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論自由有極限嗎 Y’s Day週三青年日探討中配、國安與民主的考驗

Wait 5 sec.

Newtalk新聞 2日晚上台灣公共策益、台灣智庫、台灣青年基金會、台灣教授協會、中央廣播電台、新頭殼、台灣公民人權聯盟、台灣勵志協會以及US Taiwan Watch: 美國台灣觀測站等單位等團體,共同於思享森林舉辦Y’s Day「週三青年日」第112場(「認識中國」系列第23場),主題:「言論自由有極限嗎?中配、國安與台灣民主的考驗」。主持人、中研院政治所助研究員顏維婷表示,台灣是移民社會,不同族群持續移居加入,讓我們的國家愈來愈多元,兼容並蓄;但是,台灣也的確面臨中國的威脅,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因此,「在此時此刻,我們需要更多關於中配、國安與言論自由的公共討論」,讓台灣自由民主的生活方式能兼顧國家安全需求,取得平衡。台灣智庫研究員胡瀚雯指出,為因應中國風險與國家安全挑戰,今年5月舉辦的講座即強調:「唯有建立共同價值、確立國家利益,才能凝聚社會共識」。台灣長期作為移民社會,歷經多元文化與族群的交融,而中配議題的特殊性,正凸顯兩岸政治體制的根本差異與潛在的國安風險。他強調,唯有在保障自由多元的同時強化國安認知,台灣才能走出屬於自身民主發展的未來方向。台灣移民青年倡議陣線協會(移青陣)常務理事劉俊良介紹,移青陣是由「新二代」組成的倡議團體,成員家長來自中國、泰國、馬來西亞等等。台灣新住民約有60萬人,中國籍約佔百分之六十;移青陣倡議時很常遇到民眾反映「可是他們是中國人耶」,顯示台灣民眾對中國移民的普遍疑慮。劉俊良直言,共同體遭受挑戰時應一起面對問題,加深民主韌性,而非劃分你我。近來獵巫的趨勢令人不安,因為我們不知道誰是有權「劃線」的人,也不知道自己會不會是下一個被劃入社會對立面的人。哈佛法學院博士生蔡惟安透過比較台灣和美國的制度,探討限制外國言論的正當性基礎。在中國籍配偶網紅劉振亞案中,台灣的主流意見似乎是言論自由不能無限上綱,但國人主張中國統一並未受處分,顯示出「基於身份的差別對待」。而美國最高法院曾宣佈不能針對身份限制言論自由,但在Tik Tok「不賣就禁」的案例中,法院則認為政府已舉證危險性,因此限制是合理的。蔡惟安說,劉振亞案發生時,公民應促使政府提出言論造成傷害的證據,促進公民討論,加深台灣社會的共識。中研院法律學所助研究員楊雅雯分析,我們可以從國家管制言論和管制人的流動這兩個角度來分析劉振亞案。首先是人,國際人權法給予國家較大空間來決定外國人的去留。再來是言論自由,國際人權法強調言論自由是權利也是制度建構,國家可為了保障國家安全來限制言論自由,且有義務禁止鼓吹戰爭的宣傳;但與此同時,國家也必須注意比例原則,並論證該言論對國家安全的具體危險性和因果關係。綜合以上,劉振亞案的處置其實符合國際人權法對移民和言論的規範,但我們也應保留自己的疑惑和不安,作為持續反思言論自由與公民忠誠的基礎。中研院歷史語言所副研究員吳孟軒帶領大家反思,我們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會願意讓國家管制超越其他民主自由的邏輯?台灣的民主價值是建構於什麼樣的情況,而我們在危機中仍否堅持這樣的原則?劉振亞或許使用極端方式鼓吹武統,但若用較溫和的方式展現對台灣未來和國家安全的不同意見,這樣的「錯誤」想法該被排除在法律保護之外嗎?台灣的相關制度仍在建構中,因此很脆弱,但也蘊含發展空間,保有走向開放、寬闊和平等的可能性。與談結束後,主持人和青年們也針對「處分的比例原則」、「國家安全至上或言論安全自由至上」、「移出國對移民的影響」等提出問題,與談者也深入地一一分析與回答。 Y’s Day「週三青年日」系列活動會持續舉辦,7月9日週三青年日主題是「台灣民主之路:黨外運動小史」,邀請周婉窈(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陳俐甫(台灣青年世代交流協會理事長)、郭玫岑(台灣智庫民調與輿情中心主任)一同參與。延伸閱讀:中國C919是「克隆客機」?!從那年「一夜間變成幽靈」的空巴A320說起…「法國學者」稱蕭美琴險遭中國攻擊是假新聞!涉外人士揭密開嗆罷團要求對蕭美琴事件表態 藍黨團:請政府查明事實、完整向國人說明中策劃衝撞蕭美琴 捷克外委會主席:蔡英文也被緊盯行蹤 簡直國家級恐怖行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