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尔衮死后家族势力一夜崩塌,真的是因为他没有儿子吗?

Wait 5 sec.

本 文 约 3800 字阅 读 需 要 13 分 钟 顺治七年(1650),多尔衮死于关外的喀喇(kā lā)城,享年39岁。多尔衮死前一个多月,“有事不乐”,在寒冬十一月跑到冰天雪地的塞外打猎,结果死在打猎的路上,他的去世十分突然,无人预料。此时的多尔衮权倾朝野,几乎到了与顺治帝分庭抗礼的程度。顺治四年(1647)“以后凡行礼处,跪拜永远停止”,多尔衮已不再向顺治帝行礼。顺治五年(1648)末,多尔衮又向前进了一步,由“皇叔父摄政王”变成了“皇父摄政王”,其后多尔衮“所用仪仗、音乐及卫从之人,俱僭拟至尊”,不仅实权在握,而且在礼仪排场上也开始向皇帝看齐。凡一切政务,多尔衮不再有谦恭请示之举,未奉皇帝旨意,却一律称诏下旨,俨然如同皇帝。但就在这时,39岁的多尔衮竟突然死去,瞬间出现巨大权力真空。权力真空与政治动荡此时,清军入关不过六年,战乱仍在持续,灾荒频仍,清廷财政入不敷出,百姓生活困苦。此前一年,清军才刚刚攻占湖南,华南、西南还有大片地方处于南明政权控制之下,但在多尔衮看来,已经到了享受胜利果实的时候了。多尔衮在此时就开始追求奢靡享乐,大兴土木。据说多尔衮的府第“翚飞鸟革,虎踞龙盘,不惟凌空挂斗,与帝座相同,而金碧辉煌,雕镂奇异,尤有过之者”,号称比皇宫还豪华。一个将死之人,应该不会做这些固定资产的长线投资。多尔衮一定相当自信,确信自己可以长久享用。其实,多尔衮身体一直不太好,比较瘦弱。据他自己的解释,是在松山大战时“颇劳心焦思,亲自披坚执锐”落下的病根。清军入关后,又赶上“国家多事之时”,多尔衮“机务日繁,疲于裁应,头昏目胀,体中时复不快”。进北京之后,“水土不调,为疾颇剧,今差健胜,然亦未尽愈也”。入关之初,清廷许多人都壮年而死,有一种说法是关内气温高,水土不服,容易出天花。多尔衮的病叫作“风疾”,据说是类似中风的脑血管疾病,所以他一定要求免去跪拜之礼,以防头晕中风发作。既然如此,一个病人怎么可能跑到雪地里打猎呢?其实,当时满人有一个相当生猛的习俗,身体越是有病,或是心中越是不悦,就越要跑去打猎,不管天气如何。皇太极也曾在隆冬腊月的患病之时跑到今天吉林一带打猎,结果就是病情更加恶化了。顺治帝则一辈子基本有三分之一时间都在猎场南苑度过,其实他的身体状态也不是很好,只不过不轻易跟别人说。藏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一份档案《皇父多尔衮外出围猎日记》记载,多尔衮此时也是“身体欠安” “居家烦闷”,在家闲不住,于是在农历十一月的寒冬里一路北上,边走边打猎,想用犬马之乐来驱散身心的郁闷。要是考虑到古代史家“为尊者讳”的春秋笔法,多尔衮这次的病情恐怕要比“身体欠安”还要严重。折腾了整整二十多天,多尔衮终于在距离北京八百多里的长城口外的喀喇城撑不住了,“病重歇息”,不久去世。当时有传教士猜测,多尔衮大概是打猎跌下马、重伤而死。考虑到他的身体状况,也有可能是马背颠簸、气温骤冷,导致突发脑血管病,眼前一黑,跌下了马鞍。虽然多尔衮的死因尚不能确定,但要是他不在冬天跑去塞外打猎,很可能不会这么快死去。而无论如何,权倾朝野的多尔衮一死,原来的政治格局也就无法维持了。无子嗣继承继承人培养受阻从朝局来看,多尔衮的最主要政治对手有两黄旗、前摄政王济尔哈朗和顺治皇帝。