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图片▲立即了解 文 / 巴九灵(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对于很多人来说,今天是一个书香满屋的日子——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到今年为止,正好“三十而立”。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将莎士比亚和塞万提斯的忌日4月23日设为“世界读书日”。它有一句响亮的宣言:希望散居在世界各地的人,无论你是年老还是年轻,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裕,无论你是患病还是健康,都能享受阅读的乐趣,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做出过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都能保护知识产权。不久前,吴老师收到一封特别的邀请函,邀请他成为“新华全民阅读研究院”的首批专家之一。这是一个由新华书店总店发起、以“团结全民阅读机构、丰富全民阅读载体、汇聚全民阅读力量”为目标的智库型机构。它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评论家、作家李敬泽任院长,首批23位专家委员都是来自文学、艺术、哲学、历史、经济学、科技、医学等领域的权威专家学者。其中,有不少人们耳熟能详的知识界名人慨然参与。除了吴老师之外,还有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读书》节目主持人李潘、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创始人俞敏洪、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康震,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教授,作家毛尖,经济学家梁小民等等。上下滑动▲查看图片吴老师是一个财经作家,也是一个极爱读书,富有读书心得的读书人。他曾说,“我是大概40岁以后才知道自己会读书。当一个人‘会读书’的时候,大概率会发生两件事: 第一,有一天发觉自己无书可读,所在领域的经典该读的都读完了;第二,终于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书,然后有些书会反复地去读。”这样的感悟,唯有多年读书方能体会。实际上,他多次表达过对当代年轻人的羡慕之情:“各位幸运的是什么呢?借助互联网,你们有⽆数多的书可以去读,但30多年前,复旦⼤学的⽂科图书馆,⾥⾯的藏书加在⼀起不到2万本。但对那时候的我们而言,第⼀次看到将近2万本书,已经⾮常⾼兴了。”他回忆道:“我记得我⼤学四年,⻝堂吃完饭以后就跑到图书馆,⼀排⼀排地读书。⼤学三年级时,我已经把⽂科图书馆⼀楼的书全部读完了。”然而,在这个信息过剩的时代,人们似乎对阅读越发提不起兴趣,浮躁和不确定性笼罩下,不少人与并不富余的时间、缺少休闲的生活搏斗较量。与此同时,技术洪流与经济动荡并存,在视频尤其是短视频年代,想要通过阅读尤其是长阅读中寻找了“乐趣”已经成了许多人的奢望。实际上,读书从来不易,“阅读的乐趣”也并不是人人都能够拥有的,这或许也是新华书店在“世界读书日”三十岁之时设置“新华全民阅读”的初心——“借由20多名热爱读书、会读书的专家学者之力,新华全民阅读研究院希望推动阅读研究与阅读推广实践的深度融合,让书香的气息浸润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让阅读真正成为全民的生活方式。”最后,在今天这样一个特殊日子,小巴以吴晓波老师的“读书六法⻔”以飨爱书的读者,或许你可以从中探索到更多读书的乐趣。在读书这件事情上,不要过早给⾃⼰定型。年轻时应该乱读书、多读书,形成⼴泛的兴趣,就跟我们吃东西⼀样,营养单⼀,⼀定会造成⼈格单 ⼀。所以“读书”第⼀件事情是要让我们形成⼀个丰富的⼈格。⼀个年轻⼈在20多岁或者30来岁的时候,需要搭建⼀个经典书架。原因在于,书是会⻓⼤的,书会随着你的⽣命积累不断成⻓。当⼀本书进⼊你的⼼⾥后,它会随着你对世界的认知,你的悲欢离合,你⽣命的不断跌宕,你遭遇的种种挫折和愉悦,慢慢⻓⼤。所以,三年后你再去读这本书时,你会有不同的感悟。⼀本书如果没有被蹂躏过,你是没读过的。当我才思枯竭时,我会去看我的读书笔记,因为读书笔记就好像⼀个线团,有很多线头,我随⼿翻到⼀个线头把它拉出来,就可能形成⼀篇⽂章,或形成⼀个观点。读书笔记就像我们家的宝库,像我的思想储藏室⼀样,最终把书中的精华沉淀下来。⼀个作者写书,他并不会把⼒量平均地使⽤在每⼀个章节和每⼀⾏字中,如果它有20万字,可能最核⼼的只有3万字,从序⾔中你就可以找到作者真正想表达的观点。所以,看书是⼀个训练的过程,通过不断阅读,我们就能够训练出怎么快速读完⼀本书。学了就要问,是我们获得知识的最基本的⼀个路径。⼈⽣最重要的不是答案,⼈⽣最重要的是需要⼀个好问题。⽽这个问题往往是在你的⽣命、你的⼯作中产⽣的。找到⼀个好问题,你会⾮常⾼兴,然后这个问题会引导你去寻找答案,当你找到答案时,这个问题就消失掉了,接着⼜有⼀个新的问题逼迫着你继续往前⾛。读书是⼀件私⼈的事情, 但读书也带有⼀定的社交性,能够帮助我们在喧嚣和孤独的世界中找到你喜欢的那个⼈。4月15日—4月30日听吴晓波讲72本商业经典理解商业底层逻辑点击下图▼立即报名 文章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