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请来了科技观察家卓克老师,跟大家仔细说说看医生这个话题。卓克老师是得到App《科技参考》的主理人,他长期追踪科技进展,著有畅销书《我们脑中那些挥之不去的问题》,在得到App累计已有19万人订阅他的课程。卓克老师认为,简单来看,在所有三甲医院里,绝大部分医生都是经过非常严格的层层筛选才能进去做医生的。少数没有经过严格筛选进去的医生,他们也不会像大多数医生那样进行高强度门诊,更不可能作为主刀,给病人做大手术。因为他们真的不知道怎么做。他的领导和同事也不敢安排这样的手术给他们,否则相当于把他们往火坑里推。因为一旦发生医疗事故,医院所承受的打击要比普通医生出同样事故带来的打击更大,对医院的负面影响也更加严重。所以,我们还是要相信,绝大多数一线医生,他们都是有真才实学的。接下来,我们一起看看,到底什么样的医生最靠谱?作者:卓克来源:得到App《卓克·科技参考4》01患者对医生的评价,靠谱吗?如果细说的话,要正确评估一个医生的职业水准,最基本的条件也得需要跟这位医生在同一个科室,共事几个月到一年的时间,才能得出基本正确的结论,除此之外,别无其他途径。这个结论虽然简单,但我们还是听说过很多说法,比如说看患者的打分或者医生的口碑,有些医院或者App里会有这样的数值评价系统,但这些根本不能反映医生的职业水准。你可能心想,我并不需要很强的证据来判断一个医生的水准,只需要大致结论就可以。比如大众点评里,4.9星的店虽然很多是靠刷分刷上去的,但大致来说会比4.4星的店要少更多的坑,吃完不满意的概率也会低很多。这个大致的方向总是可以信任的,只要对医生口碑的评价体系有和大众点评类似的精度,对我来说就足够了。那么有吗?抱歉,连这样的精度都远远没有。因为医生有这么几类:1. 职业水准好,病人感受也好。这属于顶级,如果有打分的话,就是5颗星;2. 职业水准好,但病人感觉不好。比如,我就认识一些水准很好的医生朋友跟我抱怨,患者对他的诊断不满意。患者百度上查完,跟医生说,这病不是这么治的;或者认为医生只看了检查结果,问了四五句话就给开药了;或者对医生劝他留下来住院,做全面检查,感到非常气愤,认为是要骗他钱。以上几种患者如果要给医生打分的话,大约会给1-2颗星。但实际上,医生给出的判断和治疗方法是正确的。3. 水准不好,对病人态度也差,于是也得到了1-2颗星。4. 水准很差,但病人反馈却很好。我母亲腰椎间盘突出的时候去看病,遇到的就是这种情况。在完全没有手术视野,全凭手感乱蒙位置的情况下,在这种诊所里,实施了小刀针;而治同样的病,中日医院的大夫就属于刚才说的第二种,那个大夫让她预约手术,回家等消息,没有实施任何针对性治疗。我母亲最后就对那个小诊所的反馈出奇的好,感叹:“那里的医生太懂病人了,处处为患者着想”。但我知道,她即便通过这次非常不正规的筋膜松解术,缓解了疼痛,再次复发的概率也是很高的。可如果她给小诊所的医生打分的话,铁定是5颗星满分。如果我们假设一个数学模型,职业水准很好,病人感觉很好的占比是两个标准差之外的部分;职业水准很差,但又让病人感觉很好的占比也是负两个标准差之外的部分。那这两个极端情况加在一起占比大约5%,其中正好一半是正相关,一半是负相关。咱们再看中间主体部分,也就是综合比例95%的。一类是医生水准好,病人感觉差;一类是医生水准不行,病人感觉他也不行。如果这两类也是各占50%的话,第一类是打分与医生水准负相关,第二类是打分与医生水准正相关。结果大家发现没有,总体来说,医生水准就跟患者给医生的打分,正负相关性刚好都抵消了,相关性接近为0。也就是,既不正相关,也不负相关,患者给出的口碑或者打分和随机数的参考价值是一样高的。实际上,患者对医生的打分或者口碑评价,是和医生的服务态度高度正相关,这个相关系数可能接近1.0。很多医院对医生接到的患者投诉惩罚很严,就会导致那些医院的医生从不和患者争论,医生甘愿听患者用百度搜到的说法数落自己,并始终保持微笑。02看医生的职称和年资,靠谱吗?还有人知道一些评价医生更官方的标准,那就是职称和年资。职称的分级从低到高是这样:初级职称有2个:助理医师和住院医师(也可以称为执业医师),从医学院毕业参加工作起,2年可以从助理医师升级到执业医师。中级职称是主治医师,工作满4年后有资格升到主治。再往上升是副主任医师,拿到主治医师后5年后有资格升副主任医师。但实际上,今天中国顶级医学院校正经博士毕业后,又过了15、16年才升到副主任医师的大有人在。