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彬:一个落榜生、芝麻官,如何写出一本“处世奇书”?

Wait 5 sec.

文 | 有书刘艺 · 主播 | 阿成所谓雁过留声,人过留名,纵观历史长河,能够青史留名的除了王侯将相、高官重臣,亦不乏文人墨客,乃至平民百姓。而我们今天要认识的这位清代儒学家、诗人王永彬,便是一个在平凡人生里开出绚烂芳华的人。他自称一介“识字农人”,出身平凡,又多次科举落榜,年过半百后才“恩获”贡生。他一生不慕名利,却写下一本“处世奇书”,成就了身后之名。作为一名“不起眼”的乡村读书人,又生逢社会动荡、国力微弱的清朝末年,王永彬是如何走出自己的人生之路的?今天,让我们走近王永彬,一位乡村读书人的独特人生。仕途失意,不误修身1792年,王永彬生于枝江县城外的一户平民人家。他的祖先曾官拜副宰相,但家族经过多次迁徙,到他父辈时家道已没落。年少时,王永彬的兄长去世,他的父亲让他辍学帮忙打理家计,他跪求父亲,才得以完成学业。后来,王永彬发奋用功,考入了县学。王永彬曾有过“英雄梦”,也希望能报效国家。据说,他每每与好友饮酒诵诗,讲到忠贤义士时,总会涕泪涟涟,打湿衣衫。然而对于背景、天赋都不突出的他来说,那些凌云壮志终究只是个梦。王永彬的前半生走得磕磕绊绊,作为一个传统的读书人,他最好的出路便是通过科举做官。清朝科举考试以八股取士,形式僵化,内容空洞,而王永彬不适应这样死板的考试形式。再加上清朝科举舞弊严重,不乏有考生靠着师门故旧的裙带关系中榜,但王永彬只是一介普通乡村读书人,没有攀关系的门路。因此,他屡次乡试失败,一直到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那一年,王永彬已是48岁,都没有考出个一官半职。多次落榜的经历,让王永彬愁肠百结,陪他熬过无数难眠夜晚的只有灯下书和窗外月。直到53岁,王永彬才恩获贡生,任修职郎,一个从九品的“芝麻官”。半生仕途失意,转眼老之将至,可是,王永彬没有意志消沉,而是从书本和自己坎坷的人生经历中,体悟到许多修身处世之道。比如“气性不平和,则文章事功俱无足矣”“一生快活皆庸福,万种艰辛出伟人”等。失意的经历没有打倒他,反而成为了他的精神养料。 教书育儿,身教为先后来,王永彬告别了官场,开馆收徒做教书先生,将自己修身处世的心得传授给学生。他主张“读书不论天赋高低,立身不嫌家世贫贱”,对不同天赋、家世的学生一视同仁。他教育学生“存科名之心者,未必有琴书之乐”,勉励学生读书不以科举为唯一目的,而是要注重修身、治学。而且他处处以身作则,为学生做表率。王永彬教过的学生遍布于枝江、宜都、松滋、公安、江凌等地,可谓桃李满天下。不仅如此,对于不是他学生的乡人,王永彬也像个负责的老师一样,见善必赏;见过必反复规劝,一定要使其彻底改正。教学生如此,在教育自己的五个孩子方面,王永彬也非常重视言传身教,他主张:“父兄教子弟,必正其身以率子,无庸徒事言词也。”意思是说,要培养子弟成为优秀的人才,首先自己得言行端正。而他有这样的教育理念,也与他的父亲有关。王永彬的父亲年轻时迫于生计四处经商,但为人非常诚信。有一次王永彬父亲寄宿在一家旅馆,从旅馆的朽木里捡到一锭银子,他立即还给了旅馆主人。也正是因为诚信待人,王永彬父亲的生意逐渐兴隆了起来。父亲的优良品性让王永彬耳濡目染,而他的言传身教更让王永彬终生难忘。例如,父亲时常教育王永彬:“世间无难解之事,贵在细心体贴耳。”而他自己也是这么做的。有一次王永彬的父亲负责一项修桥工程,他每天黎明便去工地,直到天黑才回,工匠们也因为王永彬父亲的细致而不敢偷工减料。在父亲的影响下,王永彬养成了“纯笃”的品性,而他也以父亲为榜样,将这些理念通过言传身教,传递给自己的学生和孩子们。这也告诉我们,最好的传承是教育。不断探索,勤于著述王永彬告别官场后,不仅开馆教书,还利用业余时间广泛学习研究经史、诸子、书法、医学等诸多领域,且皆有所建树。他笔耕不辍,将自己所学写成文字书籍,留下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如今,中国国家图书馆就收录了王永彬的《围炉夜话》《朱子治家格言》等八本著作,合称《桥西山馆杂著八种》。另外王永彬还著有《说古韵言》《独柱山房诗文襟著》《脏腹病药夫》等,可谓是著作等身。在王永彬的众多作品中,他的代表作是一本名为《围炉夜话》的劝世语录。《围炉夜话》全书分为221则语录,语言平实易懂,又发人深省。更可贵的是这些文字穿越百年时光仍然有着鼓舞人心的力量。比如书中的“人虽无艰难之时,却不可忘艰难之境;世虽有侥幸之事,断不可存侥幸之心”鼓励人们脚踏实地、砥砺前行;“大丈夫处事,论是非,不论祸福”,则告诉我们真正有品行有志气的人,做事只问是非对错,不会计较利益得失;“有不忍言之心,必有不忍言之祸”提醒我们真正对一个人好,就要让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不忍心指出他的错误反而会带来祸患。在教育方面,王永彬在《围炉夜话》中也写下了不少真知灼见。比如“家纵贫寒,也须留读书种子;人虽富贵,不可忘稼穑(jià sè)艰辛”。读书是洗练和沉淀人生的方式,坚持让后代读书才能使他们避免被庸俗蒙蔽心智,而教育后代珍惜劳动成果,一个家庭才能长久兴旺。书中还说:“教子弟求显荣,不如教子弟立品行。”教育孩子要重视品德培养,一个人应该心性品德端正,不然德不配位,会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围炉夜话》中有太多充满智慧的言论,可以说句句经典。因此,这本《围炉夜话》与《菜根谭》《小窗幽记》一起,被人们称为“处世三大奇书”,至今已出版了一百多个版本,更被翻译成外语远播海外。也许就连王永彬本人也没想到,《围炉夜话》能成为许多后世读者的案头读物,一代代传诵不止。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王永彬以自己的人生诠释了这句话。完成《围炉夜话》时他已经75岁,但是他壮心不老,依然孜孜不倦地读书学习。两年后,王永彬走完了他的一生。虽然他没有位及高官,只是个微不足道的“乡村读书人”,但他始终坚守正道,坚持读书修身,他的身上展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文人品格。世间活法有千百种,对于王永彬来说,读书是享福之事,教书育儿便是最大的快乐。从世俗意义上来看,王永彬没有取得“了不起”的官位和权势,也没有过上大富大贵的生活,但他仍然度过了精神富足的一生。与其感叹普通人只是时代微尘,不如静下心来做好眼前的一点一滴。就像王永彬一样,将目光放长远,以一生的时间去积累学识,活出人生的宽度;注重品德修养,为周围的人做好表率。如此,便算不负此生。 文章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