皇太极去世时,豪格与多尔衮竞争皇位。多尔衮虽然辈分上是豪格的叔辈,但他比豪格还小三岁,功劳又大。多尔衮所在的两白旗因此觊觎皇位,两黄旗则激烈反对,最终6岁的福临继位。此后,多尔衮激烈打击两黄旗。如此,索尼、鳌拜等两黄旗大臣倒了大霉。鳌拜坚持立皇太极的儿子福临为帝,“初时保护皇上,六大臣一心尽忠,不惜身家、誓同生死”,哪怕是得罪多尔衮也在所不惜,好几次被革职。多尔衮在位时,扶植两白旗,压制两黄旗,而随着多尔衮的倒台,两黄旗自然要反攻倒算。济尔哈朗是努尔哈赤的侄子,顺治帝即位后,他与多尔衮共同辅政,不久即遭多尔衮排挤。而顺治帝从小在多尔衮的阴影下成长,与多尔衮势力决裂只是时间问题。多尔衮死后五天,北京获知消息,又过四天后灵柩到达北京。12岁的顺治亲率百官到东直门外五里迎接,顺治帝跪拜三次,失声痛哭,不久发下诏书,开始国丧,并追封多尔衮为懋德修道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庙号成宗,表面功夫做足。但实际上,多尔衮一死,顺治帝就派人去睿王府中将多尔衮的所有信符收缴。据说多尔衮死前曾与其兄阿济格密谈,于是随多尔衮灵车到京的阿济格刚一到达就被抓了起来。多尔衮的权力迅速被12岁的顺治帝夺取。多尔衮膝下无子,六妻四妾也未诞下子嗣,致使他后继无人。他虽收养多铎之子多尔博,但这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继承问题。多尔衮生前忙于政务、军事及个人享受,未重视继承人的培养和规划。即使想培养继承人,也因身体每况愈下、精力不济而难以实施。有一些消息表明,多尔衮死前不久添了一个儿子,生母是续娶的豪格福晋博尔济锦氏,但也有人认为这是豪格遗腹子,最终到了乾隆朝平反多尔衮,睿亲王爵也是由多尔博的后人继承。家族势力衰落政治遗产被清算多尔衮去世后,其家族势力迅速衰落。狱中的阿济格一度想联络正白、正蓝旗依附自己,想继承多尔衮的势力,但遭到抵制,两旗报告了济尔哈朗,阿济格又添了新的罪名。很快,两黄旗的地位得到恢复,两红旗的满达海、瓦克达、杰书、罗可铎等获得升迁,多尔衮所在的两白旗愈发孤立。济尔哈朗还告发多尔衮的篡位:背誓肆行,妄自尊大,自称皇父摄政王。凡批票本章,一以皇父摄政王行之。仪仗、音乐、侍从、府第,僣拟至尊。擅称太宗文皇帝序不当立,以挟制皇上。构陷威逼,使肃亲王不得其死,遂纳其妃,且收其财产。更悖理入生母于太庙。僣妄不可枚举。臣等从前畏威吞声,今冒死奏闻,伏原重加处治。导致多尔衮身后遭到清算。苏克萨哈原为多尔衮的亲信,是正白旗的大将。多尔衮死后,他迅速调转风向,状告多尔衮私备“八补黄袍、大东珠、素珠、黑狐褂”,“阴谋篡逆”,受到孝庄皇后信任,成为两白旗势力的幸存者,还升任镶白旗护军统领。很快,顺治帝便正式宣布多尔衮的十四条罪状:擅自劝进:皇太极驾崩时,多尔衮之弟豫郡王多铎唆调劝进,而非诸王、贝勒、大臣等共同议定立多尔衮为摄政王。专权擅政:多尔衮逐渐独揽大权,不让郑亲王济尔哈朗参与政事,并将自己的亲弟豫郡王多铎封为辅政叔王,违背共同辅政的誓言。妄自居功:将顺治帝继位以及皇太极时期诸王大臣官兵的功绩全部据为己有。僭越礼制:所用仪仗、音乐及侍从等均与皇帝无异,且建造的府第规模宏大,与宫阙相似,严重违反礼制。挥霍无度:随意浪费府库财物,擅自使用织造缎匹、库贮银两珍宝,数量巨大,不知节俭。抢夺人口:将顺治帝侍臣伊尔登、陈泰等族人丁等尽收归自己旗下。