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有书君 · 主播 | 安东尼各位亲爱的书友,大家好,我是安东尼。今天,我们开始正式共读《命脉处方:训练血管,唤醒你的自愈力》这本书。本书的作者吉训明教授,是我国著名的脑卒中专家,主任医师,202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25年任职首都医科大学校长,是我国脑部疾病领域的顶级专家之一。所谓“脑卒中”,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中风”,分为出血性脑卒中,俗称“脑出血”和缺血性脑卒中,也就是“脑梗死”,是一种非常可怕的疾病。据统计,我国每21秒就有一人死于脑卒中,每5名死亡者中,至少有一人死于脑卒中。除了高致死率以外,在我国,脑卒中还呈现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低龄化的特点,同时让患者家庭承受较高的经济负担。可以说,脑卒中的“五高一低”特点不仅是医学界的难题,也会引发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吉训明教授发现,脑卒中疾病的根源往往是血管老化,因此最好的预防手段就是通过针对性训练,让血管保持年轻态。经过多年研究,他总结出一套简洁可行的“五高一低一加强”预防方案,用以减缓血管老化,保持身体健康,降低脑卒中的发生。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了解这套血管训练术,以及其背后的故事。一个脑卒中医生的困惑与痛苦吉训明教授刚参加工作时,曾比对过中美两国脑卒中患者的情况,发现了很多问题。比如,研究表明脑卒中与肥胖指数密切相关,但当时中国的肥胖率仅为12%,而美国的肥胖率高达40%。可是美国的脑卒中风险却比中国低,这是为什么呢?还有,中国患者的发病年龄普遍更早,但致死率、致残率更高。我国40%-50%的脑卒中患者处于50-60岁,但美国脑卒中患者集中于70-80岁。按道理来说,低年龄段人群的体质会更好,恢复力更强,但国内的致死、致残率却是美国的4-5倍。最后,上世纪初中美采用同一套临床指南,但治疗效果却是天差地别。据统计,我国每年新发脑卒中患者350万,而且以8.7%的年增长速度发展,脑卒中患者的年复发率也高达17%。这两个数据都是远远超过美国。为什么会这样呢?带着这些疑惑,2005年吉训明到美国麻省总医院作访问学者,亲身体会到了中美医生在临床治疗方面的差异。刚上班没多久,专家老师就拿出一张脑卒中患者的CT片子,问他该如何诊疗。这位患者已经70多岁了,CT显示大面积脑梗死。吉训明稍加思索,给出了国内常规的治疗方案,简单来说就是脱水、扩容,然后让患者服用抗血小板药、降血脂药、神经营养药等七八种药物。美国老师却追问道:“为什么用这些药?有循证依据吗?临床指南推荐你这么用吗?”专家的追问让吉训明感到面部发烫。不得不承认,之前他对这些问题缺少深入系统的思考,可以说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为在常规的临床治疗中,国内医学界早就习惯了给患者这套标准治疗方案,遇到脑卒中直接拿来用就可以了。这位美国专家诊断说,鉴于患者的检查结果并没有发现其它危险元素,因此按照临床推荐指南,吃片阿司匹林就可以了。吉训明大开眼界,但结合之前国内接诊情况,他意识到在国内这样治疗是不行的,必须要考虑不同国家的患者情况差异。从美国访问归来后,吉训明就牵头成立中美神经科学研究所。一方是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一方是麻省总医院,专门从事脑卒中的基础研究、临床转化研究及临床研究。经多年研究,他发现中美两国患者脑卒中的高发位置存在明显不同。美国脑卒中患者的病因主要来自于头颅外动脉和心脏,而中国脑卒中患者的病因则以头颅内动脉粥样硬化为主。并且,中国50%以上的脑卒中患者的病因是颅内小血管发生粥样硬化,而在美国这一疾病的发生率只有中国患者的二分之一。需要说明的是,如果颅内小血管发生病变,光做CT是不行的,得靠核磁共振才能发现。这些细节决定了同样是脑卒中,中美临床诊疗思路有着极大的区别。中国不能生搬硬套“国际临床指南推荐”,因为那是美国医生针对美国患者制定的。还有一种导致脑卒中的病因,靠目前的检查手段根本无法确诊。比如有些患者晚上会失眠,白天迷迷糊糊;后脑勺和颈部总觉得不舒服,头晕晕沉沉的,记忆力下降,经常耳鸣;但无论是做脑动脉检查还是脑核磁共振,都没发现任何问题。很多人看到检查结果正常,会觉得自己可能是得了抑郁症、神经衰弱,或者是更年期综合征。其实他们大多是患上了脑静脉梗阻,进而引发长期脑供血不良,才会出现上面的病情。吉训明有位好友,就是为患上了这种疾病而走向了不归路。那是2018年,这位朋友和吉训明聊天时诉苦,说自己的眼睛出了问题,文件都看不清楚,配眼镜也配不到合适的,而且整晚失眠,头疼剧烈,脑袋里还总是有杂音。吉训明意识到这些症状八成是因为脑静脉梗阻,要他尽快来医院做检查。但大家的工作很忙,朋友没来医院检查,吉训明也忘记再次提醒。几个月后,他突然收到短信,说这位朋友承受不住疾病的痛苦,竟然跳楼自杀了。