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消费者“扫货”中国说明什么

Wait 5 sec.

“中国从出口商品,到‘进口’消费者。”当美国游客拖着空行李箱,跨越太平洋来到中国“扫货”,掀起反向代购中国制造“买买买热潮”时,这一现象背后的深层逻辑令人深思。显然,当华盛顿试图用高企的贸易壁垒人为割裂世界经济时,美国消费者并不愿为不合时宜的“鲁滨逊经济”埋单,而是开启了“自救模式”。他们用行动告诉美国政府:高关税并未削弱中国优质产品的吸引力,更无法阻挡他们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越来越多的美国消费者发现,购买一张赴华机票,不仅能以更低价格购入心仪商品,还能享受美景美食,总成本竟低于在美国本土缴税购物。这足以说明,美国政府高筑的关税壁垒违背了市场规律,直接让本国消费者承受了成本上升之痛。人们还注意到,近期除了来华“扫货”的旅游者,不少身处美国国内的消费者,也借助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实现了对中国制造的“扫货”。事实证明,华盛顿的关税政策不得人心,也不近民情。美国消费者的选择清晰表明:贸易保护主义无法扭曲市场规律,优质产品的吸引力最终会穿透政策壁垒。中国制造的竞争力不仅源于成本优势,还在于对全球产供链分工的深度参与。不仅如此,中国已从“世界工厂”升级为“全球创新链的关键节点”,其高效的生产能力和创新成果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支柱。至少到目前为止,人们还没有看到高关税“倒逼制造业回流美国”的景象,却比以往更加看清了:“复刻”或者“重组”一个没有中国参与的成熟产供链生态系统是多么不切实际。“当西方筑起贸易高墙时,中国为全球购物者铺开红毯”,近日写在《印度时报》相关新闻留言板上的这条评论,道出中国高水平开放的全球视野与大国担当。离境退税“即买即退”服务,与免签入境、支付便利化、商业环境优化等政策形成叠加效应,让外国消费者既享受“说走就走”的旅行自由,也体验“买了就退”的消费畅快。一套政策“组合拳”激活了国内消费市场,也向世界传递出中国市场的开放诚意。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国以做好自己的事、为世界注入更多确定性和稳定性来破解逆全球化“回头浪”,凸显深化制度型开放的战略定力。有外媒评价称,通过将数十个国家的免签入境政策与购物点退税相结合,中国正战略性地将国际旅游业转化为强大的经济驱动力。外国游客来华“扫货”只是中国与全球共享发展红利的一个缩影。国务院近日批复同意《加快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工作方案》,将试点范围从11个省市扩展到20个,明确了155项试点任务,涵盖电信、医疗、金融、商贸文旅、交通运输等多个领域,有序扩大自主开放和单边开放,为外资企业提供“长周期投资”的稳定预期,也推动“世界工厂”向“消费磁场”“文化卖场”和“机遇蓝海”持续升级。这背后正是坚持开放合作、以市场机遇而非贸易壁垒应对经济挑战的发展逻辑。当一些国家将“脱钩断链”当作政策工具时,中国以14亿多人口大市场的开放实践证明:全球化时代的安全与发展,恰恰源于更深的互联互通。苹果手机、法国红酒、瑞士手表与各种“中国制造”共享展柜的画面,显示中国以持续扩大开放的努力,培育着一个更具包容性的市场体系。这里不以“零和博弈”为规则,而是追求互利共赢;不靠保护主义“筑墙”,而是通过制度创新架桥。这种百花齐放、多元共生的市场生态,既为各国企业提供增长机遇,也让中国发展红利更好惠及世界。在经济全球化不可逆的浩荡潮流中,每一个“中国购”的行李箱里,不仅塞满了外国游客在中国精挑细选的商品,还装着中国与世界共建普惠包容经济全球化的“开放邀约”。再高的关税壁垒也无法逆转各国产供链深度融合的历史进程。以开放对抗封闭,以合作化解对立,以赋能替代争利,中国用“价优质优”的产品带给全球消费者安心,更以“共享红利”的胸怀成为世界经济的稳定基石。本文系环球时报社评审核 | 卢长银编辑 | 郝珺石校对 | 吴锦请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or回到文章顶部,点击环球时报 (微信公众号ID:hqsbwx) 文章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