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单身的人一直单身,恋爱的人总在恋爱

Wait 5 sec.

文章转载自 Take It Eeeeeasy中学生都在关注的心理疏导公众号图/CC0你身边也有这样的现象吗——那些谈了恋爱的朋友,似乎总在不停地更换男/女朋友,而母胎单身的朋友往往会一直单身。而大家对于恋爱总是有着这样那样的疑惑——总在谈恋爱,会疑惑自己怎么这么容易陷入crush;一直没有谈恋爱,则疑惑自己是不是不配被爱。很多人会开玩笑说:长得丑,所以才一直单身。真的是这样吗?其实,影响一个人谈恋爱的因素有很多。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一直恋爱”和“一直不恋爱”的那些事儿。外部因素1. 恋爱合理VS不恋爱合理“谈恋爱究竟好还是不好”,这个问题并没有标准答案。一个事实是,你的行为可能决定了你的态度。十几岁时谈恋爱,一般而言是不被学校、家长允许的,所以选择了中学时期恋爱的人,会经历一种心理学上名为“认知失调”的状态,即通常的(一般是积极的)自我概念和与此违背的行为相冲突所导致的不适感。为了降低这一不适感,人们可能选择改变行为或改变认知使自己的认知与行为达到一致。如果情侣没有选择分手,往往会说服自己合理化“谈恋爱”的行为——这不会影响学习,很多情侣双向奔赴一样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在这种认知的影响下,他们对“谈恋爱”的接受度更高,分手后可能依然会进入下一段恋爱。而一直单身的人,不需要合理化曾经不被允许的“谈恋爱”,于是一直不恋爱。2. 择偶复制:谈过恋爱的男生更有魅力?为什么有些男生总是会被别人喜欢?(抛开长得帅 就不得不说到人类在长期进化中形成的一种能力——择偶复制。择偶复制是指个体的择偶选择受到同性别群体态度影响的现象。有这样一个研究实验:首先,向38名女性被试随机呈现男性照片,并附带上婚恋情况,然后要求这些女性对照片的吸引力进行打分。结果表明:标签为“已婚”男性的吸引力明显高于“单身”男性。这也就说明人类在选择配偶的过程中也存在相互模仿和复制的现象。也就是说,女性会模仿和学习同性的择偶选择。在同等条件下,“已经被选择”的人具有明显的优势,也更可能被人“再选择”。而男性在择偶选择女生时,这种效应却不那么明显。因此,谈过恋爱的男生总是“越谈越有”,而没谈过恋爱的男生则是“越不谈越没有”。图/《情深深雨濛濛》内部原因1.“现充”VS“宅男/宅女”单身的时候,我们不仅会有朋友、家人的陪伴,还可能会拥有自己的爱豆、喜爱的动漫角色、可爱的宠物,甚至是嗑疯了的“CP”。当我们从这个“墙头”翻到那个“墙头”,一部番接着一部番,嗑着CP不断“产粮”……将情感寄托在他们身上时,会更少地感受到孤独、寂寞这些情绪,对恋爱意愿和恋人的需求长期维持低水平时,自然也就会“一直单身”。反之,那些对爱豆、动漫角色等等并不太感冒的人群,也就更加可能将目光和情感落在现实中的异性身上,恋爱意愿和对恋人的需求处在更高水平。“一直恋爱”自然就成了他们丰富生活的可能选择。图/《请回答1997》2.习惯的力量曾获美国普利策新闻奖的查尔斯·都希格在《习惯的力量》中说道,习惯形成后,大脑会进入“省力模式”。处在恋爱关系中的人习惯了身边有一个人的陪伴,一起上课下课,一起吃饭,一起泡图书馆……日常的生活轨迹里,往往有恋人的身影。而许多单身的人更喜欢与朋友同行或独自行动,不习惯对某个特定的人投入格外的、密集的关注。从恋爱回归单身,或者脱单恋爱,都意味着要破除固有的习惯,其实是打开了“费力模式”。所以,有过恋爱经历的人也许更希望找到下一个同行的人,而单身的人则更倾向一直独来独往。