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高宁,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曾任华润集团总经理,中粮集团董事长,中化集团董事长,中国化工董事长(兼),以及“两化”合并后中国中化董事长。图片来源:视觉中国文 | 温世君 编辑 | 孙春芳出品 | 棱镜·腾讯小满工作室宁高宁说自己不愿被叫做“救火队长”,但在近30年的企业管理生涯中,他确实主导了不少力挽狂澜的关键变革。从华润集团走出外贸特许经营依赖、完成多元化业务重构,到中粮集团与地方粮油体系脱钩后转型全产业链战略,再到推动中化集团与中国化工实施万亿级重组,每一次都走在深水区。宁高宁被市场称为“红筹摩根”,是因为他走出了一条国有企业主导产业并购、利用金融工具,整合资源打造行业头部企业、上市公司的道路。从华润啤酒、华润电力、华润置地、华润医药等等华润系企业从无到有横空出世,到中粮集团一次并购两家海外巨头跻身全球大粮商,再到危急时刻“接手”中国化工,完成对国际农化巨头先正达的世纪大并购——这些被写入商学院教科书的并购案例,构建了国有企业在全球资本市场的运作范式。有人说他是“地产江湖最后的大佬”。从华润万象城,到中粮大悦城,再到中化览秀城,在本世纪这轮狂飙突进的城市化进程中,这些遍布全国的商业综合体,塑造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这三大“城”,都指向同一个人——宁高宁。也有人说他是“国企教父”,但宁高宁却说自己是“国企放牛娃”。这一自称离不开他在山东滨州田间的童年记忆,更代表了他的管理哲学:要用市场化的思维“放牧”国有资产,在市场竞争中保持活力,也要通过战略引导确保国有资产服务国家战略、人民生活。不久前,我们在北京和宁高宁当面聊了聊。临别时,宁高宁送给我们一句话:“做彻底的乐观主义者”——在他看来,这一点“至关重要”,“所有的成功,所有的奋斗,所有的外人看起来过得比较有意义的一生,就是乐观。”“尤其是年轻的人生,本来就没有悲观的资格。”宁高宁说得非常坚定。以下为交流内容:“你要想到最坏的可能会是怎么样的”问:近30年的企业经营中,什么是你最艰难的时刻?宁高宁:我觉得没遇到过最艰难的时刻,哈哈!但挑战和困难还是有一些。比方说在香港的时候,华润银行被挤兑,当然很困难。华润的地产公司卖楼,大家说这个楼的桩打坏了,要赔钱,好几十亿,民众把华润大厦围着,电视台还在直播——但这些都是局部性的。真正关键的,还是公司要往前走,遇到一些比较大的转型的时候:大的战略方向的转变,资源投入的转变,公司要变个样子了——这时候具体小困难都会被扩大,当时会感觉挺纠结。所以,改变公司战略的时刻,虽然说不上是至暗时刻,但也是非常纠结的时刻,因为这时候可能会给公司带来所谓的生存性挑战。问:有具体的例子吗?宁高宁:比方说中粮的国际化。中粮是比较早去做国际化产业链的,当时要去收购公司,一次在海外收购两家企业,合计差不多一百多亿美元的交易。当时就有一个决策性的困难和纠结。因为不管是财务、管理能力,还是产业协同能力,都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问:这是中粮第一次做海外并购?宁高宁:对,之前没有做过海外并购。当时我们决定一次并购两家,因为一家不够大。一家是尼德拉,一家是来宝,这两家在产业里都是很好的公司,尼德拉更是有百年历史。我们在和他们的股东谈并购、谈合作的过程中,明显感受到他们的计较,不是一般的计较,他们对利益的追求,对合作的防备,说话不算数……类似的情况非常非常多,给我留下非常多不好的回忆。当时我们是非常善良的,想着整个集团一起来发展,三家一起来上市。但他们不相信你,他们觉得你们中国人控股就有问题。但不管怎么样,这些是必经的过程。我说这个,是想说:真正做企业的人,他的挑战不是某个时间出了安全事故,当然出事故大家也难受,但真正的挑战是企业要转型的时候,包括后来先正达的转型(注:指中化并购国际农化巨头先正达后的融合变革)。转型需要各类条件平衡才能实现,你要想到最坏的可能会是怎么样的。