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跑吧,机器人:产业首场“民间大阅兵”回顾

Wait 5 sec.

就在上周,国内的人形机器人领域发生了两件大事。一是4月15日,第二届中国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产业大会,在北京举办。在这次的会议上,立德机器人平台牵头发布了《2025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产业研究报告》。报告预测,2025年,人形机器人产业有望从“技术验证期”向“规模化商用期”快速过渡。市场规模有望达到82.39亿元,到2030年,中国具身智能市场规模将达到1037.52亿元,占全球的44.6%。而第二件大事,就是4月19日,全球首场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在北京亦庄举办。尽管比赛已经过去了5天,但它的后续影响还在持续。作者:达珍来源:得到App《得到头条》01机器人跑马拉松的三大看点这场马拉松最直接的影响,体现在各个公司的股价上。获得冠军的天工Ultra带动一片涨停,研发企业背后的参股方京城股份赛后跳跃式涨停,还有天工机器人的联合研发方优必选、提供传感器的柯力传感,股价都或多或少出现了上涨。而亚军松延动力,它的技术支持方利亚德和战略合作方风语筑,股价同样在上涨。而在场上摔跤、跌倒,没能完成比赛的机器人,背后公司的股票也面临不小的压力。整场比赛全程21公里,20支机器人队伍参赛,同场还有12000名人类选手,再加上各类媒体报道和直播,都给这场比赛加上了巨大的注意力杠杆。也让这场马拉松,变成了人形机器人产业的第一次民间大阅兵。那么,从这场机器人阅兵里,我们都能发现些什么?首先,从参赛的队伍来看,选手主要分三类。这也是目前人形机器人领域的三个重要参与方。一是“国家队”。比如,冠军机器人“天工Ultra”,是由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和优必选科技联合研发的,背后是北京市政府支持的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平台,属于国家级技术攻关项目。天工Ultra撞线图源:“北京科协”公众号二是“企业队”。这些企业主要来自深圳、北京和上海。比如,优必选、乐聚、卓益得、松延动力、宇树科技、傅里叶智能等。三是“高校队”,来自各大高校和科研机构。比如,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和清华大学自动化系通班,合作研发的“夸父”;由华中科大团队研发的“神农”;由北京科技职业大学的 “0306” 小巨人。其次,看看各个队伍的表现。从速度上看,机器人的完赛率是30%。20支参赛队伍当中,只有6支完成了比赛。获得冠军的天工Ultra,全程用时2小时40分42秒,据说实测平均时速有10公里每小时。获得亚军的N2机器人,用时3小时37分50秒;季军行者二号,用时4小时25分56秒。换句话说,目前人形机器人的长距离奔跑水平,大概相当于一个成年人大步快走。从颜值上看,天工Ultra身高1.8米,全场最高,体型比较接近成年人。而北京科技职业大学的0306小巨人,身高只有75厘米,全场最矮,体型很像小朋友。最有戏剧感的,是被寄予厚望的宇树科技的G1,尽管刚开跑时摔倒,但又爬起来继续坚持比赛。而赛后宇树科技回应说,公司本身并没有直接参赛,而是其他独立团队使用他们的机器人参加了比赛。宇树机器人摔倒后迅速站起继续比赛,赢得现场一片掌声图源:“北京科协”公众号而网友公认外观最像人的,是来自宝钢的“幻幻”,只可惜幻幻因为关节传感器过热而提前退赛。注意,过热也是这回机器人的普遍挑战。按理说只有21公里,对于机器来说应该很轻松,为什么会过热呢?这主要是因为,跑步这个事对机器人来说很难,需要启动巨量的运算才能做出合理的动作。运算量过大,部件就会过热。而这回夺冠的天工Ultra,配备的算力已经达到550万亿次每秒。没错,算力达到这个程度,才能确保长距离奔跑速度达到10公里。你看,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很多对人来说很难的事,对机器人来说很简单,但很多对人来说很简单的事,比如跑步,对机器人来说就很难。这场马拉松,与其说是比赛,不如说它更像是一场信息共享。对于参赛队伍来说,关键也许不在于赢得比赛,而是看到各家的长处和自己的短处。你要问以目前国内的技术水平,有没有可能造出更厉害的人形机器人?理论上肯定是有的。从这场比赛的表现看,假如一个机器人同时具备以下技术,包括,天工Ultra的柔顺控制和力矩规划,这能让机器人在奔跑中实现关节的软着陆,避免冲击;行者二号的能源回收算法,这能提升续航;EAI队自研的3D视觉传感,这能提升在复杂地形中的导航能力;松延动力的分级多孔鞋垫,可以缓冲震动;还有宝钢的石墨烯散热技术,等等。