷风光。此时此刻的西江千户苗寨,正随着桃花的盛开变得热闹起来。梯田之上,新绿初上,属于春季的多彩开始在寨脚漫开,就连游客也都成为景色的一部分,共同组成贵州春天最靓丽的样子。到了荔波的小七孔,穿行在密林与岩谷之间的漳江河水,在春天变得尤其温婉澄澈。如果适逢一场春雨,河面蒙上一层微雾,水色则在阳光的照射里呈现出冰蓝与翡翠的渐变,如梦幻一般。位于黔东南的镇远古镇,像是一幅由诗意与历史交织的水墨画。作为王阳明进入贵州的第一站,这里见证了心学思想的生根与发芽,也以其自身的古朴与硬朗默默诠释着“心即理”“知行合一”的本质。在赤水丹霞,春天被解释成红与绿的极致对比。当贵州最大的瀑布从岩壁上一泻而下,带起一阵阵雾气的同时,也把赤水丹霞的地貌冲刷得更加鲜亮。那些红岩赤壁与初生的嫩绿植被相互映衬,就好像是某种异世界的存在。如果说贵州的春天是一场山川合奏,那么梵净山便是音色最悠远的一处。春日的梵净山,不喧嚣,不炫技,而是一种内敛的存在。与猴群偶遇,在云海穿行,每一种体验都成得上绝无仅有。旅行的意义,不是去重复某一种生活,而是打破某种既定的印象,在全新的体验里领略生活的万千风采。贵州春天,很明显就是这样的存在。打开社交媒体,住在城市的贵州人正循着春天的足迹,徒步走向山顶,拥抱一整个春天。作为不折不扣的山地运动大省,耐不住性子的年轻人热衷于在贵州解锁“春天里的第一场山地运动”。从山地自行车到攀岩,从高桥蹦极到户外探洞,他们或飞至高空,俯瞰雄伟的喀斯特地貌,或深入贵州大地的纹理当中,在亿万年形成的景观里领略时间的意义。不论换成哪一个视角,关于贵州春日的美都是那么特别。去了贵州,才知道春天从来不是一览无遗。即使你只是临时起意的游客,落地贵州的同时点上一杯上春山,身体自然会在熟悉春天味道之后告诉你正确体验贵州春天的方式。从香椿到蕨菜,从羊肉粉到豆米火锅,从酸汤到烙锅,从洋芋粑到洋芋粑……光是凭着数不胜数的美食,春天的滋味就已然具象起来。当然,更不用提贵州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2025年3月,习近平先后到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贵阳市等地考察调研。在肇兴侗寨门口,身着民族盛装的村民唱起侗族大歌欢迎总书记。在侗乡特色产业基地,他也观看了蜡染工艺流程。习近平强调: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贵州历史底蕴深厚,红色文化丰富,民族文化多姿多彩……对民族特色村寨、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对革命战争时期留下的红色旧址,要加强系统性保护。像十三年才举办一次的苗族鼓藏节,不仅仅是当地人的盛会,更会吸引无数游客前来。有意思的是,在中国主要城市的春季长短排行榜里,贵阳的春天不多不少,恰好长达100天。借着这个奇妙的巧合,贵州将“一百天的春季,一百分的美丽”定为春季传播主题,向全国各地的游客发出邀请,前来贵州领略“满分春天”的奥义,体验独属于贵州的春山、春花、春茶、春味。作为全国旅游资源得天独厚的存在,贵州省同样没有停下向前的脚步。这一周,贵州省文旅就将来到长三角地区开展文旅产业招商活动宣讲,从而对自身的旅游产业进行升级迭代,让“多彩贵州”的名声更加响亮,为接下来的每一个春天带来更多美丽。在这个山花烂漫的季节里,《三联生活周刊》与三联生活实验室也将目光放在了当下色彩最丰富,话题最火热的旅游目的地——贵州之上。刚刚过去的一周,我们已经向大家展示了《去贵州,过一个“满分春天”》的“正确方式”。而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们也将继续和大家一同,去到贵州春天的更多角落,呈现2025年的满分春天。策划丨三联.CREATIVE微信编辑、设计排版丨王昊天作者丨王铁砣图片来源丨视觉中国、百里杜鹃景区、浙大西迁历史陈列馆、贵州茶文化生态博物馆、毕节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发条陈、蒋鑫*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文章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