问:当时中粮是不是正处在探索下一步该怎么走的阶段?宁高宁:对,当时中国粮食供给已经是一种紧平衡的状态,不进不出。之前中粮除了中国大陆以外,也没有太多海外业务,实际上可以选择去走一条国际化的道路。中粮要不要做国际大粮商?只能做!今天中粮已经基本完成了这个过程,应该说是比较强地完成了。现在国际上的业务也很好,团队也很好,中粮对于中国粮食安全和中国市场的支撑能力,也越来越强了。今天,我们已经不可想象中粮如果把海外业务给做坏了怎么办。现在做的不错,但其实并购之后有两年,中粮非常困难,面临非常大的挑战,当时也有很多人怀疑。“我们认为中国的地产绝对没有到顶”问:你担任一把手的时间非常长,一把手的主要的工作就是做出决定?宁高宁:对。问:在你做的这么多决定里,有没有什么当初有所犹豫的决定,今天看来结果却非常好?宁高宁:有啊,因为市场不一样了。比如华润的万象城,现在大家都说是个好项目,但刚开始的时候还是挺困难的,也让我犹豫过。当时项目产生了很大的财务压力,第一家万象城旁边的深圳华润大厦,我们当时都打算要卖掉。今天华润置地的市场规模、地位、市值、盈利都和当年不可同日而语了(注:目前华润置地为中资地产公司市值第一位),这和万象城这种的模式还在继续有关系——现在全国万象城有100多家,那就不是一家地产公司了,成了一家投资性的、有稳定收入的公司。但在当时来讲,这还是个比较犹豫的决定。后来万象城这个模式发展得越来越大,现在好多公司也在学。有人曾经说其他地产公司是把地产当公司做,华润是把地产当自己家的日子过。问:深圳万象城是国内最早的城市综合体项目吗?宁高宁:是的,应该在国内是最早的。为什么我知道呢?因为深圳万象城的建筑,一个楼层近三万平米,中间没有隔断,按照那时候的防火要求,有一定问题。当时我们从省里一直到国家部委,推动解决了这个事情。前一阵我还在深圳住了几天,逛了万象城、万象天地。这种模式实际上是给人们提供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健身、溜冰、运动、学习、吃饭、买东西,能够满足现代城市人的各种需求,包括兴趣、家庭。这就是shopping mall(购物中心)的概念,第二期又不一样了,做了一个shopping valley(购物街)。这样的项目,实际上已经融入了这个城市,提升了整个城市的活力。问:当时为什么决定去做万象城这种商业模式?宁高宁:当时买了一块地,刚好华润那时候投资了万科,就决定去做这个项目。(注:2000年华润注资万科成为最大股东,2017年华润将全部万科股份转让给深圳地铁)说实话,万科的意见是这块地建成楼,卖出去可以赚六个亿。二十四五年前,六个亿是很多钱了。但我当时觉得,能不能做一个不是一次性赚六个亿,而是每年赚一个亿的项目——我们做一个业务的模式,让它一直往前走。于是万科就不参与了,因为他们主要(的业务模式)是卖楼,这样做(万象城)太慢了。但后来没想到,确实变成了一年回报远不止一个亿的模式。这个模式起点很高。当年建的时候,那边有一个金光华广场,这边有个中信城市广场,同时都在建。我们就怕他们建得太好了,跟我们竞争。于是就过去看,发现他们跟我们完全不是一个概念。他们体量不小,但是卖散了,还是想短期就把钱收回来的模式。我就觉得他们不影响我们了。问:这是不是现在说的“降维打击”?宁高宁:其实一开始的时候太高级了,没人去,还降了一点。最早的时候还有很漂亮的小巴,女司机开着在各处接人。在商场门口,还有戴着大礼帽,穿着燕尾服的人开门。后来就觉得这样太过了,好多人习惯穿拖鞋,搞成这样大家不太接受,所以这方面就收了一点。但一开始还是不行,开业头一两个月营业额最高的是麦当劳,一个月十几万。但到了今天,深圳万象城完完全全成为城市的消费中心了。深圳有领导还跟我讲,深圳感谢我,华润来了以后,把深圳的城市品位都提升了。就是因为万象定位很高,建设很国际化,也代表了新的生活方式。问:为什么你觉得做长期提供现金流的项目,要比一次性提供更多利润的项目要好?宁高宁:我们真的是从建立一个业务模式开始做的,华润天然就是这么想问题的。不是只想着挣钱就行了,而是想着在这个行业里我们能做什么样子,在中国能做到什么位置。