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从讲不出话,到看什么都有想法,我做对了什么?

Wait 5 sec.

为了让大家少走弯路,快乐、高效地学习面试,作为参加过5次公务员面试且均分80以上的老生,我在这里为大家分享几个小方法,帮助各位顺利度过练习面试初期张不开口说话的阶段,让答题变得更加流畅,充分展现思考的深度、覆盖的广度和积极的态度,为高分上岸夯实基础。一、卸下思想包袱让自己敢说第一次学面试的时候,有人曾开玩笑地跟我说“面试,就是正儿八经的胡说八道。”我当时付之一笑,到后来才发现,这是经验之谈。我们在回答面试考题时总是会过度追求完美,会顾虑说得到底对不对,用词是否标准,表达有没有逻辑性,考官能不能听懂,说出来了会不会引发争议,表达的内容是不是采分点等等,殊不知,这些想法和顾虑,往往成为我们学习面试道路上的绊脚石,也是答题时不会说、不敢说、说得少、不流畅的根本原因。负责任地告诉大家,答题的流畅度是面试的重中之重,没有流利的表述,即便是金科玉律也没人能认真地听下去。面试高分的前提就是流畅度,其重要性甚至超过了答题内容的质量。所以,面试中说不出来话,比说得不对更可怕。与其前怕狼,后怕虎,不如放手一搏。先抛开各种思想包袱,不要管内容如何,把主要精力放到流畅答题上,让自己畅所欲言,积累经验、提升信心。流畅度上去了,再去逐步完善答题内容、强化表述的逻辑性、确保观点的准确性,这样的方法既科学,又实用。二、解开思维束缚让自己多说相对于综合分析题型来说,面试中的人际关系、应急应变、组织协调类题型往往更让初学者无所适从。比如:你和老同事需要一起完成一个调研报告,老同事爱“磨洋工”,很多工作喜欢推给你做,对此,你怎么办?考试中我们遇到这样的问题,第一时间是不是会很生气,活干得也很憋屈,心想怎么会有这样的人。憋了半天也就答了几句草草了事,答题时长和内容完全没达到标准,也没能向考官展示你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其实,对于刚接触面试的考生来说,思维方式很单一,分析问题能力有所欠缺,对事物的本质看得不够透彻,出现这样的情况很正常。如果我们发散一下思维,更积极、更正面地思考问题,充分结合题干给出的信息,就会分析出更多的内容。比如:老同事工作经验丰富,领导安排我跟他一起工作是为了让我学习提升,我们要珍惜机会;“磨洋工”,是不是能反映老同事工作认真细致,可以利用好这一点,提高调研报告的质量;把工作推给你做,是不是因为这几项工作很重要,他想锻炼你……当然,如果老同事真的在“磨洋工”,导致工作进度落后,这个时候我们也要直面问题,站在完成工作、帮助同志的角度,在适当的时候与老同事进行交流。委婉指出他这种行为容易产生不好的影响,不利于更好地开展工作,容易让其他同事对领导的作风产生误会。并提出解决办法,如根据两人的业务范围,合理划分工作任务,明确每天的工作进度,保证按时完成工作。另外,作为年轻人,在完成工作的前提下,可以适当地帮助老同事分担他的工作,提升工作效率,获得老同事认可。这样的答题能够充分展现我们的思考能力、处理人际关系能力和团结帮助同志的意识,更容易获得考官的肯定。因此,我们要做的就是打开思维的限制,最根本的就是打开自己的格局,保持阳光心态,思考时多站在整个社会层面去认识分析问题,多分析矛盾根源,多做一些假设,多一些理解认同,多做一些合理解释。最后,根据分析出的每条内容展开来说,避免一句带过。慢慢地答题时间长了,内容也变得丰富了,自信心也就上去了,不敢说话的问题就解决了。三、保持乐观心态让自己能说面试最怕的就是嘴生,对于初学者来说,练习面试答题时说不出话是正常现象。即便是那些有面试经验、在面试考场上拿过80分以上的人,如果不天天练习答题,再回答面试考题时,说得也不会很流畅。原因在于面试改变了我们说话的环境和说话的方式,给我们带来不适应。面试,让我们从生活中较为随意的交流,转变成需要正襟危坐,单独面对7个陌生人,对一些本身就离我们生活和专业很远的问题侃侃而谈,这对任何一个人来说都很困难,也都会产生不小的心理压力。所以,面试从不会说到说个不停,需要的是一个过程。我们学习面试,基本会经历三个阶段:1.说不出话,说得不流畅,语速很慢卡顿,内容浅显,毫无逻辑;2.答题流畅,语速很快,内容深度稍有欠缺;3.表达流畅,内容丰富,语速平缓。初学者想要从第一阶段进入到第二阶段,需要经历一个痛苦且漫长的过程,这期间心态最容易炸裂,如果这时候放弃了,自身实力将难以提升。但如果我们及时调整心态,积极面对困难并为之努力,定会涅槃重生,实现段位晋升,走出面试班的时候,也能够从容流畅地应对各类问题。除此之外,我们要把老师和一起学习的同学当作学习资源,多与老师交流,沟通答题思路,锤炼表达方式,提升答题质量。多听、多记别的同学用的好词语、好事例,善于学习借鉴好的答题经验,积少成多、集腋成裘,养成自己的思维习惯和表达习惯,让自己对任何事物都能有想法,都能表达出观点,都能一直说不停。结构化面试一站式上岸【全勤打卡,全额返现】 文章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