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给超级APP的时间不多了

Wait 5 sec.

曾经被寄予厚望的“超级APP”如今似乎走到了发展的十字路口。当生态扩张遭遇监管限制、用户偏好转向轻量化应用,曾经的霸主们是否还能挽回失去的速度与掌控力?本篇文章深入剖析超级APP的发展逻辑与未来困境,探索留给它们的时间——究竟还有多少。一个平平无奇的周二下午,上海的程序员小王,对着手机屏幕说:“这周末,找个从上海出发、人均预算2000以内、能看山看水的江浙沪目的地,安排一个两天一夜的行程,订好高铁票和评分高的民宿,再推荐几个当地必吃的小馆子。”没有打开12306、携程、大众点评,不需要手动在无数个APP之间来回切换、复制粘贴。几分钟后,他的手机收到一条推送:行程已规划——周六上午9:15 高铁前往安吉,可预订“XX民宿”,并附上一份包含三家本地菜馆的详细攻略。他只需在各个关键环节点击“确认”。这个瞬间,我们并未意识到,统治了我们生活的超级APP们,将面临一轮新的革命。2024年,如果说大模型是科技圈的军火竞赛,那么AI Agent,就是各方势力要拿下的诺曼底。分裂的战场AI Agent,让中国的互联网大厂们,展现出了一种久违的、混杂着兴奋与恐惧的集体躁动。牌桌上,玩家们的表情各不相同,下的注也耐人寻味。最虔诚的信徒,是百度。 李彦宏认为,2025年可能会成为AI智能体爆发的元年。推理大模型涌现出让人惊叹的深度思考能力,这将推动人工智能的一个重要应用方向,即“AI智能体”的落地。近年来,百度几乎是“砸锅卖铁”式地all in。从文心大模型的迭代,到推出人人都能“拖拉拽”就生成一个Agent的平台千帆AppBuilder,再到文心快码、心响、百度文库等落地应用和智能体,百度的战略意图很清晰:他们要在PC搜索时代、移动APP时代之后,抓住AI Agent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重回互联网的中心。这是百度的奋力一搏,也是一场不能输的战役。最纠结的地主,是腾讯。 坐拥微信这块移动互联网时代最肥沃的土地,腾讯对AI和AI Agent的态度,像极了一个担心“新农具”会刨了自家祖坟的地主。它既渴望用Agent这把“神锄”让土地更高产,又害怕它会打破现有的生态平衡。所以,腾讯的动作显得格外克制。混元大模型是底座,但其应用更多是“赋能”而非“颠覆”。在微信读书里帮你总结摘要,在腾讯会议里帮你写纪要,在QQ浏览器里帮你搜集信息。这些Agent,更像是给腾讯帝国的各个功能插件打上了“AI补丁”,让护城河更深、墙更高。对腾讯而言,Agent看起来并不是进攻的号角,而是防御的堡垒。最务实的掌柜,是阿里巴巴。 经历了一系列组织架构的调整后,阿里变得非常现实。它不再只看星辰大海,而是低头盘算每一笔生意。Agent在阿里这里,被拆解成了一个个能提升效率、增加营收的“伙计”。在钉钉上,它化身“AI助理”,帮你写周报、排日程,目标是提升千万企业的办公效率;在淘宝上,它叫“淘宝问问”,帮你找货、比价、提供穿搭建议。对阿里来说,Agent的价值主张极其朴素:能不能帮我多赚钱?能不能帮我省点事?这是一种实用主义,Agent不是集团的统一信仰,而是各个业务单元解决具体问题的“瑞士军刀”。最神秘的刺客,是字节跳动。 字节是这场牌局里最低调,却可能最致命的玩家。所有人都无法忽视字节的潜力。它拥有今日头条和抖音这两个巨大的“信息投喂器”,以及全球最懂人心的推荐算法。Agent的本质是“服务找人”,而字节的整个商业帝国,就是建立在“内容找人”的逻辑之上。这种基因上的契合度,无人能及。想象一下,一个深度融合了抖音生活服务的AI Agent,在你刷到一条滑雪视频时,能立刻帮你规划好去长白山的全部行程。这种从“种草”到“拔草”的无缝衔接,其商业爆发力足以让任何对手不寒而栗。当所有人都在谈论模型参数时,真正的战场已经悄然转移到了Agent。它不再是一个技术概念,而是大厂们确实能看得到的产生价值的路径,无论是对企业内部的价值,还是对消费者、对产业的商业价值。**权力的游戏为什么一个看似“小助理”的东西,能搅动巨头们的神经?因为它的出现,并非一次简单的技术迭代,而是一次对过去十年商业范式的颠覆。要理解Agent的颠覆性,我们必须回到历史的坐标里。首先,Agent正在尝试终结“APP孤岛时代”。过去十年,是“APP为王”的十年。我们的手机被一个个色彩斑斓的图标占据,每个APP都是一个数据烟囱,它们共同构建了一个个围墙。你想打车,得打开滴滴;想吃饭,得打开美团;想购物,得打开淘宝。这种模式的本质,是“人找服务”。用户需要主动地、有意识地在不同的信息孤岛之间迁徙,这造就了互联网下半场最核心的矛盾——流量焦虑。大厂们不惜血本地发动补贴大战、信息流战争,本质上都是为了争夺你打开哪个APP的“第一眼”。每年数百亿的营销费用,都耗费在了这个环节。而Agent的出现,是对这个模式的釜底抽薪。它的核心逻辑,是“服务找人”。就像文章开头小王的例子,他不需要关心服务是由携程、飞猪还是同程提供的,他只关心结果。