3.依恋类型悄悄决定了恋爱情况我们会选择什么样的人恋爱?亲密关系如何开始和发展?其实这都与依恋类型有关。在安全型、焦虑型、回避型、紊乱型四种依恋类型中,焦虑型依恋者往往十分缺乏安全感,情绪需求高,更容易快速地喜欢上他人。因此,他们很容易进入到恋爱中,且在结束一段亲密关系后很容易就进入下一段亲密关系。与此相反,回避型依恋者更习惯自己照顾自己,善于假装不在乎,喜欢否定所爱之人的重要性,甚至可能会因为自己喜欢的人开始喜欢自己而不再喜欢他/她。因而往往很难进入到一段恋爱中。图/《暗格里的秘密》4. “反射弧太长了啊喂!”“拜托!我反射弧怎么那么长!总是错过喜欢我的人的表白!”其实,有些单身er并不是没有人喜欢,而是对“恋爱”信号的感知能力“钝”,反射弧太长。他们在收到别人的恋爱信号后,表现得“云淡风轻”,总要过上一段时间才后知后觉。这种“后知后觉”首先可能与注意力有关。当注意力被调用、集中到爱情之外的事情上时,人们往往难以发现那些暗涌的情感,因此会错过表白时刻。其次,这也受到性格敏感的影响。人们的感觉器官就像是雷达,总有些人的雷达比较迟钝,对周围情况的变化保持麻木状态,解读信息十分粗糙。因此,当爱情逼近时,他们的“雷达”无法敏锐地检测到信号,做出反应的时间自然也会更长,更难以顺利地进入到恋爱关系中。相反,那些注意力集中在恋爱关系的发展商,对“雷达”保持警觉的人来说,进入到恋爱关系中则容易许多。5.恋爱模式:爱要说出口VS默默喜欢他/她年轻的时候,我们往往都会有自己喜欢的那个他/她。有些人觉得单恋更好,能将对方默默地放在心里,成为自己生活和学习的快乐源泉和心理支持;而有些人却认为“喜欢就一定要让对方知道”,会去结识、熟悉自己喜欢的人,自然而然更有可能走进亲密关系中。图/《你好,旧时光》6.恋爱期望:如果注定会分手,还要开始吗?如果十年后和你在一起的人不是他/她,你还想开始吗?有些人抱持“一生一人”的信念,害怕恋爱没有好的结果反而耽误时间,因此没有进入恋爱关系中。有些人则正是因为缺乏经历和经验,无法确定自己喜欢什么样的人或不确定喜欢的人是否适合自己而迟迟不敢踏入下一阶段……还有的人抱持“在每一段亲密关系中成长”的信念,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因此即使明知飞蛾扑火,也仍然怀着一腔热血投入恋情。在与恋人相处中,人们往往更清楚自己“理想型”的模样,因此当遇到心仪的那个他/她时,就会更坚定地选择,而不是在犹豫中错过。写在最后恋爱与否,其实并不是美与丑的单一问题,而是意愿、习惯等的多元选择。清楚了背后的多层原因,下次也就不用再为自己“没谈恋爱”而自卑,也不用再为总想谈恋爱的心理状态而怀疑自我。希望每个人都能对这个世界多些理解,少些偏见。参考资料:[1] Eva, K. W., & Wood, T. J. (2006). Are all the taken men good? An indirect examination of mate-choice copying in humans. Canadian Medical Association Journal, 175(12),DOI: 10.1503/cmaj.061367[2] 埃略特·阿伦森, 提摩太 D.威尔逊 & 罗宾M. 埃克特等. (2014). 社会心理学:阿伦森眼中的社会性动物. 机械工业出版社.本文转载自公众号Take It Eeeeeasy,立足年轻人心理健康,帮助每一个痛苦挣扎中的灵魂接纳自我、治愈内心。▽ 点击阅读热门文章 ▽ 文章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