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锦华在一次对话访谈中提及,自己成长过程中曾经有一个具体的动力,是“我不想成为我妈妈”。她总结说,母亲是中国经历妇女解放的第一代女性。那一代女性一边需要完全和男同事们一样,在50-70年代,成为中国最艰难的工业化时代下的劳动者,同时又需要承担传统家庭分工,扶老携幼、相夫教子。这些造就了她的疲惫、力不胜任,与重压下可能突然爆发的坏脾气。曾作为坏脾气受害者、作为孩子的戴锦华,因此在年轻时想过“我不要像妈妈一样”,被外界抽干时间而丧失了自我的追求。前几年互联网上也曾有过类似的长期讨论,不少网友发现自己会因为他人“你越来越像你爸妈”的评价而应激或羞耻。似乎大部分人都会在刚刚迈入成年人序列的时期,抗拒“像父母”这个评价。听到后本能地否认“我才不像”,并执着于寻找自己和上一辈不同的证据,以此证明自己将拥有崭新的人生。这背后的心态,一方面是成长带来的独立诉求,急迫于在身上看到完全属于自己的特点、而非原生家庭的影子。另一方面也是作为孩子在看到父母身上的缺陷后,想要规避、害怕重蹈覆辙的自然想法。不过近两年里思潮无声转向,互联网上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表达——当发现自己身上某个特质时,突然很庆幸自己很像妈妈。比如微博账号@猫猫最最最重要里,收集了许多年轻人对妈妈的观察与心声,大家用“猫猫”指代“妈妈”以便说出一些羞于直接表达的感慨:“我的猫猫特别厉害,出生在连电都没通的小村庄,靠自己到城市里打拼出了事业。”“小学时出游握着妈妈的手就感觉很安心可靠,旅游中妈妈发现带的银行卡冻结了,我感受到了她的自责,其实我觉得没什么,但很担心她为此更加自责。”“妈妈不是大美女,小时候臭美被说像她会不开心,长大了好高兴我像妈妈,嘴型笑起来很亲和、温温柔柔的。”一些人是像戴锦华一样,长大后理解了妈妈的局限性。她身上的缺点有时并非来源于个人主观恶意,而是作为小人物在社会中的普遍无奈。开始意识到,从上一辈身上习得优点、规避缺点是十分正常的成长必经路,因此不再为自己身上与母亲相似的特质羞耻。有人庆幸于自己从妈妈那习得了最基础的善良,温柔而感性地看待世界。有人庆幸于自己和妈妈一样固执,固执虽然带来摩擦、但有时也是保护自身边界的办法。大家在处理各种现实难题的过程中,开始察觉妈妈身上的优点,曾经努力为自己提供了怎样的庇护。开始把妈妈视为榜样,主动学习她身上的特质:有主见、为人踏实、处事圆滑、雷厉风行、洒脱、坚韧、勇敢、不害怕……本周周末就是一年一度的母亲节,在此我们想邀请大家共同参与一次特别的征集活动:你发现自己身上有什么很像妈妈的特质?在什么瞬间,你意识到自己很像妈妈?评论内容可以是最显而易见的长得像妈妈,请附上你和妈妈的可爱合影,相似的面容、身材或步态本就是血脉最直观的联系。可以是你和妈妈相似的生活习惯,比如会突然燃起打扫全家的念头。更可以是你和妈妈相似的性格、处事方式,又或者一些你正在努力像妈妈靠近的特点。我们会筛选优质评论放入母亲节特稿中,并从中抽取5位走心的读者寄出面值100元的京东购物卡作为小礼物。哪怕不是一天,哪怕只有几个小时, 我也会告诉妈妈: 我热爱和敬佩她所做的一切, 我热爱和敬佩能够做到这一切的妈妈, 我热爱和敬佩无人记得的妈妈的一生。申京淑《请照顾好我的妈妈》 文章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