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 InformationAuthor, 呂嘉鴻Role, BBC 中文柴靜因「零距離」報道2003年非典(SARS)成為中國家喻戶曉的調查記者和主持人。之後,服務於中國官媒中央電視台的她將報道重心轉向底層人群的命運以及對民主法治的叩問,獲得「公知」的的稱號,但她則稱自己為記者及作家,而非公知。帶著這些光環及注視,柴靜出走國家媒體,成為了一名獨立媒體人。2017年,為了持續自己的新聞工作,她出走歐洲。今年5月,柴靜10年前出版的自傳體書在中國以「品質問題」被下架, 也讓她再次回到輿論浪尖。近日在接受BBC訪問中, 柴靜回顧二十多年的媒體生涯說:「你也可以說,是被逼出來的,對吧? 所有你能依附的條件都不存在時,真正的考驗是你真的獨立嗎? 你真的想幹這個活嗎?」圖像來源,Getty Images圖像加註文字,從2003非典大疫到圖中的2020年武漢新冠疫情封城,柴靜的報道不斷拷問人性。中國央視:調查記者的起點1976年,柴靜出生於山西,在湖南完成大學學業後投身媒體,成為當地小有名氣的電台主持人。Skip 熱讀 and continue reading熱讀「人類需要獨處」 為何獨自一人能讓你更快樂?泰國總理佩通坦因「電話門」事件被停職,副總理暫代職務「海鯤艦」海測:台灣第一艘突破技術封鎖的「國造潛艦」五大看點《香港國安法》五周年:從「買一份保險」到再出走避險 港人移民為何「二次回流」End of 熱讀2000年,一通來自陌生人的電話改變了她的人生軌跡。柴靜曾提及,那通電話來自中國中央電視台知名製片人陳虻,邀請她加入讓很多人仰視的央視。「面試時陳虻問我,做新聞關心什麼?我說關心新聞中的人。這是我們互相選擇的原因。」柴靜說。她的第一份工作是主持《東方時空》新聞節目,在亦師亦友的陳虻及前輩崔永元等人的指導下,開啟了在央視的職業生涯。多年後她曾向日本東京大學教授鈴木將久坦言,在《東方時空》期間,她雖勤奮工作,卻感到格格不入:「因為為了獲得坐在主播台上的安全感,並不困難,但還是會覺得哪裡不太對……也有可能就是離『人』遠了,因為你坐在演播室什麼都看不到,接觸不到現實生活……」2003年,柴靜調至央視知名調查節目《新聞調查》,她參與的首個報導項目便是席捲全球的非典疫情。她與團隊深入醫療前線,成為首位在人民醫院「零距離」採訪病患與醫護人員的記者,記錄生命與病毒的抗爭及背後的人性挑戰。報導大獲成功。同年她被《南方都市報》評選為年度風雲記者,成為家喻戶曉的知名調查記者和主持人。疫情五年後:從「離散中國」到「理想中國」,知識分子「潤」到海外的生存與夢想台灣作家平路憶述外省家族身世,國共兩黨百年恩怨下的悲劇華人作家哈金眼中的家鄉、家國與文學柴靜將央視的成功部分歸功於當時較寬松的媒體環境及團隊與前輩的砥礪。她在近期影片中分享這樣一段往事:非典疫情過後不久,剛上任的中國總理溫家寶探訪央視,對包括她在內的央視媒體人說:「記者要對人民有感情。」柴靜憶及當時在交流中對溫家寶說:「我們記者自認為有感情,但新聞調查節目有時一年有三分之一的成品不能播出。」對此,溫家寶則以一次下鄉與貧農的偶遇回應。有分析稱,溫家寶的回應為當時的中國言論空間的放寬產生正面影響。美國三一學院教授張潔(Jie Zhang,音譯)撰文稱,柴靜與團隊當年的成功報導為央視推動這項遲來的改革注入信心。張潔說,節目賦予中國記者前所未有的自主權,記者可否決選題並主導現場拍攝,「記者越居中心,新聞越具吸引力」的報導方式受到認可。跳過 YouTube 帖子允許Google YouTube内容此文包含Google YouTube提供的内容。由於這些内容會使用曲奇或小甜餅等科技,我們在加載任何内容前會尋求您的認可。 您可能在給予許可前希望閲讀Google YouTube曲奇政策和隱私政策。希望閲讀上述内容,請點擊“接受並繼續”。