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正有条不紊攻克工业瓶颈

Wait 5 sec.

【今日导读】对西方国家及其企业来说,坏消息是:中国正有条不紊地、系统性地解决这些问题,并利用人工智能等工具加快推进这一进程。中国已崛起为全球强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这个国家还有几十个未能攻克的工业瓶颈。除了尖端计算机芯片,这些瓶颈还包括一系列鲜为人知的零部件和材料,而它们是现代制造业的基础。对西方国家及其企业来说,坏消息是:中国正有条不紊地、系统性地解决这些问题,并利用人工智能等工具加快推进这一进程。欧洲、日本和美国的主要竞争对手现在处于高度戒备状态。德国工业联合会驻北京的首席代表埃莉萨·赫尔哈格尔说:“说到高质量工业产品,许多外国公司凭借它们在精度和设计方面的良好声誉,仍占据明显优势地位。但来自中国的竞争对手正迅速追赶上来。”虽然先进半导体制造等领域的一些瓶颈还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被攻克,但有些瓶颈似乎即将得到解决,包括用于航空的碳纤维和滚珠轴承。历届美国总统都稳步扩大出口管制,以限制中国对尖端技术的获取。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中国产业政策研究员陈凯欣说,这些控制——或威胁的控制——已促使北京投入更多资源,以减少自身薄弱之处。在中国东部城市杭州郊区一个不起眼的工业园区,有迹象表明一场悄无声息的工业革命正在发生。深度视觉科技有限公司的一个工程师团队正在重新利用原本为胃肠手术开发的图像处理技术,以解决几十年来一直困扰中国工程师的一个难题:如何制造高质量滚珠轴承,并进行规模化生产?中国虽然是全球最大的单一滚珠轴承市场,但市场规模多达530亿美元的全球轴承行业由瑞典、德国、美国和日本的公司主导。深度视觉创始人王帅林说,深度视觉的检测系统正在为客户大大提高质量控制。一个客户说,他们的产品合格率从低于90%提升至97%。另一个客户说,他们公司以前每年接到多达400起对质量问题的投诉,现在只收到两三起。原来他们需要配备150名检测人员,现在只需要几个人。虽然外国竞争对手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积累了技术优势,但王帅林认为,在将人工智能引入制造业方面,大家都是“从同一起点出发”,而且“中国现在采用这些技术的速度更快,所以中国的产品会更好”。受德国工业联合会委托,北京齐纳百思咨询有限公司今年5月发布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中国的400万家工厂才刚刚感受到深度视觉所展示的人工智能在工业应用上带来的冲击。但这种情况可能很快发生改变,因为北京已设定目标,在未来十年内使多数大型工厂达到先进智能制造水平。▲资料图片:福建金源纺织有限公司5G智慧工厂生产线(新华社)当前,就连最占主导地位的外国企业也对中国的进步保持警惕。全球第四大轴承制造商、总部设在大阪的NTN公司负责轴承产品设计的副总经理风间贞经说,中国企业在制造技术方面现在已经与行业领先者齐平,但在设计能力上仍然落后。他说:“人们过去认为中国产品(不仅限于轴承)价格低廉但质量差。但我认为,现在中国产品和其他国家的产品已经没有太大区别了。”虽然有证据表明中国正逐步解决许多长期存在的工业瓶颈,但最棘手的进口依赖问题(需要投入更多资金才能克服)与芯片制造有关。陈凯欣指出,尽管北京仍认为这些瓶颈“是一个大问题”,但现在已出现取得进步的“明显迹象”。当前已经得到解决的一些瓶颈包括:高端射频组件和操作系统(华为在这些技术领域已经实现自力更生)、锂电池隔膜、自动驾驶汽车使用的光学雷达和激光传感器等。还有一些瓶颈正处于逐步得到解决的过程中。人工智能初创企业深度求索成功突围后,在中国国内重新燃起对本土技术能力的信心,即使是在无法获得美国技术的情况下。赫尔哈格尔说,虽然中国提出为关键部门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但工业人工智能领域可能“远不止于此”。这意味着不仅要攻克剩下的瓶颈,还要提高“中国整个制造业根基”的生产力。本文由英国《金融时报》网站6月30日发表,原题为《阻碍中国工业发展的薄弱环节》,作者是爱德华·怀特、哈里·登普西。微信审核 | 邓媛内容编审 | 何娟 李琦微信编辑 | 许海婷 田欣 文章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