最高的是主任医师,在获得副主任医师至少5年后,或者博士毕业且副主任医师获得满3年后,才有资格申请。以上年限的数字还会分不同学历,大致看下来,你会觉得就看医院给的职称来评价医生,靠谱程度就不错啊,这可是实打实熬出来的。但你真相信职称和年资体系的话,照样会掉到很多大坑里。因为今天有很多医学院博士毕业的人,很少碰临床治疗,他们对外光鲜的外衣就是“只擅长科研,不擅长临床”。于是表面上看,都是各种重要的学术文章署名前三的作者,但实际上,真正只擅长科研的人,只是其中一小部分,另一部分是既不擅长科研,也不擅长临床。那他们的科研论文是怎么发布的呢?是挂靠上去的名字。举例来说,新版的《膀胱癌临床实践指南》中并列的第一作者,就是挂靠上去的一个名字。此人本科是经济学专业,在一个2018年刚刚成立的项目里,获得了只花4年就可以拿到医学博士的机会,但医学院毕业后的规培是不能完全跳过的,否则就拿不到执业资格。但所有人的规培都需要3年,而她只需要1年就可以了。并且就在这1年规培里,她还成为了《膀胱癌临床实践指南》的第一作者。内行人知道,临床指南是指导全国所有级别的医生,包括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在面对这类疾病时该如何操作的金标准。所以,参与编写的人哪怕是主任医师都远远不够,还需要是这个领域的知名专家,全国提起此人,同行都服气的那种才可以。一个还需要在各科室轮岗的规培生,就能以第一作者的身份署名在指南里,你说这类只擅长科研的副主任医师,科研水平是不是很惊艳呢?尽管后来有解释说,她之所以署名是因为,把这份文件翻译成英文的工作是她做的,但这没法解释指南第一署名的顺位问题。这样的人其实是医院非常重视的。因为一家医院需要多么努力才能获得一个本院医生署名的疾病治疗指南级别的科研成果呢?只要他不走,继续努力搞科研,本医院在全国医疗机构评分体系里,还能继续保持优势地位。03那些作为中坚力量的医生都是副主任医师和主任医师的情况下,在职业水准上,咱们怎么分三六九等呢?第一类就是上面说的这种,很年轻,28、29岁,30岁出头,简介里一大堆闪耀的科研成果,他们的临床经验可能很差。第二类是60多岁,甚至70多岁,退休返聘的。大概率说,有的人退休后,是不会继续学习和更新知识体系的,部分治疗方案还停留在他们50岁出头时掌握的内容上。他们的临床经验有缺陷,但并不会很危险。还有一类是40多岁,多以副主任医师的身份出现,本硕博都出自非常好的医学院,简介里强调的都是自己的临床经验而不是科研经历。这类医生是最靠谱的,都是本人底子就很好,而且常年扎根一线,经验丰富,还会保持知识更新的群体。当然,还有一类医生,30大几,40多岁,还是主治医师,他们最大的特征是从不给病人开草药,总能一针见血说出你的问题。这种就是扎根临床的“老黄牛”一样的医生,时间全都给了病人,甚至为了秉持正义,牺牲了一些自己的职称和收入。今天的三甲、二甲医院之所以效率高,治疗效果可靠,就是因为有一大批这样的医生和第三类的副主任医师,作为中坚力量顶住的。虽然我们会偶然听说不好的消息,但只要我们保持理智,还是要承认:绝大部分医生,不但上学的时候,是全国最辛苦的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哪怕工作后,也依然常年是相比于同等学历的人,收入最低的那个群体。中国大城市里之所以完全不需要预约和等待,就可以在深夜2点,跑去医院急诊,那里就有大夫等着给你检查和诊疗,全都要归功于他们。不要因为见到了几个例外,就否定大部分医生,因为他们长期以来本就一直在吃着亏呢。卓克老师的《科技参考》专栏,不仅带你时刻紧跟全球科技新变化,更与你的生活息息相关。从吃什么到怎么买,拒绝智商税,帮你省钱,又省心。欢迎你点击下方图片,试听“保健品祛魅”专题,让科技为你和家人的健康保驾护航。👆👆tips:敬爱的读者朋友,由于微信的推送规则,即使您关注了我们,可能也常常收不到推送,记得点击“罗辑思维”名片,设为星标⭐️,文章每天会自动推送哦!推荐阅读富不过三代?阶层流动的秘密终于被揭开了05-06 家庭给后代带来的影响,隐秘而强大人口取代土地,城市、财富大洗牌来临05-05 人口财政的新循环怎样才能真正掌控自己的人生?05-03 用决策,谱写属于你自己的人生故事你的五个心智阶段,藏着命运的答案05-02 你要书写自己的人生剧本点击“阅读原文”,订阅《卓克·科技参考4》 阅读原文 文章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