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最让北京打工人破防的消息莫过于——北京实时湿度达到76%,出门潮得好像被牛舔了一口。然而自己的南方朋友们,正在朋友圈晒下雨前后的绝美晚霞。身在北京的人眼巴巴盼着,既然都要下雨,晚霞什么时候能来自己的城市一回,一天刷三次天气预报,然而每次刷出来的结果都是:纯阴天。只能对着从南方“投喂”过来的照片,悲愤地连发好几个感叹号之后默默来一句:老师,这个活动我们这里怎么不参加。这两年,“晒晚霞”已经成了一种互联网显学,在打工人群体中尤甚。晚霞一出现,所有社交媒体平台就能马上刷屏。别管之前推给你的信息内容是时事热点、基金股票还是文娱体育,多少得停下来看两秒。晒晚霞的方式还衍生出各种路线。一是下班后随手拍,纯天然无加工,主要起到一个记录生活顺便让别人眼红一下的作用。近处云层在落日的余晖下染上金黄或者橙红的颜色,原本黑压压的乌云也变成了让人不那么讨厌的深紫。远处还没有被遮住的天空呈现出浅淡的蓝,为整幅画面增添了一块撞色,视觉冲击瞬间更加强烈起来。@木昜三三二是日常集邮风,在小红书上定期更新工位晚霞,更新频率以晚霞出现频率为准。抬起头的角度就是每次拍照的固定机位,为此还单独开辟了一个手机相册,每往里新放一张都有种莫名其妙的成就感。一年到头看一眼图片数量,可能还能大体估算一下自己到底有多少天在加班。同一个场景、同一个画幅在不同日子里呈现出各异的样貌。今天的夕阳偏橙,昨天的天气一般,但能拍出来很明显的光线……给重复性的生活也加了点找不同的乐子。三是文艺博主风,晚霞图片搭配几句自己的思考感悟,给自己创造一个心灵桃花源。“日落八分钟”,正在成为所有打工人的心灵马杀鸡。一个很现实的原因是,几乎大部分人下班都要等到夕阳西下,而日落和晚霞是这一时段的限定景色。(尽管朝霞也很美,但打工人大概率起不来床。)但更重要的或许是,当你上班上到天昏地暗、眼睛盯屏幕盯到发酸发胀、甚至连脑袋瓜子都要开始嗡嗡作响的时候,看一眼窗外,仿佛立刻能多一点“活人感”。有人分享自己在大厂的工作经历,一年能看到日落的时刻屈指可数。大部分情况下,公司都拉着窗帘,每个人只能坐在自己的位子上,根据电子屏幕右下角或者右上角的、微小的数字跳动来判断时间流逝。看似宽敞的开放式工位里,个人享有的空间实际上非常有限。当全部精力投入到企业微信约不完的会议日程、临时插入的p0(最高优先级)需求上时,只觉得身边的一切都在被无限压缩。人与人之间不断交换着二氧化碳,持续工作的空调也无法带来清新的感觉,在机械运作的“呼呼”声里,总是觉得喘不上气。每天最期待的环节,就是在某个没有被遮住的窗子前偶遇日落。驻足看一会儿,等太阳一点点下移,照射在对面写字楼反光的墙面上,再映入自己的视网膜。胸口憋着的浊气好像被一扫而空,短暂地和外部世界产生了连接,整个人也变得轻盈起来。而且,利用晚霞时间休息,对有“摸鱼羞耻症”的打工人来说十分友好。因为工作太多,在没处理完的时候干别的事情——比如说刷刷手机、小睡一会儿——总觉得问心有愧。连上个厕所都要抓紧时间,从工位到洗手间的路上步履生风,生怕领导视察工位发现自己不在,误以为自己不务正业。但是,晚霞的时间不仅短,而且对绝大部分人有同等程度的吸引力。到了晚上六七点,原本埋头在电脑前的人一个接着一个走掉。悄悄环视一圈,起身摸到整个公司最适合拍晚霞的窗户前,才发现同事们哪是走了,根本是在这里又团建开了。心安理得地融入队伍,等太阳彻底落了再回去干活儿,既不耽误事,也不用担心自己的举动过分突兀。运气更好一点的,碰上开明领导,还能工作暂停,集体上天台看风景,获得名正言顺的“牛马放风时间”。(合理怀疑领导本人也不想上班)对于打工人而言,日落和晚霞是一种无条件的慰藉。工作崩溃的时候,大哭一场要专门找合适的场合、跟朋友倾诉要考虑对方的时间和心情、连购物解压都要顾忌一下自己干瘪的钱包。