Accept and continue告知: BBC不對外來網站内容負責 YouTube 内容可能包含廣告結尾 YouTube 帖子無內容繼續瀏覽 YouTubeBBC對外部網站內容不負責任。《看見》不再見2011年8月,她開始主持央視一套訪談節目《看見》,成為她的標誌性作品。她除了採訪名人,(與媒體關係冷淡的香港喜劇明星周星馳,曾主動提議接受柴靜二次採訪)。但更多時候,她的工作直面當代中國社會轉型之痛與對人性的叩問。她在該節目報導過被徵地農民、受虐殺夫的女死囚、重慶「打黑」、留守兒童、同性戀者及地震倖存者等議題。她向記者透露,到了《看見》時期,她已無法製作監督公權力的報導,只能轉向探討人性議題的選題,例如藥家鑫案、李陽家暴案等報導。在上週與前《環球時報》主編胡錫進隔空對話的影片中,柴靜表示,當年她調查內蒙古農民土地被地方政府強徵後不久,便被要求調離《新聞調查》。她說:「重慶打黑三個月後,她就被調離該節目,收到的禁令是『不允許日後對任何法政機關做監督性的報導』。」她還提到,另一位央視知名節目製作人因持續質疑重慶「打黑」的合法性被辭退。儘管如此,這些報導為柴靜贏得了「公知」的聲譽。但她對BBC說,她並不認為自己是「公知」,而視自己為一位記者與作家。許多人與BBC分享說,柴靜當年的報導激發了中國社會對弱勢群體的公共討論,因此受到鼓勵投身媒體行業。有一位移居澳洲的同性戀者在柴靜的影片下留言,感激她當年不顧同事譏諷,首次在中國官媒報導同性戀者的處境,包括「同妻」的痛苦。這是中國官媒首次讓同性戀者不打碼公開現身接受采訪。該位觀眾提及自己當年逃離精神病院的電擊療法,如今才可以安身立命。柴靜在影片中回顧稱,20年後,同性戀議題再次成為中國官方禁忌,頗有滄海桑田之感嘆。2013年,柴靜出版回憶錄《看見》,記錄她在央視十餘年的歷程。她向BBC表示,這本書是她走向「獨立」思考的過程,回應央視師父陳虻的提醒:「不要當了記者,就忘了自己是個人。」「《看見》這個節目,實際上,我在談的就是我一步一步走向獨立的過程。其中一個過程就是我對『系統』的認識。」她向筆者說。「在非典之前,我是一個主持人,其實我是在意的.....我在意每天報幾個題,之後有沒有評獎會,電視台領導有沒有批示,有沒有上頭條等等。我當然會在意,因為在一個系統裡,妳被裹住了,便自然的認同這東西。」然而,成為調查記者後,她逐漸擺脫對體制認可的依賴:「到非典的時候,它粉碎了,不存在了。」她進一步解釋:「非典之後,我得到極大的解放感,那是一種深深的解放。我覺得,從那之後再也沒有認為自己需要得到他們(外界或組織)的認可和評價,我不太在意,我有自己的標準。」2013年,隨著習近平上台,外界多半認為中國公民社會有了急遽變化,民間組織受打壓漸深,媒體空間被嚴重地擠壓。同年,《看見》在播完清華大學「朱令被投毒」案停播。次年,柴靜辭職正式離開央視,踏上獨立媒體人之路。圖像來源,Provided圖像加註文字,回應《看見》一書被禁,柴靜說,她並不意外也不生氣,「禁得還挺晚的。」改革開放40年:黨報「口頭禪」裏的中國政治變遷六四30週年:「寒冬」前中國記者最自由的三天韓朝停戰70週年: 從「人民志願軍」到「反共義士」,在台中國戰俘的故事流星般劃過的《穹頂之下》2015年初柴靜自費製作的環境紀錄片《穹頂之下》。紀錄片在人民網等官方網絡上線後,瞬間引發全中國熱議,一週內網絡吸引超過兩億瀏覽量,甚至獲得官媒與政治人物的讚賞。跟據《紐約時報》記者黃安國當年報導,即便時任中國環保部長甚至將《穹頂之下》與1962年美國環境里程碑《寂靜的春天》相比。她向記者解釋,女兒出生後診斷出腫瘤,她在家照顧孩子時因霧霾嚴重無法出門,進而啟發她調查中國空污問題。事實上,這部紀錄片並不走煽情路線,但直接的指陳中國能源結構與環境法規的缺陷,包含對中國石化公司的叩問。影片在當年兩會前夕被全網下架,並禁止討論,相關討論如同流星劃破夜空後戛然而止。