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食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回忆。70后、80后和90后们见证了中国零食消费的发展,从最初的国营供销社,到后来的街边夫妻店,这些商业形式陪伴他们从童年进入青春期,而中国的零食行业也从高度分散化过渡到品牌化,“优之良品”等品牌是高级零食的象征,也是小时候梦寐以求的嘉奖,随后,良品铺子、三只松鼠的出现,让高品质零食变得更为日常。在浪潮更迭、时代变革中,零食消费的新物种“量贩零食”横空出世,大空间和超级丰富的品类,满足了80后与90后们童年时对于零食的无限幻想。2024年,零食量贩店在中国零食渠道结构中的占比已超过40%,成为线下销售渠道的主导力量。无论是夫妻小店还是量贩零食,它们在不同时期推动着中国零食市场的扩容,也丰富了中国消费者的生活,提供甜蜜与美味的记忆。勤策消费研究发布的《2025年中国零食行业分析》显示,近年来,随着量贩模式的兴起和消费市场的复苏,零食行业迅速恢复增长态势,2024年,中国零食市场规模已达到1.4万亿元人民币。其中,鸣鸣很忙作为量贩零食赛道的主力军,一定程度上定义了量贩零食的模式。它不仅开拓了零食零售的创新边界,还并通过“民生普惠”的理念,用优质平价零食与商品将零食赛道的社会价值拉满,让承载着快乐与幸福的零食,进入更多中国家庭。4月28日,据港交所文件,“鸣鸣很忙”已正式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它所代表的量贩零食模式,也将为中国商业创新增添更多的新质动力。1上世纪70年代,在各地供销社柜台前,孩子们踮着脚尖数着粮票换水果糖的场景,是那个时代的典型画面。“那时候大白兔奶糖要留着过年吃,平时能买到水果硬糖就不错了。”在小红书上,一位70后在年轻人们讨论零食的帖子下回忆说。在物资短缺的年代,还没有“零食“的概念,供销社的货柜上,糖果、饼干被归为“副食品”,与肥皂、火柴并列凭票供应。这些商品并非随意购买和享用,而是需要精打细算的“计划物资”。而在这种模式背后,是计划经济对消费的绝对规划,也没有市场竞争,人们对于“零食”的认知也相当模糊,一粒简单的糖果是 “定量分配的生活必需品”。随着改革开放释放了市场经济活力,零食的销售逻辑和零售模式也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的夫妻小店出现,在他们的货架上,散装饼干和糖果用报纸包着卖,孩子们甚至可以赊账买一根棒冰。市场经济打破了供销社的局限,个体经济产能释放以及零售渠道的丰富,也让零食品牌和更现代化的便利模式如雨后春笋。1993年3月,在上海开出了我国内地第一家初具现代特征的便利店——“百式”便利店,而学校门口的零食摊、弄堂里的杂货铺也更为常见,也让零食变得随时随地可得。售卖方式与零售渠道的丰富,也进一步刺激了中国零食产业的发展。90年代是中国零食产业迎来第一个重要转折点。据《中国食品工业改革开放四十年发展报告》:1990年,全国糖果、饼干等零食年产量突破120万吨,较1980年增长近3倍;城镇居民年均零食支出达到28元,占食品支出的5.2%(1980年仅为1.3%)。此外,人们还开始追求品质,进口零食开始进入市场,仅1990年上海口岸巧克力进口量就激增47%。22006年,当良品铺子以"高端零食"定位亮相武汉时,很少有人能预见,这家小店将改变中国人对零食的认知。十年后,三只松鼠用萌趣的IP形象和互联网思维,让坚果从年货变成了日常。这两个品牌的崛起,不仅重塑了消费者的零食观,更推动了整个行业的价值升级。在当时消费升级的浪潮中,零食行业也开启了"供给侧改革",中国消费者对于零食的感知也在发生着变化。正如食品社会学家李明所言:"零食正在成为观察中国消费升级的最佳切片,从追求吃饱到吃好,再到吃出文化和身份认同。"如今,走进任何一家良品铺子或三只松鼠的门店,整齐的货架上摆放着统一包装的零食,每个产品都标注着详细的营养成分表。