万象城我们找的设计公司是RTKL,因为他们在美国设计过非常多的shopping mall,这就是一个时代趋势,一种成熟模式。我们也不是只想做一个,而是想做到全国。华润做啤酒,做到全国范围,做电力,做医疗,也是。这就是一种商业模式整合性思维。为什么除了第一,第二我们都不做?因为适合中国经济的发展趋势,也就是华润经营模式讲的“人口驱动”。中国经济的底色是14亿人口,是城市化进程,是这个进程中消费的升级、新的生活方式。华润根本上是打中了这个目标,而且执行坚决。问:最初做万象城,你也经历过地产的低潮,也动摇过。站在当下,你怎么看房地产市场的现状和未来?宁高宁:我没有那么悲观。因为我自己经历过很多次周期,国际上的也好,香港的也好。特别是1997、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时,香港地产曾跌去60%。地产本身变成一种投资品以后——地产不可避免地变成一种投资品,不可避免地带有投资的性质——就会有投资品的价格起落。起落,主要是和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相联系的。中国经济继续发展,继续推进城市化进程,就会继续有住房的改善升级需求,我们认为中国的房地产绝对没有到顶。比方说现在北京的平均房价大约在五、六万每平米,香港的平均房价目前大概在15万到20万港币每平米,北京还差了两三倍。当然,快速增长的模式肯定会改变,大家投资心态也不一样。这对地产商的要求更高。地产商过去买了地,楼还没卖呢,土地本身就升一倍。地产商未来可能要专注于好产品,要像一个生产商一样,而不能靠原料或者涨价来赚钱。我刚到香港的时候,大概1985、1986年,沙田第一城是新盘,卖一千多港币一呎,差不多是一万多港币一平米。现在多少钱?所以房地产的价格最终会和经济发展相平衡,有一个函数关系——虽然现在大家有点悲观,但最终会回归到和GDP,和租金回报,和房屋建设回报有一个正常联系。现在因为有政策性影响,市场的争议也比较大,所以处在一个调整的阶段。“这么多并购,没有出什么事”问:你说过“华润是娘家”,华润从一家外贸公司转型成为多元化集团,一系列大刀阔斧的并购是最重要的武器,华润这种“凶狠”的并购风格,是你的影子吗?宁高宁:是的,基本是我主导的。华润的并购最近也有,当然开始是我开始的。实际上这也塑造了公司内部对产业整合并购、并购后进行管理的文化和方式。华润已经变得像“工厂”一样,对并购很熟练了。我们买的第一家啤酒厂在沈阳,为什么要买啤酒厂?中国的啤酒品牌少,产业也没有整合,我们估计了20年后中国啤酒行业会是一种什么模式,把第一家啤酒厂买了(注:华润为控股方,沈阳市仍保留股份)。这次并购价格很便宜,只花了2000多万,沈阳也觉得挺好,也挺满意。但第二年我们要买大连的啤酒厂,沈阳不干了。说你们不能再去买大连这个厂,咱们不是合资吗,你们要不要合资了?你们要买大连的啤酒厂,那你们到底是支持谁?我说华润不仅要买大连的,还要买四川、安徽、福建、湖北……我们在计划里列了20多家,实际上华润后来买了70多家。但他们(沈阳)不理解。双方就继续谈,我说那我们买下沈阳这部分股份,因为华润对啤酒行业并购还要往前走。这步走出去之后,才有了华润啤酒业务的今天。地产同样如此。我们也是买了华远地产,再加上华润自己的地产业务,整合发展起来的。但与万科的整合,整合了几次,没有成功,万科一直是在独立运营。电力的业务也一样。对广东沙角C电厂和温州特鲁莱电厂的并购,都是比较大的动作,否则也不会有华润电力的今天。水泥、医药、零售行业,都是这样做起来的。所以说,华润变成了一个(并购)“工厂”:如何达成协议,大小股东怎么办,如何整合,如何导入“6S”管理体系,如何融入文化,如何培养或者使用这些的干部——这些共同形成了一种超强的整合能力。这么多整合,这么多并购,没有出什么事,没有人闹事,没有出什么矛盾。问:“没出什么事”,这里的关键是什么?宁高宁:真的知道大家在想什么,要在发展中和大家一起利益共享。我记得有一年,华润已经和SAB(注:南非酿酒公司,曾为华润雪花啤酒外资方)合资了,我和几个老外去了合肥的啤酒厂,当时叫廉泉啤酒。那是夏天很热的一天,我们车开到厂里,发现周围墙上都是人,工人都站在墙上看我们。