Agent要做的,就是拆掉这些花园的围身,理论上,能把权力从APP的运营者手中,交还给用户。这对于靠“流量分发”和“广告竞价”为生的商业模式,无疑构成了巨大的潜在威胁。当用户不再需要“逛”APP时,APP的广告位还有什么价值?当Agent可以直接调用底层服务时,中间的“流量掮客”又将何去何从?其次,这是一场关乎“入口”的权力游戏,历史是惊人的相似。回顾互联网的权力更迭史,就是一部“入口”的争夺史。PC时代,入口是搜索框(百度、谷歌),“信息”是核心资源;移动时代,入口是超级APP(微信、支付宝),“社交/交易关系”是核心资源。每一次入口的变迁,都会导致一批巨头的崛起和另一批巨头的衰落。现在,Agent正在成为下一个时代的“超级入口”。这个入口可能不止是一个框,也不只是一个APP,而是一个“对话界面”——一个能听懂人话、能调动万千服务的“全能管家”,当然它的形态可能也是一个框,一个APP。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全能管家”本身,也可能成为新的、权力更为集中的巨头。而它现在看起来更可能存在于某个终端,比如手机,比如电脑,又或者是其他什么设备,这个想象场景,早在几年前的智能音箱上就有体现,通过智能音箱在电商平台下单,当然,最终没能成为真正的全能管家。最后,我们得认清:Agent的瓶颈远不止“智商”,而在“情商”、“动手能力”和“可靠性”。很多人以为,Agent的强弱完全取决于背后大模型的聪明程度。这是一个误解。一个强大的Agent,至少需要四根支柱:规划与推理能力(大脑): 这是大模型的核心能力,负责理解任务、拆解步骤。目前,这条支柱相对最粗。工具调用能力(双手): 这是Agent与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交互的能力,比如调用一个APP的API去订票,或者控制智能家居。长期记忆能力(记忆): 记住用户的偏好、习惯和历史对话,从而提供真正个性化的服务。信任与安全(人品): 用户是否愿意将数据、隐私、甚至支付授权交给一个AI。这种信任的建立,远比技术实现更为漫长和脆弱。把大模型比作一个刚毕业、智商180的实习生,他很聪明,但要成为一个能干的助理,你得给他一部能打电话(工具调用)的手机,一个能记录你喜好(长期记忆)的笔记本,以及允许他帮你办事(权限)的授权,并且你得打心底里相信他不会办砸事、不会泄密(信任与安全)。当前,Agent最大的瓶颈恰恰在“双手”和“人品”。“工具调用”需要一个庞大、稳定、标准化的API生态,这背后是极其繁琐的工程和商务对接工作。而“信任”的建立,则面临着技术、隐私安全和用户心理的三重挑战。模型是发动机,但没有可靠的传动系统和轮子,再强的发动机也只能在原地轰鸣。这个传动系统,就是“工具调用”的生态。 在这一点上,拥有海量小程序生态的微信、拥有成熟商家API的阿里和美团,反而有着先天的“工程优势”。谁来掀桌子?当马车夫还在为多一根马鞭而沾沾自喜时,福特的流水线已经开动。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从不因谁的体量巨大而片刻停留。对于AI Agent的未来,我有三个大胆的判断:第一,“超级APP”的黄昏已经开启,“超级Agent”的雏形将在它们的生态土壤上崛起。 未来的5到10年,我们打开手机,首先寻找的将可能不再是某个APP,而是那个唯一的Agent入口。我们今天在不同APP间跳转的割裂体验,将会逐渐成为历史。但这不会是一场彻底的摧毁,而更像是一次权力的转移——从APP的壳,转移到APP提供的核心服务能力。第二, “Agent Store”将补充甚至重构“App Store”,成为新的生态核心。 就像今天的苹果应用商店一样,未来会出现一个Agent技能商店。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为自己的主Agent“插拔”各种专业子Agent(比如一个“报税Agent”、一个“健身教练Agent”),从而构建一个千人千面的“超级个体”。开发者也将从“开发APP”转向“开发Agent技能”。第三,最终的胜利者,不一定是模型最强的,但一定是生态最广、最受用户信任的。 Agent的竞争,短期看模型技术,中期看工具生态,长期看用户信任。谁能率先解决工具调用的最后一公里难题,并构建起牢不可破的信任飞轮,谁才能赢得这场终局之战。从这个角度看,这场战争的结局远未确定。但结论已经无比清晰:我们正处在一个伟大范式转移的前夜。那些曾经呼风唤雨的互联网大厂,如今正站在命运的十字路口。他们或者主动打碎自己亲手建立的旧世界,拥抱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新未来;或者固守着眼前的围墙花园,等待着被时代的洪流冲垮。这不是一次升级,这是一场革命。在大厂的权力牌桌上,Agent不是一张新牌,而是那个有潜力掀翻整个桌子的人。作者:子修,微信公众号:ToB运营俱乐部本文由 @子修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