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2.5万一天的「养娃智商税」,卖不动了?月子中心,一直以来都是检验家庭实力的硬核指标:一线城市的月子中心动辄十万起步;三四线城市的月子中心也不便宜,去趟县城月子中心几乎要花掉普通打工人一年的工资。没点经济实力的家庭,根本不敢踏进月子中心的大门。但最近几年,月子中心这个曾经的中产标配,却变成了亏损重灾区。一边是动辄十几万的“贵妇级看护”,另一边却是盲盒式踩雷的乱象。价格越高,倒闭越快;服务越奢,吐槽越多。关于月子中心的评价总是充满矛盾。这个曾接住无数中产家庭“生育焦虑”的商业模式,正在飞速迭代。而在月子中心批量倒闭的现象背后,其实还藏着:中产家庭育儿消费观的变迁。01月入几万能实现「月子中心自由」?“花30万住月子中心,是什么体验?” “北京40万的月子会所,到底值不值?” “小城市5万-10万的月子中心长啥样?”打开社交媒体,关于月子中心的各路vlog总能刷新人对金钱的认知。而且,在月子中心,时间就是金钱。在素有“月子中心界爱马仕”之称的圣贝拉母婴护理中心,想要购买28天的服务,16万元起步。顶级套餐的价格,更是飙到了71.84万元,平均每天的花销高达2.56万元。在北京,高端月子中心的起步价普遍都在十万以上。由于月子中心高度依赖场地和人工,所以价格与当地的消费水平紧密相连。十万起步的价格,对多数家庭来说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于是,燕郊、廊坊等周边地区的月子中心就成了北京中产的性价比之选。然而,即便到了这些三四线小城坐月子,月子中心的收费依然不低:四到五万,是常态。在平均工资三千的城市,普通人去一次月子中心,几乎要花掉一年的工资。一旦放在当地的收入水平下衡量,月子中心就露出了奢侈的底色。这种奢侈,几乎满足了产妇对于坐月子的一切想象。在高端月子中心的宣传里,住进这里的妈妈们只需要做一件事,那就是躺平。除了呼吸,产妇的一切活动都有专人伺候。媒体曾报道过一家16万的高端月子中心的“豪华”:进入之前,必须更换鞋套并进行彻底消毒。等待产妇的,则是百余平米的阔绰套房,配备客厅、卧室与独立卫浴。婴儿室的温度和湿度恒定,并安装有高速换气系统和制氧机,严格控制着这里的每一丝空气。在这里,生活被安排得明明白白:一天六餐,三顿正餐三顿辅餐。午、晚餐都是丰盛的四菜一汤。闲暇时,还有专属的瑜伽课和产后塑形项目帮产妇恢复体态。月子中心除了身体上的照护,还提供心理疏导,帮助新手妈妈防止产后抑郁。在家坐月子,两代人总免不了交锋,有时候该不该用纸尿裤就能吵上半天。但在月子中心,一切难题都迎刃而解。护士一句话,就能终结所有家庭内部的育儿“学术争端”,让新手妈妈耳根清净。身体创伤、精神安慰、家庭矛盾......一个家庭在产后可能遇到的坑,都被高端月子中心明码标价地填平了。然而,令人惊讶的是:这些收费堪称天价的月子中心,却在批量亏损。02天价月子中心,为啥亏损?天价月子中心亏损的消息,是接二连三的。上文提到的“月子中心爱马仕”圣贝拉,在三年半的时间亏损总额高达12.5亿元;有“月子中心第一股”之称的爱帝宫,2023年净亏损高达1.6亿港元;喜之家、喜喜母婴等企业在新三板上市后仍无法盈利,最终只能黯然退市。问题来了,明明是天价月子中心,怎么就批量亏损了?越是高端的月子中心,就越是在玩重资产的游戏。为了撑起门面,月子中心在选址上就不会含糊。有的高端品牌更是租下整栋洋楼,或是藏身于市中心的高档酒店,光是租金和装修,就是不小的成本。另外,一对一的护士、随叫随到的营养师和产康师,都得靠真金白银养着。一旦入住率跟不上烧钱的速度,再高的客单价也撑不起巨大的成本黑洞。今年年初,母婴品牌爱家月子中心就被曝全国多家门店突然闭店,不少产妇一觉醒来,发现整个月子中心都已人去楼空。