老外就问,他们在干什么?我说他们不知道我们来干什么,他们怕我们会影响到他们的生活。他们现在也发工资,虽然发展不是那么好,但生活也不错。听说要卖给外国人,要卖给别人了,他们就来看了。因为工厂不让看,不让站在门口,他们就爬到墙上来看。我说你可以看到我们有多大责任,我们必须把这些人都照顾好。如果我们成本太高,照顾不好这些人,那我们就不要再做这个事。实际上,华润整合过程中,反而有这么一个特点,越是离华润远,越是新整合进华润的,越爱华润。因为华润给他们提供的条件,比原来还好。如果(并购后)在战略上没有什么空间,没有什么发展潜力,只能靠把人减掉,或者闹矛盾来争取(发展)空间,可能这样是不对的。问:进入啤酒行业之前就已经想好了一定要多整合、做头部,还是在发展过程中找到了这条路?宁高宁:这个感觉有一点,但开始的时候没有想那么清楚。我们不是想买个东西,一下再卖掉,然后再去找新的东西。一个商业模式建成了,我们的团队、产品和品牌,自然积累很多,也形成了所谓的专业能力,这时候你就可以去复制它。这是一个基本的思维,我们进入到每一个产业里面,都可以看到这个影子。问:华润并购药厂,一开始也是从沈阳开始的?宁高宁:对。医药健康是好产业,这基本上是一种直觉。当时华润野心很大,我们要开始,怎么做?就要找有技术、科技含量的,就找到了东北制药。但因为各种原因,最后也没成。东北制药主要做的是原料药,后来市场已经不太好了。我们就想找一类研发的新药,但比较难,所以决定做重要的中成药。当时列了几个:片仔癀、云南白药、山东阿胶……我们最早谈的是云南白药,都给钱,都成交了,但后来他们又撕毁了合约,卖给了另外的人。他们一位领导说,不能给你们干了,但给你们留两个亿的利润。我们拿了两个亿的利润,就从云南白药撤出来了。后来又想去买片仔癀,也没买成。最后就买了山东阿胶,阿胶现在发展还可以。“宁总,当时你没给我们卖掉就不错了”问:你在《三生万物》里说“企业管理者的领导风格可以不同,有人像老虎,有人像老佛爷,有人像带兵的将军,都可能成功”,你自己是什么管理风格?宁高宁:我觉得我应该是一个综合性的、中国式的,富有人文精神的管理风格。华润的员工,在公司里面还是比较舒服的,公司没有压迫、强迫员工去干,现在好像也是这样。无论决策也好、干部也好、会议形式也好,都是一个激发团队为主的模式。对外比较市场化,对内比较人性化,这是华润的特点。这个特点,会不断地自我加强。而且这种风格会在职工内部不断发酵,不断传承,不断发展。《三生万物》,宁高宁/著,中信出版集团,2024年8月第1版问:你在管理上以“激发团队为主”,但不同的团队有不同的风格,不同人有不同的性格,激发有什么具体的方式方法?宁高宁:现在这种规模,总部的这种管理方式,几乎已经不能由总部来从根本上推动业务的发展了。必须靠每一个利润中心、单独核算的利润中心来管理。总部输入给各个公司的,是一些方向性、理念性和管理原则性的东西。这是很关键的。比方说现在怡宝水(华润饮料)已经上市了。当年这块业务本来是万科的,王石说他不要了,给你们算了,很便宜,1200万左右。华润拿过来之后,我觉得只做水,价格上不去,能不能做点别的饮料?研究了新加坡的杨协成(注:老牌饮料、酱料公司),决定做豆奶,因为广东比较喜欢豆奶。但做了一下不成功,停掉不做了,又回来做水。后来又打算水和啤酒一起来做,一个啤酒厂里面就有一个水厂。也计划过把水厂卖给啤酒厂,华润不单独做水了。但后来因为啤酒和外资合资了,外资不要水厂,就又单独做水了。他们做得不错,现在上市了,已经有300亿港币的市值。上市以后,我和他们的总经理见过一次面,他们也很高兴。我说这个确实跟我没什么关系,那个小伙子说:“宁总,当时你没给我们卖掉就不错了。”所以说,这个组织是可以不断地去创造新东西出来的。“资本市场不怕规模大,就怕不好”问:市场比较关注在你手上最终完成的中化对先正达的并购,创造了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规模纪录。但这次并购,包括后续先正达谋求在A股上市,也产生了一些争议,有人质疑是不是买贵了,是不是有能力整合好。你是怎么看这起并购的?