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看懂中国古建筑,应该从哪里入手?

Wait 5 sec.

中国古建筑,到底有多美?无论是故宫的雄伟壮观,还是悬空寺的高耸奇绝、天宫藻井的精妙绝伦,都让人开始不满足于走马观花的打卡式游览。我们总是忍不住想停留在那个时空里,细细观摩精巧的结构与构造,欣赏独具匠心的建筑美学。北京故宫体仁阁 图/视觉中国但除了对于美的欣赏,如果你想更进一步,看懂古建筑中蕴藏的智慧,要从哪里入手?答案之一,一定绕不开木结构建筑技术的核心要素——榫卯。两块木料相接,不借助其他属性粘合或连接材料(如胶或金属连接件),仅利用木料交接部位的几何形态咬合在一起——这种构造即称为榫卯。这种连结方式惹人好奇,但其关键作用却被很多人忽视。2009年,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也让许多人开始意识到,“榫卯不只是木结构建筑的‘关节’,更是古建筑建造文化的‘关节’”。如建筑历史学者刘妍所说:“从材料到工具、从加工到施工、再到整个结构体系的选型,榫卯是整套建造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一环。”透过榫卯,你可以看到南北方建造思维的巨大差异。比如在游览故宫等北方木构建筑时,你能看到它们采用的是一种“搭积木式”的建造方法。这种层叠式的构造,需要先把柱子一根一根立起来,再把梁一根一根地架“放”到柱子上面,屋顶也由梁一层一层摞起来,中间则用短柱或者垫块垫起来。这一层一层的构件之间的榫卯,就涉及到很多种类型:管脚榫、燕尾榫、搭掌榫、馒头榫、卡口榫等等。北京故宫中正殿修缮:层叠而上,柱额相交于一个平面(图片来源:赵鹏摄)而到了南方,你看到的更多是穿斗建筑。穿斗建筑用的是“穿枋”的榫卯形式。就是在柱子中间挖一个榫洞,把叫做枋子的水平横梁穿过去。只要把一整片屋架在地面上拼装好,扶起来,人只需爬上去把枋子和檩条一搭,屋子就架好了。穿斗构架施工:扶立横架、连接横架。雷根斯堡中国桥,闽北匠人建造。(刘妍/摄)一个用“叠”,一个用“串”;一种需要脚手架,一种连脚手架都不用。小小的榫卯,使古建筑得以变化万千。再继续深入探究下去,就更有意思了,你是否想过:南北方榫卯的差别如此巨大,那么中国与日本的又有什么不同?中国和欧洲都找到了出土最早的建筑榫卯的遗存,东西方的建筑结构有什么差别?……再细细琢磨,许多秘密也尚待解开:木材经过压力会发生变形,古人是如何让榫卯变得严丝合缝的?榫卯形状那么多,每一种的安装有何讲究?榫卯放在古建筑里和放在家具中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当你打破这些认知局限,从更广的维度(世界)去看待,才能摸清古建筑的门道,真正将这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扬下去。值得我们深入了解的非遗不只榫卯一种。我国共有44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总数位居世界第一。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已高达1557个。去年申遗成功的春节,温润古韵的大漆、精美绝伦的蜀锦织造、软糯婉转的苏州评弹、暗藏时间智慧的二十四节气……无论哪一个,都独具魅力。剔红富春宝盒,浙江省博物馆藏图/视觉中国但非遗博大精深,每每想要分享、传承它的美,却发现自己识之甚少。普通人要如何以有限的时间,览遍其中的精髓?又该如何跨过外行的门槛,领略这穿越千年的美学和智慧?与非遗文化有不解之缘的三联中读,推出了非遗系列课程《给国人的非遗文化课——穿越千年的美学与智慧》,用持续一整年的12季课程与你共同走近非遗直击灵魂的震撼。《非遗 | 榫卯的秘密——解读东西方木构建筑的“营造法式”》已经上线。除此之外,我们还准备了另外11季非遗文化课,共同收录在《给国人的非遗文化课》中。传统节日,桑蚕丝织,漆器,中国茶,书法,园林,酒之道,瓷器,金属器,昆曲……传承演变、文化内涵,一目了然。购买《给国人的非遗文化课》自动解锁包括“榫卯的秘密”在内的12季所有课程内容其他课程陆续上线中,敬请期待▼点击下图,了解更多▼如果你对榫卯感兴趣也可以单独购买《榫卯的秘密》课程建筑历史学者刘妍权威解析全新视角+3重维度 看懂完整的世界木构文明版图  由表及里,纠正误区解码藏在木头里的中国古建智慧▼点击下图,即可购买▼为什么不能错过《给国人的非遗文化课》?5大类别 12种非遗把非遗还原给生活提及非遗,我们往往觉得它遥远奢华,离我们的日常生活很远。但要知道,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入选的标准之一,便是“活”。从传承形态看,一个合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必须以活态形式传承至今。换言之,如果某个项目只存在于影像记录中,便不能申遗。能够通过人和族群传承至今的东西,一定是历经时间淘洗,以顽强的生命力延续下来的。在某个历史时期,也是风行一时的潮流前线。非遗,是“生活着”的,与日常的衣食住行紧密相连。这次系列课程的策划,也力图把非遗还原到生活中,带大家体会历史中的非遗文化。我们从紧贴生活的5大类别中,延伸12种非遗,每一季课程专讲一种,希望能够和你一寸一寸讲透它。200+节文化熏陶,2000+分钟讲述,带你从历史到生活,从审美到认知,回归生活,悟得非遗本心。多位文化大咖领衔数十年积累倾囊相授一直以来,非遗是中读持续关注的话题。在过去,我们陆续推出了丰富的非遗内容,集结了一个豪华的非遗文化讲师团。随着更新,非遗讲师团的构成将更加多元化。非遗文化学者+非遗技艺传承人,两组人马,两种视野,每月一个新主题,带我们踏上持续一整年的非遗文化之旅。配套解锁12张电子非遗报配合课程的更新进度,你将获得12张配套电子非遗报。传统节日,二十四节气,古建筑,桑蚕丝织,漆器,中国茶,书法,园林,酒之道,瓷器,金属器,昆曲……传承演变、文化内涵,一目了然。图文并茂,每期一版,获得看得见的非遗。始于技艺,终于文化了解一般人不知道的非遗很多时候,非遗被局限在“物”的层面与“技”的层面,人们的目光多落在技法之精巧、工艺之复杂、效果之精湛之上。但要知道,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如美学家叶朗所说,“中国古人非常注重在日常生活中营造一种美的氛围,创造一种快活、热闹、优雅、精致的生活世界,形成了一种优雅、精致的审美情趣。”审美情趣与文化内涵,是非遗流传至今必不可少的底蕴。这门课程将从璀璨遗产还原深厚历史文化,一半讲传统技艺的创造与匠心,一半讲非遗背后的中国传统文化,深挖审美情趣背后深刻的民族记忆。12季内容提要限时特惠12季课程总价值588元特惠5折仅需298元额外加赠“好景常在”笔记本套装购买《给国人的非遗文化课》自动解锁包括“榫卯的秘密”在内的12季所有课程内容其他课程陆续上线中,敬请期待▼点击下图,了解更多▼如果你对榫卯感兴趣也可以单独购买《榫卯的秘密》课程建筑历史学者刘妍权威解析全新视角+3重维度 看懂完整的世界木构文明版图  由表及里,纠正误区解码藏在木头里的中国古建智慧▼点击下图,即可购买▼作者:小圆编辑:鞠欧 文章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