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青海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西宁野生动物园)传来好消息:历经20多天的昼夜守护,救护中心于4月3日人工繁育的一只秃鹫雏鸟“小煤球”已脱离危险。目前国内尚无秃鹫人工繁育成活的记录,这一阶段性突破有望填补此项空白。4月24日,“小煤球”发育正常,脱离危险今年2月8日,两只被救护的秃鹫在救护中心猛禽谷东侧人工巢穴产下一枚卵。经过54天的孵化,雏鸟于4月3日18:30破壳。因秃鹫雏鸟毛色为深灰色,工作人员给它起名为“小煤球”。4月4日傍晚,饲养团队通过远程监控系统发现,这对秃鹫夫妇出现拨弄、踩踏雏鸟的行为,研判后决定取出雏鸟人工育雏。“如果不及时取出、人工育雏,晚上很可能出现踩踏雏鸟或者将雏鸟扔下山谷等行为,需要果断处置。”青海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主任何顺福介绍,这对秃鹫夫妇曾在2022年成功孵化一只秃鹫雏鸟,由于缺乏育雏经验,在破壳第二天将雏鸟抛下山谷导致雏鸟死亡。4月4日,“小煤球”被取出进行人工育雏“小煤球”被取出时180克,体重基本正常,但其叫声无力、乞食行为不明显,体况虚弱,状态不佳。工作人员将其放入动物恒温保育箱(动物ICU)中,开始了长达20天的24小时不间断护理。4月24日,秃鹫雏鸟破壳3周,体重达750克,发育正常,脱离危险。秃鹫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作为食腐猛禽,秃鹫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尤其在青藏高原等脆弱生态区,秃鹫种群规模相较高山兀鹫更小,其保护及人工繁育成功具有重要意义。据悉,多年来青海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致力于猛禽人工繁育,陆续解决了巢材不足、亲鸟弃孵、极端天气、孵化干扰等技术难题,目前已掌握包括人工巢穴搭建、亲鸟行为诱导、繁育过程监控、育雏期营养调控等核心技术。救护中心曾在2017年、2019年和2021年三次人工育雏高山兀鹫雏鸟成功,为秃鹫人工育雏积累了宝贵经验。责编|姜越 编辑|赵雯来源|光明日报 ID:gmrb1949 记者:王雯静 万玛加 阅读原文 文章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