宁高宁:这起并购执行的过程,是从当时的中化工(原中国化工)开始的,但他们遇到了困难,遇到了融资的问题,不能完成这个交易,这才有了当时中化(原中化集团)的参与。当然,我在战略上看好这个事情。之前在中粮的时候,也和先正达接触过,谈过。刚好那段时间就来到中化了。先正达(出售)的事情,在市场上已经被议论很久了。这个价格,是一个竞标式的价格。孟山都也在竞标过程中,中化工出了基本一样的价格,但用现金支付,所以中标了。中化的参与,第一步是从融资开始的。资本金是一分没有的,全部靠贷款,所以必须组织一个很强的金融的组合,来完成这笔交易,这是中化进去以后的做事,当然得到了国资委的支持。第二步是中化和中化工业务的整合。第三步就是先正达进入中国。目前先正达在中国市场上,种子、农药业务都已经排在第一位了。就是这么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存在的目的,就是希望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包括种子技术、生物育种技术、植物保护技术(植物营养、杀虫剂、杀菌剂、生长剂等等),提升中国农业。现在已经可以看到先正达对中国的贡献,种子方面、植物保护方面,还有先正达MAP平台(现代农业综合服务平台),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当然先正达是个国际化公司,中国业务占他总盘子的7%-8%。这场并购,除了(先正达)正常经营(带来的业绩贡献)之外,也对中国农业有一个提升。这也是当时收购先正达的初衷。问:对先正达谋求在资本市场独立上市怎么看?宁高宁:先正达应该去上市。财务方面、国际化地位方面、治理结构方面,都是原因。有几次尝试,但市场环境不太配合,(上市)推迟了。可能要等到企业内部管理进一步的提升,市场环境更好一点,业绩更好一点的时候,再去上市。问:先正达上市推迟是因为规模太大了吗?宁高宁:大家觉得规模太大,不好——实际上这完全是一个误解。资本市场不怕规模大,就怕不好。关键是要把公司做好,成长性也要好。中国有很多公司,包括互联网、科技公司,规模都很大,也都上市了。问:并购先正达之后,在协同方面你做过的最关键决策是什么?宁高宁:完全整合了。先正达整合了中化工、中化(后来合并为中国中化)所有相关业务,包括种子、农药……只要重合的业务,全部整合到了新的先正达,全部装进去了。另外包括推广、MAP,都整合到一个统一的平台上。“做过的事情就没有什么后悔的”问:你有没有后悔的事?宁高宁:做过的事情就没有什么后悔的,真正后悔的,是没做的事。比方说中粮应该更强地去做品牌,更强地做消费。中化应该更早、更快地去做科技。现在越看越清楚了。中化2017、2018年左右提出来“科学至上”的战略,也算比较早了,但力度其实可以更大一点、时间可以更早一点。当时中粮如果把消费品业务、品牌业务能够整合得更好,把产业链做得更全面,会更好一点。问:是因为消费品业务可以发挥带动作用?宁高宁:对。中粮有个主要做消费品牌的上市公司中国食品(代码0506.HK),当时我就讲“506火,中粮全盘皆火”。但因为团队、市场各方面的一些问题,做得没有那么快。当然,这里面还有一个平衡的因素——中粮的贸易也要做,公司盈利要保持,做品牌需要很多的投入,短期内会造成公司的亏损。问:你觉得是时代成就了你吗? 宁高宁:那肯定是时代,也不是成就了我,我也没什么成就。我就是在时代中这么走过来了,扮演了一个角色罢了。也不会超出这个时代,只是跟着时代的脚步走。第一个是运气,赶上了这波儿。第二个是:比较努力,去做事情。实际上在当时那个年代,我觉得我的胆量还是比较大的。现在回头看看,其实有些时候应该胆量更大一些。年龄大了会发现,你是没有什么理由去保守,去拘谨的。本文版权归“腾讯新闻”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后留言,经允许后方可转载。第1416期运营排版:文文点击“阅读原文”,查看腾讯新闻客户端相关独家文章!你“在看”我吗? 文章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