理论上,假如后续各家公司能互相取长补短,把这些分散在不同公司的技术集合在一起,完全有可能造出高于目前水平的人形机器人。就像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的刘兴亮说的,人形机器人参与马拉松赛事不仅是技术展示,更对产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02只有正视问题,才能解决问题当然,这场比赛除了展现技术的可能性之外,也暴露了不少技术瓶颈。为什么机器人会忽然瘫倒?为什么需要工作人员全程陪跑?为什么动不动就摔跤?关于这些问题,我们可以参考刘润老师的观察。简单说,主要有三个核心技术卡点。第一个卡点是,空间智能。就是我们在谈到自动驾驶技术时,经常提到的空间智能。什么是空间智能?简单说,就是机器人在面对真实、复杂、动态的环境时,具备准确的感知能力和判断能力。目前,这项技术仍然是机器人领域的最大难点之一。就拿自动驾驶来说,现在的主流技术仍然停留在辅助驾驶层面,距离完全无人驾驶还有很长一段路。回到这次比赛,之所以需要技术人员全程拿着遥控器陪跑,也是因为空间智能方面的技术短板。第二个技术卡点是,灵巧的双手。这场马拉松比赛中,多数人关注的都是机器人的腿部,但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技术环节,是手的灵活性。你看,假如未来人形机器人需要投入真实的生活场景,无论是拿杯子、按开关,还是开车、做饭,这些工作都需要依赖手部来完成。但现在,很多人形机器人的技术展示主要集中在腿部,比如翻跟头、跳舞、跑步等,主要原因就在于手部的复杂操作太难实现了。比如,人形机器人要拿起一个纸杯,用多大的力度、杯子里有没有水、水是热的还是冷的等等,都需要复杂的感知系统。再比如,今年春晚舞台上表演扭秧歌的人形机器人H1,之所以可以自如地丢手绢,主要依赖两个技术,微型电机和磁吸式释放机构。这两项技术就类似于一个小风扇和一块磁铁,一个负责把手绢丢出去,一个负责吸回来。它所依靠的并不是手指本身。第三个技术难点是,电池续航。上海卓益得机器人有限公司创始人、上海理工大学的李清都教授说,续航问题的重点是两个瓶颈,一个是电池的能量密度,另一个是电机的功率密度。电池能量密度,就是电池单位质量或体积所储存的能量,这直接决定机器人能 “携带多少能量”。而目前主流的锂离子电池,即便能量密度已经接近理论上限,也很难满足人形机器人的需求。而电机的功率密度,是指电机单位质量或体积的输出功率,决定机器人“能做多强的功”。这里的难点是,提升功率密度通常需提高电流或磁场强度,但这会导致铜损和铁损。说白了,散热是个难点。假如这两个瓶颈不突破,人形机器人的落地就非常难。最后,回到这场比赛,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的首席技术官唐剑,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他说,这就像1894年法国首次举办汽车比赛一样,现场虽然出现了很多问题,也有很多人在质疑这场比赛是否有必要存在。但恰恰也是因为这场比赛中,发现了很多技术问题,从而促使各个汽车厂商一步步解决,推动了汽车产业的广泛应用和繁荣。据说,当时100公里的路程,没有多少辆汽车能顺利完成比赛,有的断轴,有的漏油,有的甚至发动不起来,最快的那个是用了十多个小时才完赛,甚至被一众马车夫嘲笑,但这些都没有阻止汽车产业的发展。借用科大讯飞机器人首席科学家季超的话来说,回归到技术的本质,让公众调整预期,让泡沫更健康,老老实实从应用出发。只有正视问题,才能解决问题。👆👆tips:敬爱的读者朋友,由于微信的推送规则,即使您关注了我们,可能也常常收不到推送,记得点击“罗辑思维”名片,设为星标⭐️,文章每天会自动推送哦!推荐阅读世界读书日:当内心有了“一定要”,世界就有“都可以”04-23 读书,让知识穿过你的身体童年的哪个习惯,决定了未来的成功?04-15 如何培养孩子的自控力?‍‍那些真正牛的人,都在偷偷玩“慢多巴胺”04-20 了解慢多巴胺与快多巴胺让孩子的学习像打游戏一样上瘾,用好这三招04-21 《让思考上瘾》,实用育娃宝典4月27日,得到新商学给创业者们,安排了4月增长大会AI主题的加场《老板用AI真的能落地》。这次请来的嘉宾,都是在AI这件事上,干得早、结果好、经验能复用的5位嘉宾。 不讲认知,不讲道理,嘉宾讲的都是即插即用的落地打法:如何用AI提升服务,拉高转化率?如何破局行业内卷,用AI实现弯道超车?等等老板关心的真话题,这次统统安排! 本次直播没有回放,推荐创业者都来听!点击下方卡片预约。来直播间,还能领取嘉宾的分享PPT。点击“阅读原文”,订阅《得到头条》 阅读原文 今天看啥地址:http://www.jintiankansha.me/t/g8sduJlFR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