诋毁皇太极即位:谎称皇太极之即位原系夺立,以此挟制中外,破坏皇太极的名誉和权威。逼死肃亲王:构陷威逼豪格,致其不得善终,并纳其妃,侵占其财产,手段残忍。贪得无厌:将官兵户口财产等项据为己有,不行归公,贪婪自私。拉拢侍臣:企图使皇上侍臣额尔克戴青归己,封吴拜等人为侯爵,后因戴青不从而罢侯封;又派罗什以美言诱皇上侍臣席讷布库,企图使其党附,破坏皇上的统治基础。擅权独断:凡政事及批票本章等,不奉皇上之命,概称诏旨,擅自作威作福,任意黜陟官员,违背君主专制体制。阻止王公入朝:不允许诸王、贝勒、贝子、公等入朝办事,令其在自己府前等候,将朝廷视为己有,严重侵犯皇上权威和朝廷秩序。私制帝服:私自制作皇帝服饰,藏匿御用珠宝,有谋逆之心,试图在服饰上与皇帝等同,严重挑衅皇权。密谋移驻:曾与人密谋,欲带两旗移驻永平府,企图控制军事要地,以实现其不可告人的政治野心。最终,追夺多尔衮一切封典,毁墓掘尸,多尔衮之兄阿济格被幽禁,家族人口、牲畜被没官。多尔衮死后两个月,家族地位一落千丈。对多尔衮势力的清算持续到了康熙朝。康熙五年(1666),鳌拜执意更换旗地,用镶黄旗的土地置换正白旗的土地。正白旗的庄地是多尔衮时期圈占的冀东平原的肥地,而镶黄旗的土地很多在山区和盐碱区,鳌拜此举等于把顺治朝的旧账又翻了出来,把这些土地上的旗人和汉人农民都折腾得不轻。正白旗的苏克萨哈当然阻挠,大学士、户部尚书苏纳海、直隶山东河南三省总督朱昌祚等官员也反对。苏纳海就是正白旗人,朱昌祚是汉军镶白旗,鳌拜恼羞成怒,看到两白旗势力还敢反抗,利用职权将反对官员全部下狱议罪。当年告发多尔衮的苏克萨哈如今心灰意冷,不久“奏乞守先帝陵寝,庶得保全余生”——对政治斗争“躺平”了,想去给先帝看坟头,结果鳌拜不依不饶,罗织罪名:“以大逆论,与其长子内大臣查克旦皆磔死;余子六人、孙一人、兄弟子二人皆处斩,籍没;族人前锋统领白尔赫图、侍卫额尔德皆斩。”想要灭苏克萨哈满门。少年康熙帝不准,鳌拜“攘臂上前,强奏累日”,最终苏克萨哈被判处绞刑,其余人全部被害。鳌拜受到多尔衮多年持续打击,对两白旗充满怨恨,宁可忤逆少年康熙帝也要对两白旗斩尽杀绝,但这一介武夫没有意识到,他已经活成了多尔衮的样子,全清廷都知道鳌拜能让皇上低头,苏克萨哈倒台了,鳌拜的政治末日也就不远了,此时距离鳌拜下狱也就只差一年多时间而已。迟至百余年后的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逾花甲的乾隆帝发布上谕,正式平反多尔衮,下令“追谥曰忠,补入玉牒,并令补继袭封,照亲王园寝制度修其茔墓”,并令国史馆修正其传记。 参考文献:[1] 《清实录·大清世祖章皇帝实录》[2] 周远廉、赵世瑜:《清摄政王:多尔衮全传》,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本文系“国家人文历史”独家稿件,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END作者 | 周天一‍‍‍‍‍‍‍编辑 | 胡心雅‍主编 | 周斌排版 | 曲晨溪(实习)‍校对 | 古月国历好物进击的士族旁落的皇权跨越五百年的权力对抗史国民历史读物《国家人文历史》专业团队最新力作展现士族潮起潮落的史诗级历史画卷点击下方封面,即可购买↓↓↓“在看”的永远18岁~ 文章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