吉训明非常后悔,自己明明发现了疾病信号,如果当初多叮嘱几句,说不定悲剧就能避免。从吉训明好友的悲剧中,我们也能意识到脑卒中带来的痛苦之剧。但这种疾病刚开始时症状不明显,往往被误诊为其它疾病。比如患者肢体麻木、走路摇晃,会被误诊为颈椎病;头晕恶心被误诊为低血压、低血糖或肠胃炎;甚至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比如嗜睡、昏睡,也往往被认为是“春困秋乏夏打盹”。把健康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像脑卒中这样的疾病,往往发病时就已经非常危险了,所以预防的作用要远大于治疗。尽管这一疾病通常是在老年时才会发生,但失去健康可并不是从变老才开始的,而是源自年轻时的生活习惯,如饮食不科学、熬夜、缺乏锻炼、持续承受压力,等等。这些坏习惯日积月累、积少成多,就会让我们的身体从健康到亚健康。从亚健康到亚临床,从亚临床到确诊疾病,从小病变成大病,最后在生命的最后几年,或最后数月痛苦不堪,并且花掉一辈子的医疗资源。这无疑是一场人生悲剧。所以吉教授呼吁我们,不要轻易走到患重病乃至面对生死大关这一步。而是要把疾病的苗头扼杀在摇篮中,其中的办法就是从改善生活方式入手,防患于未然。毕竟医学界已经基本达成共识,心脑血管疾病是可防可控的,血管老化是可以延缓的。在这一领域,加拿大科学家曾开展一项针对600万研究对象的跟踪调查,发现只要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就能让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发病率减少50%。比如,科学地进行运动锻炼就能有效地控制70%~80%的慢性病。再比如科学饮食,我们国家出台了多个版本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成年人每人每天各类食物的摄入量。其中涉及到薯类、蔬菜水果类、畜禽鱼蛋奶类、大豆和坚果类以及烹调用油用盐等五大类食物,目的就是通过科学饮食来改善健康状况。而国际上也有很多关于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饮食研究。比如我们后面要讲的“得舒饮食法则”,就是1997年国外卫生健康研究院为控制高血压,按照“富含水果、蔬菜、蛋白质,低脂、低糖、低盐”原则设计的饮食模式。除了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做预防性调理,吉教授还建议“预见性治疗”。比如脑卒中有一种病因是颅内动脉狭窄,传统治疗手段有两种,要么放支架疏通堵死的血管;要么作搭桥手术,选条新血管,在被堵住的血管上搭条桥让血液流通。但临床研究表明,这两类手术的效果都不是很理想,因为这是典型的治标不治本,即便这条血管疏通了,病根不解决那条血管很快又会堵住。所以吉教授想换个思路,看有没有一种办法可以激发人体抗缺血缺氧的潜能,进而彻底解决问题呢?这其实就是接种疫苗的原理,也就是把减活后的病毒注入体内,然后身体内部举行了一场演习性的“大练兵”,从而刺激人体产生抵抗病毒的抗体。这样就可以提前形成内源性保护,遇到致命病毒入侵时,人体相当于有了准备预案,就能打有准备之仗了。实际上,这种激发身体自身潜能的理论,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早在60年前就开始研究。结果表明,如果人体重复多次遭受低氧刺激,那么就能提高对低氧刺激的耐受力。根据类似的原理,吉教授的团队成功研发出一种血管训练术。操作方法很简单,让患者在上臂戴一个充气袖带,阻断对小臂、手掌的血液供应,阻断5分钟后再放开5分钟,每次这样循环4-5次,每天两次。多轮刺激后,人体就能产生天然的抗缺氧缺血的抗体。这些抗体能促进血管侧支循环的形成和微血管数量的增加,从而预防或治疗脑卒中。我们打个不太恰当的比喻,这就相当于在一条河流的主干道被堵塞后,冲刷出一些小河道,最后还是能顺利地百川入海,而不会因为主河道被堵而发生溃堤事件。人体自带备份通道功能的强大适应性,远超我们的想象。吉教授曾接诊过一位中年患者,发现他通往脑部的四条大动脉,有三条已经严重地粥样硬化了。这意味着他的大脑长期处于严重的缺血缺氧状态,但多年来他竟然没有任何症状。为什么会这样呢?进一步检查发现,患者大脑中的血管侧支循环异常发达。可以说为了让大脑供血正常,他的身体穷尽了所有招数,大路不通走小路,旧路堵死挖新路,殚精竭虑地让血液走完身体循环的“最后一公里”,直到最后一刻才不得不罢工。因为患者重建的血管结构已不同于常人,手术风险很大。所以吉训明教授制定了“药物+血管训练术”的治疗方案,要求患者按时服药,同时坚持每天两次血管训练。经过治疗后,患者大脑缺血缺氧的状态得以改善,不再眩晕,也不再走路无力了。好,本节的内容我们就先讲到这。吉训明教授建议我们多了解自己的身体,多了解一些医学常识,这样才能科学地调理和预见性治疗,才能避免病痛的折磨。那么,在下一节中,我们就来了解人体内那条绵延不断的血液之河,以及由血管和它的盟友构成的血液大循环系统。让我们下节不见不散。 文章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