这种标准化、透明化的呈现方式,与90年代粗放经营形成鲜明对比。此外,对于产业端来说,这些品牌也真正意义上构建了中国零食的供应链,并将线上线下渠道相互融合,将零食品牌化。根据《2020中国休闲零食行业发展报告》,67%的消费者将"品牌调性"作为选购零食的重要标准,这一比例在2010年仅为23%。但消费世界永远在变化,如今这些零食品牌也面临着各自的压力。消费升级的趋势逐渐走弱之后,这些主打高端、调性的零食品牌开始面临业绩压力。良品铺子如今仍在穿越转型深水区,而三只松鼠则回到百亿业绩区间得以喘一口气。当人们认为零食行业已经没有什么新玩法的时候,有两个品牌的横空出世再次刷新了零食的消费心智。3在长沙解放西路的一家零食店里,一个零食赛道或许从未出现过的场景正在上演:两位年轻小伙扛着巨型奥利奥饼干盒走向收银台,三四岁的小孩推着比自己还高的薯片购物车,几位女孩争先恐后地把果冻塞满手提筐。这个被年轻人称为“实现零食自由”的地方是零食很忙。8年前,一群“80后”为主的创业团队正在给自己的零食品牌命名,刚好店里播放着周杰伦的《牛仔很忙》,于是一个牛仔形象的零食IP诞生了,名为零食很忙。2023年11月,零食很忙与起步于江西宜春的“赵一鸣零食” 完成战略合并,成立了鸣鸣很忙集团。这群“80后”当初仅仅是想将自己儿时的零食幻想变成现实,但没想到这个灵感成就了今日的零食龙头。如今,这个拥有14394家门店、覆盖全国28个省份的零食集团,已经成为中国量贩零食的代名词。在三四线城市的大街小巷,"零食很忙"和“赵一鸣零食”的招牌随处可见,它以厂商直采模式,为消费者提供了1800多种高性价比的零食选择,单店SKU数量是同等规模便利店的两倍。这种被称为"量贩零食"的新零售模式,正在颠覆传统的零食消费格局。通过重构供应链、创新产品开发和打造独特的逛店体验,"鸣鸣很忙"成功解决了行业加价高、品类单一等痛点。2024年,超过16亿人次走进他们的门店,不仅买到了质高价平的零食,更享受到了全新的的零食消费体验。这个品牌的门店在县域及乡镇市场占比超过58%,成为激活下沉市场消费活力的重要力量。这些曾经被主流品牌忽视的市场,现在成了零食消费的新增长极,也通过“高质平价”的商品,让创新商业模式的普惠价值渗透到下沉市场,将一线城市的消费体验带到了县城街头。而这种渗透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基于对区域特色的深度理解,让下沉市场消费者也能享受与大城市同等的选择权。如今,"量贩零食"已经成为了中国消费市场一股新势力。从行业端看,不仅仅是零食品牌,许多食品、饮料公司都将量贩零食渠道视为重点发力的领域,上一次行业的集中表态还是电商平台兴起的时候。据弗若斯特沙利文,于2024年食品饮料GMV计,鸣鸣很忙在中国食品饮料连锁零售 商中排名第四,占据0.8%的市场份额。此外,于2024年休闲食品饮料GMV计,鸣鸣很忙是中国最大的休闲食品饮料连锁零售商,占有1.5%的市场份额。这家机构还指出,鸣鸣很忙集团引领了中国食品饮料量贩模式。而从消费者视角来看,量贩零食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购物体验,"以前买零食要去超市,现在家门口就有专门店,价格还便宜不少。"在江西宜春,一位带着孩子购物的母亲这样评价。像她所透露的消费心智,正是鸣鸣很忙迅速成长的见证,它不仅满足了大众对多样化、高性价比零食的需求,更创造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零食不再是简单的解馋之物,而是情绪价值。4量贩模式的成功,本质上是对中国消费周期的精准捕捉。在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浪潮中,国人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9年的30,733元跃升至2024年的41,314元,预计2029年将达到54,536元。