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的迈瑞医疗展位。图片来源:视觉中国文 | 温世君 编辑 | 孙春芳出品 | 棱镜·腾讯小满工作室迈瑞医疗有两个标签。一是中国最大的医疗器械公司,产品覆盖国内近11万家医疗机构和99%以上的三甲医院。二是创始人兼董事长李西廷,曾登顶福布斯富豪榜新加坡首富。4月29日,迈瑞医疗同日发布2024年年报和2025年一季报。财报显示,公司在营收和利润等关键指标上呈现分化:2024年,迈瑞医疗日进一个“小目标”,全年营业收入367.26亿元,较上一年增长了5.14%;归母净利润116.68亿元,虽然维持了回归A股以来连续7年的增长,但相较此前数年连续保持两位数的增幅,增幅收窄到0.74%。进入2025年第一季度,情况更为复杂,单季度营业收入82.37亿元,较上年下降12.12%;归母净利润为26.29亿元,同比下降16.81%。在一季报中,迈瑞医疗称,有信心“今年三季度开始迎来重大拐点”。对于这样的业绩“答卷”,资本市场的反应是复杂的。4月29日开盘,低开高走,呈现出多空拉扯的局面,最终收涨于215.85元每股。虽然这相较于2021年7月疫情背景下医疗行业大牛市时468.55元每股,超6000亿元的总市值有一定的差距。但在医疗器械板块的A股上市公司中,迈瑞医疗4月29日收盘时超2600亿元的总市值,断崖式领先于第二名联影医疗的千亿市值,而且是排名2-6位企业市值的总和。就在不久前的4月初,2025年福布斯富豪榜放榜,新加坡共有49人登上榜单,迈瑞医疗73岁的创始人兼董事长李西廷身家128亿美元(约934亿人民币)。这位出身皖北农家的“医疗器械大王”,依然列新加坡富豪榜第二名。“弯道超车是容易摔倒的”最新发布的两期财报中,迈瑞医疗的商誉攀升到了百亿规模。在2025年一季报中,这个数字是112亿元。商誉是个财务术语,指的是企业并购中购买成本超出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部分,既包含收购支付的“溢价”,也体现被并购方品牌、客户资源等无形价值。从2020年财报中12亿元的商誉,到2023年的51亿元,再到超过百亿。显然,迈瑞医疗在持续加速并购。2025年4月29日发布的最新财报中,迈瑞医疗称:“由于细分赛道众多,医疗器械领域不同赛道之间的技术和渠道协同性有限,因此通过并购的手段进入新赛道是龙头 企业十分重要的发展策略,更是企业快速做大做强的必经之路。”况且,通过并购进入新兴赛道,将高成长的概念持续抛向市场,本也是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的常见方式。作为曾经资本市场的“猎物”,迈瑞医疗的成长离不开资本运作。距离首次IPO已近20年的迈瑞医疗,今天已经是资本市场成熟的“猎手”。当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买买买”背后的战略意图是有差异的:在美股上市时期,迈瑞的并购核心意图之一是搭建国际化销售网络。2008年,迈瑞医疗斥资2.02亿美元收购美国Datascope的生命信息监护业务,成为全球监护行业第三大厂商,也获得了攻入美国和欧洲市场的销售和服务网络。2013 年,迈瑞医疗收购总部位于澳大利亚的医疗器械分销商Ulco。此前,Ulco是迈瑞的代理公司,此次收购使迈瑞获得了其在大洋洲市场的销售渠道。近年来,迈瑞医疗回归 A 股后成为资本市场的明星企业,加之自身业绩此前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即便到2025年一季报,依然持有货币资金177亿元),海外市场销售网络也逐步成型,并购开始向底层战略倾斜。2021年,迈瑞医疗以5.32亿欧元收购了芬兰HyTest,获得了化学发光原材料领域相关技术。2023年,迈瑞医疗以1.15亿欧元收购德国体外诊断DiaSys 75%股权,获得一个欧洲市场成熟品牌。这两项收购均属于迈瑞医疗三大核心业务之一的体外诊断板块——该板块在2024年为迈瑞医疗贡献了37.48%的营收。在2024年4月,迈瑞医疗通过“协议转让+表决权”的方式,完成对科创板上市公司惠泰医疗的控制权收购。此次收购使用了迈瑞医疗66.5亿元自有资金,是科创板首例“A收A”。惠泰医疗主要从事心脏电生理和介入医疗器械的研发、生产与销售,通过此次收购,迈瑞医疗进入利润颇丰的心血管赛道。不过,对于手握177亿“现金”的迈瑞医疗,这样的并购节奏不算激进。毕竟,迈瑞医疗“老板”李西廷曾用他略带皖北乡音的普通话说过,“弯道超车是容易摔倒的”。40岁下海,资本市场的老玩家砀山县隶属宿州,是安徽省最北端的县,地处皖、苏、鲁、豫四省交界。在横贯县城东北的“迈瑞大道”边上,是占地面积298亩的“迈瑞医疗全球第四大制造基地”。从基地沿着迈瑞大道西行20多分钟,就能到达李西廷的家乡李屯村。1969年,18岁李西廷入伍,在湖北神农架成为一名工程兵。1973年,李西廷进入中科大物理系低温物理专业,成那个年代难得的“天之骄子”大学生。