但日落和晚霞,作为大自然的礼物出现在你面前时,却不需要任何回馈,只简单地告诉你,“一切还没那么糟”。一名临近毕业的在校生从来没有想过会到现在的城市实习。家人朋友全在外地,某次加完班身心俱疲,刚踏出公司的门,却赶上突如其来的暴雨,连个送伞的人也没有。跑到便利店买了把新伞,衣服都湿透了,黏糊糊地贴在身上。眼泪本来已经在眼眶里打转,推开便利店的门,却意外撞上满天霞光。可能因为下雨的缘故,天比平常更干净,云彩也像要烧起来一样。虽然自己的烦心事还客观存在,但就在那一瞬间,似乎得到了情绪上的治愈。《黑暗荣耀》中,一个常年忍受家暴的大婶,遇到女主宋慧乔后,一边应付丈夫,一边像一个卧底一样执行任务。某次她在车里蹲守,看着自己拍到的照片皱眉叹气、刚刚打算驱车离开时,转脸就看见窗外的晚霞,不由自主说了一句:“什么破晚霞,美成这样。”日落和晚霞,好像就这样,逐渐成为欣喜、希望、美好的符号,飘飘然落在视网膜上。很多人说,“日落八分钟是打工人一天的布洛芬”。而之所以说它是布洛芬,正是因为它能在你最难受的时刻给予你些许安慰。@Xiyu在emo的时候跑去海边等一个晚霞出现,坐在岸边守着夜幕降临,像抛硬币一样在心里和自己打赌:要是今天等到了,就原谅这个世界一秒;@暮色四合平时围着儿子和公司打转,某天公司下班早、儿子也和同学出去玩不在家吃饭,突发奇想,骑车到江边看了一场日落,再一次感觉生活重新属于了自己;@还能咋办凑和过呗工作一年半,之前从来没仔细留意过公司周围的环境,早上一门心思赶去打卡,晚上只想快点回家。裸辞之后在公司楼下迎头遇见金灿灿的余晖,忽然觉得自己的眼睛“复明”了……大多数时候,我们面对的可能是充满滞重感和琐屑事务的世界。但也恰恰如此,美好却又转瞬即逝的事物才显得更加难能可贵。不甘心一味等待的网友主动出击,致力于把晚霞逮进手里。有人特意总结了晚霞预测的方法,整理出一套“打工人追晚霞教程”:莉景天气、windy和sunset.bot,但凡能用来预测晚霞的网站、APP,都被拉出来从头到尾比了一通。除此之外,拍照机位和观景地点指南也必不能少。光是北京,网友们就细化到了海淀、东城、西城、朝阳……颐和园、什刹海、景山公园、团结湖公园等地标长盛不衰。南京玄武湖、鱼嘴湿地,上海浦东美术馆落日长廊、世博文化中心,广州猎德大桥、琶洲大桥……纷纷荣登各地“晚霞必看榜”。不过有时候倒也不必刻意追求这些点位,上下班的路上可能就有惊喜。有网友平时习惯了解一下气象信息,某天出门前看到云层情况,大概率有超大晚霞,到了公司疯狂赶工,就为能够准时下班。但最后实在来不及去景山之类的地方,只好坐公交赶到了附近一座视野还算开阔的天桥上,依然收获了十分惊艳的一刻。其实早在去年,“公园二十分钟”已经火过一波。研究表明,每天只要抽出一定时间来到户外,哪怕只在附近的公园待20分钟,无需进行额外运动,人们都可以收获更加良好的精神状态。其中的关键可能是对于自然的接触。浙江宣传文章指出:“有科学家认为,身处自然环境20到30分钟,可以显著降低体内的皮质醇(压力荷尔蒙)含量约10%,从而减轻压力。同时,自然环境能够舒缓前额叶皮质这一大脑控制中心,从而帮助其更好地恢复活力。”如此看来,对于自然的依赖近乎刻在我们的NDA当中。在钢筋水泥浇筑的“田野”里,无论是“日落八分钟”还是“公园二十分钟”,或许都可以视作我们对本能的一种补偿。如果坐在工位上的我们已然放弃太多,假设20分钟也正在变得奢侈,那我们至少还应该有匆匆一瞥的时间留给自己。不过条件允许的话,还是建议到身边的公园里去追一场晚霞。“日落八分钟”和“公园二十分钟”一次满足,怎么看都是赚了。· 热 点 回 顾 ·一 周 热 点 回 顾2025 Vista看天下内 娱 颜 霸 被 广 东 “做 局”景 区 新 兴 “狗 皮 膏 药” 型 歹 毒 商 拍抽 象 网 红 那 艺 娜 ,巡 演 爆 火 文章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