这一5.7%的年复合增长率,正在重塑中国零食行业的版图。而在这场变革中,"鸣鸣很忙"为代表的量贩零食模式,以其独特的商业智慧,成功捕捉了消费升级与下沉市场的双重红利。而在这背后,鸣鸣很忙也构建起了扎实的商业模式和供应链条,来支撑其业务扩张,并将普惠价值渗透。其中,"直采模式"是鸣鸣很忙低价战略的核心武器。鸣鸣很忙已与超过2300个厂商建立合作,通过直连厂商,它砍掉了所有中间环节,3380个SKU的产品矩阵中,25%是定制化产品,40%采用散装称重形式。这种“工厂直采+大体量采购”的模式,也带来了强大的议价能力,让产品平均价格比线下超市渠道低约25%。每月上百款新品的更新速度,确保了货架永远充满新鲜感。而支撑这个庞大网络的是一套精密的"数字化神经系统"。36座现代化供应链仓配中心,总面积超过70万平方米,为鸣鸣很忙构成了一个高效的物流网络。存货周转期仅为11.6天,单仓配送半径可达300公里,实现全国门店24小时配送。WMS仓库管理系统和TMS运输管理系统让整个供应链实现了全程可视化,从下单到配送的每个环节都被精准掌控。在食品安全方面,鸣鸣很忙也建立了严格的"六审六检"品控体系。142名专业质检人员组成的团队,配合自主品控实验室和第三方检测机构,构建了从源头到销售的全流程监控网络。消费者扫码就能查看产品完整的溯源信息,这种"指尖透明"的食品安全公示系统在行业内独树一帜。为了满足不同市场、不同商圈的人群消费喜好,鸣鸣很忙设置了30000多个可视化陈列模板实现了"千店千面"的个性化展示。在规模逐渐庞大之后,数字化也在赋能其门店管理,AI智能秤和远程巡店系统则确保了"万店如一"的标准服务。自主研发的门店零售智能中台,让加盟商可以实时查看运营数据,总部也能提供精准的改进建议——这种数字化赋能让管理半径得以几何级扩大,即使面对14000多家门店的庞大规模,运营效率依然保持在高水平。加盟商体系则是量贩零食的另一个创新亮点。10000多个点位的选址数据库,数据驱动的市场分析系统,加上从选址到运营的全生命周期支持,让加盟商成功率保持在行业领先水平。“总部让利—加盟商增效”的良性循环模式,彻底改变了传统加盟体系"赚加盟费"的陈旧思维。从一首《牛仔很忙》的灵感起步,到构建起覆盖全国的零食网络,鸣鸣很忙用8年时间完成了一场供应链革命。当消费者在门店里将30元一筐的快乐零食带回家时,他们可能不知道,自己正亲历着中国零售业一次深刻的模式创新。而这场由数字化驱动的零食革命,正在重新定义"便宜有好货"的商业逻辑与社会价值。5时代在变,零食消费形态的也跟着改变。从供销社的凭票限购,到夫妻店的烟火气,再到今天量贩店1800多种商品的自由选择,零食从当年要省着吃的“奢侈”,到如今随手可得的“确幸”。它见证着中国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但从粮票年代到量贩时代,变的只是形式,未变的是中国人对“高质平价”与美好生活的追求。未来的零食店或许会有智能机器人导购推荐定制口味,或许能通过AR看到坚果从果园到货架的全过程,还有或者AI能够为消费者定制化零食,再通过供应链的高效运转实现快速出货。但无论消费消费需求与创新如何重塑中国零食行业,如鸣鸣很忙一样,用供应链优势守住价格底线,用数字化让服务更贴心,为“零食+”创造更多惊喜,是这个领域前行的根本。从凭票供应的年代到今天量贩零食的繁荣,中国零食行业的变迁恰如一面镜子,反映着消费公平理念的演进。当鸣鸣很忙将一线城市的网红零食以平价送入县城家庭,当人们用30元就能买回一筐快乐,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种商业模式的创新,也是消费民主化的生动实践。在这个意义上,量贩零食铺就的不仅是一条商业赛道,更是一条通往幸福消费社会的通路——在这里,每一份甜蜜没有门槛,每一份快乐触手可及。 文章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