“那时我基础比较好,当兵回来后,那个年龄段的人都结了婚,结婚是不允许考试的,新的高中生没怎么读书,最后我数理化是全县第二名,中科大就把我要过去了。”李西廷曾回忆自己这段的经历。从中科大毕业后,李西廷进入中科院武汉物理研究所工作,并曾在1981年至1984年期间,赴法国科学研究中心担任访问学者。1986年,中科院旗下中科健公司和美国医疗器械公司Analogic各出资50%,共同创办了安科公司。安科公司的成立,开启了中国医学影像行业大幕,1987年,李西廷也南下深圳,成为这家医疗器械“黄埔军校”的一员。到1991年,在安科工作四年的李西廷40岁,在汹涌而来的改革大潮之中,他放下铁饭碗,辞去办公室主任一职“下海”,创办了迈瑞医疗(最初称为迈瑞电子)。与李西廷共同创办迈瑞的还有六个人,徐航、聂彤、毕晓阳、成明和、严萍宜、张巨平,他们在业内被称为“迈瑞七君子”这是通过中科院体系聚在一起的高学历全明星创业团队。除了毕业于中科大的李西廷之外,徐航、毕晓阳毕业于清华大学,成明和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严萍宜毕业于北京大学,张巨平毕业于浙江大学,几位创始人的背景,集齐了中国最顶尖名校。据《科技创业》杂志早前的报道,1991年几人最初创业时,90万元的启动资金,来自一位中国台湾的“老太太”。起步时,迈瑞医疗像当时的很多医疗设备企业一样,主要从事外国品牌设备的代理销售。在逐步掌握渠道和市场之后,迈瑞医疗不甘心只做分销商,开始转型利润更高的自有产品线。1997年美国华登作为首家风险投资方注资200万美元时,迈瑞医疗当时6000万人民币的销售额中,代理国外品牌部分,就已经降到一半。寻找风险投资,然后谋求境外上市,持续利用资本发展壮大,是迈瑞医疗在1990年代中期就开始明确的路线图。“在全国各行各业中, 迈瑞是吸收风投最早的一家公司,当时很多公司都还没有这个概念。”早已是资本市场老玩家的李西廷曾这样说。1998年底,由开曼迈瑞100%出资设立的迈瑞有限获批成立;到2000年代,迈瑞医疗在筹备上市的过程中,作为医疗赛道上的“明星”项目,已经迎来送往了诸多投资人和股东。曲折返A,登顶“创业板一哥”2006年,迈瑞医疗登陆纽交所,募资2.7亿美元,成为中国首家在海外上市的医疗器械公司。但泛医疗产业在美股是个群雄逐鹿的市场。全球排名来看,世界上最大医疗器械公司美敦力2024年整体营收高达323.64亿美元(2361亿人民币),是迈瑞医疗的6.4倍。2023年,在全球医疗器械上市公司中,迈瑞医疗在2020年、2021年、2022年和2023年的排名分别为36位、31位、27位和23位。即便在今天,迈瑞医疗作为中国最大的医疗器械公司,在全球的排名依然不算是头部。迈瑞医疗就面临估值偏低的困境。彼时,其股价长期处于低位,市盈率持续在20-30倍区间波动。到2016年以33亿美元私有化退市前夕,市值更是长期徘徊在200亿元人民币左右,市盈率更是跌破18倍。估值水平与国内上市的医药企业相比存在差距,融资功能基本丧失,是迈瑞医疗成为中概股私有化潮大军的一员的最主要原因。退市后的迈瑞医疗立即着手筹备A股上市。2017年,迈瑞医疗向深交所提交主板IPO申请。但恰逢证监会窗口指导政策的调整,迈瑞医疗超过28%的商誉占净资产比,无疑超过当时窗口指导的无形资产不得超过20%红线。2018年2月,在IPO排队中的迈瑞医疗主动撤回了材料,中止了主板上市进程。2018年3月,迈瑞医疗转战深交所创业板。同年7月过会,9月获得IPO批文,10月16日,迈瑞医疗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挂牌上市,共发行1.22亿新股,发行价48.80元每股,募集资金总额为59.3亿元——这是创业板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笔IPO。头顶“中国最大的医疗器械公司”“进口替代”“自主知识产权”等光环,迈瑞医疗新股中签率仅为0.0781%,上市三天总市值突破千亿。回到A股的迈瑞医疗,也不再“默默无闻”。2019年6月26日,迈瑞医疗总市值上升到1924亿元,首次超越“前辈”温氏股份,第一次登顶创业板市值首位。同一天,如今“创业板一哥”宁德时代,当时的总市值是1536亿元。随后几年,是疫情和上一轮牛市带来了医疗股的浪潮,迈瑞医疗市值一度突破6000亿元,李西廷也一再成为新加坡首富。如今,即便经历了回调,4月29日收盘,迈瑞医疗总市值依旧在宁德时代、东方财富之后,位列创业板第三。而当年的“迈瑞七君子”,至今仍有三位还在董事会中,除了李西廷外,还有62岁的董事徐航,和63岁的副董事长成明和。(本文不作为任何形式的投资建议)本文版权归“腾讯新闻”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后留言,经允许后方可转载。第1396期运营排版:文文点击“阅读原文”,查看腾讯新闻客户端相关独家文章!你“在看”我吗? 阅读原文 文章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