在社交平台上,吐槽月子中心的帖子也不在少数:有的交了全款却迟迟住不进去;有的临近预产期,才被店家告知已经倒闭;还有的突然开始大幅降价清库存。即便能顺利入住,也像在开盲盒——你永远不知道迎接自己的是惊喜,还是惊吓。交钱之前,商家宣传的是现炒现做的精致月子餐,真正端上桌的可能只是微波炉加热的料理包。海报上写着经验丰富的金牌月嫂,现实中却可能遇到连抱娃姿势都不对的新手月嫂。不少网友去过月子中心后直言后悔:“感觉像花了贵N倍的钱住了个宾馆”,“这笔钱还不如请专业月嫂。”新华社曾发布调查,揭露了月子中心的诸多乱象:一些所谓的“专业护理”只是家政人员半路转行,几乎没接受过系统培训。即便是一些看上去高端、正规的机构,虽然会聘请部分退休医生或专业护士,但绝大多数从业者仍停留在照顾起居的层面,缺乏真正的医学知识和育儿专业能力。有些月子中心,甚至因为安全事故频频登上社会新闻。媒体报道中,月子中心中不乏新生儿骨折、交叉感染的案例,甚至还出现过月嫂粗暴对待婴儿的极端事件。一边是破产的月子中心批量倒闭,另一边勉励经营的月子中心也面临口碑和信誉破产的危险。除此之外,还有两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悬在整个母婴行业的头顶:一个是逐年下降的生育率;另一个则是中产家庭越来越谨慎的消费观。多重压力之下,月子中心的经营状况愈发步履维艰。03中产育儿消费,正在回归理性过去,中产家庭信奉“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育儿理念,在生娃和育儿上都倾向于近乎军备竞赛式的投入。但如今,越来越多的中产父母开始理性消费,比起全方位的投入,更愿意把钱花在刀刃上。这种观念的转变带来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动辄一年学费几十万的国际学校,曾是通往精英教育的入场券。如今,不少中产开始将孩子转回公立体系。国际学校倒闭的消息还一度登上热搜。天价补习班也渐渐褪去光环,取而代之的是海鲜市场里99块一小时的985博士陪写作业服务,主打一个极致的性价比。就连暑期研学团,也难逃被审视的命运。前两年高价研学团一度爆火,但随之而来的走马观花、摆拍、不顾及孩子体力等负面报道,也让家长们迅速清醒:与其花几万块钱当韭菜,还不如带着孩子多去去户外、逛逛博物馆来得实在。有研学行业的从业者吐槽,今年的招生格外困难,“感觉不是必需品,家长都不报了。”还有曾被认为是“智力投资”的早教课,如今也被频频质疑智商税.就连新手妈妈必买的母婴用品,也变成了消费陷阱和鸡肋产品。更不用说各类兴趣班了。当学琴不再“实用”,曾经遍布街角的大小琴行,也只能接连关门,钢琴销量应声断崖式下跌。从月子中心的大规模亏损,到整个母婴育儿行业的集体降温,背后不仅仅是消费观念的改变,更是一次育儿心态的整体转变:从追求买得贵的身份认同,转向了讲求花得值的务实主义。说到底,当一个中产家庭开始低头生活,最先告别的往往是那些抬头仰望的生活想象。而最先被放弃的,永远是那些高价的、非刚需的、源于某种理想化生活范本的消费。育儿消费的变迁,正在无数家庭的每次选择中悄然成行,并改写着旧有的商业模式。至于过去那些靠“理想化育儿”赚钱的行业,难逃重新洗牌的命运。天价月子中心们或许曾接住了无数家庭“理想化育儿的焦虑”,但却注定:躲不过消费理性时代的集体清醒。文/刘三金编辑/章鱼本文转载自【凤凰WEEKLY】点击关注,阅读更多文章▼一 周 热 点 回 顾2025 Vista看天下内 娱 颜 霸 被 广 东 “做 局”景 区 新 兴 “狗 皮 膏 药” 型 歹 毒 商 拍抽 象 网 红 那 艺 娜 ,巡 演 爆 火 文章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