有分析稱,影片觸碰到中國經濟發展的轉型之痛,以及海量的網民關注,對以維穩為優先的體制來說已經造成憾動。對此,柴靜從未公開回應影片被禁的看法。但她向BBC解釋,作為新聞工作者,其實她早已明白代價,在《穹頂之下》這部片推出後,她就已經了然於心。2017年,柴靜隨家人移居歐洲。《穹頂之下》是她當年在中國轉型後眾多想做而唯一做成的選題。圖像來源,Getty Images圖像加註文字,柴靜從2000年因為陳虻邀請進入央視總部,到2014年離開。她在央視的調查報導從留守兒童,農村小學生集體服毒案,重慶打黑到同志族群等議題都有深度的調查。《陌生人》:自媒體之路「那聖戰者也是這樣,怎麼人就這樣白白死去?你們怎麼不開口說話呢?就像那個小孩的父親一樣,誰去探尋這個真相呢?我一個外國人,一個連西班牙語都不會說的移民,但只要對方願意聽我講話,願意向我講話,我就願意聽。」-----這是柴靜移居西班牙後,於2023年完成的紀錄片《陌生人》。紀錄片聚焦歐亞伊斯蘭「聖戰士」的恐怖行動背後的宗教禁忌。她說,一切源於她搬到巴塞羅那(巴塞隆納)沒幾個月,住所大街上便發生慘重傷亡的恐襲事件,點燃了她的新聞好奇心。她也坦言,「播完《穹頂》後,再做新聞記者已不可能,這是我說『卸甲歸田』的原因。或許在國內做商業性工作可以,但那不是我的志趣。不如走走看看。」她告訴BBC。「我採訪的每一個人,從『聖戰者』到專家,似乎都急迫地向我訴說……好像從未有機會表達。有趣的是,這些西方人急切地想跟一個中國人訴說他們社會的禁忌……我有個朋友想推薦我的片子給西班牙電視台,他們說,這片子太敏感,播不了。我就想,這難道不是我在央視時常聽到的回答嗎?」柴靜笑著說。受《陌生人》啟發,柴靜2024年轉型為自媒體人,在YouTube開設頻道《陌生人》,將視角轉回中國。一年內,她發布五十部影片,涵蓋義和團、「文革」、「六四」、朝鮮戰爭(韓站)中的中國戰俘、俄烏戰爭中的中國傭兵、武漢封城等議題,每每引發網路熱議,甚至吸引當事人親友翻牆留言回應或網友激辯。她表示,閱讀與回覆留言讓她感動,許多高質量的評論啟發了她的思考。柴靜向BBC解釋,這是她將頻道命名為《陌生人》的原因:「在採訪聖戰者時,我意識到『身份』往往是人們了解彼此的障礙,甚至仇恨的來源,但經驗可以改變偏見,陌生人彼此感受,能產生深刻的關聯。」圖像來源,Provided圖像加註文字,柴靜與恐怖攻擊的受難者家屬會面。移居西班牙沒多久,她所在社區便遇到恐怖攻擊,造成多名無辜死傷,激發她對此議題的調查沖動。柴靜特別提到,一部點閱近百萬的「文革」影片對她意義非凡。這部影片講述清華大學物理系創系主任葉企孫在「文革」中的遭遇。在葉企孫姪孫的協助下,她將葉教授未公開的「文革」日記與照片在海外重現,重述其一生。她形容這如「手工藝」,與商業無關,而是在因緣際會下「完成」故事,像是「畫好了一個圓」,「織補了」歷史的缺漏,讓她感到滿足。有人稱,科幻小說《三體》中的葉教授以葉企孫為原型。她說,很多議題,包含「文革」、「六四」或薄熙來打黑的事件等等,當時在央視工作時沒有空間說盡,如今人在海外作獨立的自媒體人反而有了空間,可以補述這些事情帶給她的影響或她沒說盡的觀點。至於有關對敏感議題的憂慮,她則告訴記者說:「就像《陌生人》中一位受訪對象說的,一個社會有禁忌就不健康了:『因為會有人去操弄這個禁忌』。所以,任何社會都應該有人平靜、誠實、公正地敘述禁忌。當你把問題問對了,答案就呈現了;很多時候就是這樣——你不需要什麼新方案新措施,你把問題說明白了,答案就有了。」然而,觸及「禁忌」是否要付出代價?譬如,會不會因此無法回國?柴靜說:「我對新聞工作者的宿命很早就看得很清楚。我做《穹頂之下》的時候,就已經完全清楚後果。我不左轉、不右轉、不後退,也不加快步伐,只是按自己的腳步走。」合成圖制作: Andro Sain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