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指听来源:Vista看天下(ID:vistaweek)“TVB演员转行”的新闻,这几年来快让人听麻了。最近又有一则新闻——曾经参演过《九品芝麻官》《唐伯虎点秋香》的“TVB御用师奶”黄凤琼,如今已经转行做了月嫂。前阵子,吴卓羲、郭晋安、欧阳震华一帮TVB老年男神,跑到直播间做起了连内娱小明星都不会去做的团播。跳的还是短视频神曲《晚安大小姐》,被调侃“是不是被抓了把柄”。如果顺着关键词去搜索,会发现网上出现的“转行TVB明星”很多。摆摊的、做群演的、开网约车的……大家一边干着各种职业,一边念叨“无论做演员还是做×××,不过都是在打一份工”。“TVB演员转型”已经成了一个网红赛道。单靠片酬养不活自己的TVB演员和前演员们,把自己变成了“人形心灵鸡汤”——“当年TVB当明星,现在街头来摆摊,认真生活的人才最有希望。”图/@陈思齐“转行的TVB演员”,是内娱网友的人形鸡汤记得几年前听说TVB曾经的当家花旦陈慧珊去当英语老师,每个看过她演戏的网友都感到极为震惊。“香港演员就是拿得起放得下,内核好强大。”但如今,社交平台上隔三岔五就会出现一个决定退圈转行的TVB艺人。誓要把那句评论区出现频率最高的金句——“在TVB,做艺人只是一份普通工作”——演绎出现实版本。前香港小姐陈思齐,部分内地观众对她的印象还是《搜神传》里从丑变美、跟女主反目成仇的配角小倩。如今她的主要工作,是在佛山的一个产业园区里摆摊卖鸡爪。图/@店叔她在社交平台上传视频,自嘲在TVB压力大、自己演技差,接不到戏所以另辟蹊径。“以前在公司是小透明,现在靠卖鸡爪咸鱼翻身喽。”图/@陈思齐跟陈思齐结成了“再就业鸡爪联盟”的,还有同样在TVB当过演员的蔡淇俊。因为总演小配角,很多内地观众可能都不认识他。费了好大劲儿,才终于找到一张他在《冲上云霄》里的剧照。但现在,他在网上最主要的身份是网红鸡爪店的老板。而比“TVB演员”身份更出名的,是“转型摆摊成功的TVB艺人”。图/@蔡淇俊同样靠做“转型TVB艺人”迎来事业第二春的,还有曾经演过《使徒行者》的姚政浩。他现在已经改名姚亦澧——就算大家对不上号也没关系,毕竟他在短视频平台上的ID甚至没带名字,直接就叫“TVB演员再就业咖啡”。而这位前TVB艺人如今已经常驻长沙,每天晚上开着咖啡车去闹市摆摊卖咖啡。平时拍视频聊的也都是怎么练车,怎么开健康证,怎么做咖啡拉花……俨然是个演员“放下身段摆摊”的经典模板。图/@TVB演员再就业咖啡即使还在干演戏老本行的很多TVB演员,也纷纷涌入这个“转型赛道”。在《新闻女王》里跟高海宁搭戏的演员林正峰,社交账号里经常发的不是演戏日常,而是在深圳买划算小吃、回香港做各种兼职。视频里吐槽演员赚得少、交通费太贵,没戏接的时候必须早起去打别的工。拿过金像奖最佳新人提名、TVB飞跃进步男艺员奖的沈震轩,说自己因为健身房生意压力太大,正在开网约车。“我本来就这么喜欢驾驶,不如注册一个平台,可以补贴一些隧道费。”不同于最早新闻里那些退圈、去做别的工作的知名TVB艺人,如今会在社交平台上给自己打上“TVB演员转型”标签的前演员们,其实原本在内地没什么名气,更谈不上观众情怀。当年被报道“落魄到去做保安”的车保罗,至少有个胖头陀的角色是85后、90后集体的童年回忆;更不要说陈慧珊这种在港剧鼎盛时期的当家花旦,《鉴证实录》里的法医官是当时多少小女孩心中职场女性的理想形象。现下活跃在网上的TVB艺人与前艺人们,对大多数普通网友来说:看名字,没听说过;看脸,也不怎么眼熟。但这并不影响他们放大、强调自己曾经“TVB演员”的身份。陈思齐会在自己的鸡爪摊位上方,挂上“过气艺人再就业”的横幅。跟风拍“你或许不认识我,但一定看过我演的角色”,把自己的经典角色都剪到一起,试图唤起爱看港剧的网友的记忆。姚亦澧更不用说,在社交平台上已经“痛失本名”,变成了移动的“TVB演员再就业”标签。出摊时除了标配的露营椅子、金句挂布,偶尔还会带一块牌子写上自己的参演作品。你不用记得他的脸、他的面,也不用试图对号入座给某个角色。只需要知道他是个曾经在TVB当过演员、现在再就业摆摊的过气小艺人,人设就已经不由分说地立住了。而当网友被“TVB演员”和“转行摆摊”的反差感吸引眼球之后,接下来就是在视频、直播中,看到一种名为“脚踏实地、干一行爱一行”的情绪养料。陈思齐会讲自己当年在TVB拍戏时没什么话语权,导演让撞车就撞车,让从高处跳就往下跳。因为哭不出来老被导演骂,根本没有什么“艺人老师”的光环。现在成了小摊摊主、鸡爪销售,也要抛开偶像包袱,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姚亦澧拍自己学开手动挡车时频频熄火,跑遍半个长沙找适合摆摊的点位。试营业的时候,暴晒几小时拉不到客人,卖出第一杯的时候高兴得跳了起来。严格来说,这群活跃在网上的TVB前艺人们并不能算纯粹的“转行”。相比于那些真的远离娱乐圈,去做厨师、英语老师、珠宝设计的前同事们,他们更像是在成为一种垂直类赛道的网红。比如,陈思齐摆摊的地点是佛山创意产业园,根据当地媒体报道,那里有一个大型的直播电商基地,里面聚集了数百名直播达人。陈思齐显然是其中的一个,转型“鸡爪女王”之后,她的账号粉丝数也迅速从2万涨到16万。姚亦澧每天摆摊卖咖啡时必会直播,有不少网友会特别从外地跑到他的摆摊地跟他见个面。他在网上小火一把之后,甚至被邀请去《新闻女王2》演了一个角色,跟佘诗曼拍对手戏。然而在他们身上,普通网红经常会受到的严苛审视并没有出现。无论是自嘲“混得差”,还是表决心要干好手头的新工作,都会收获评论区清一色的认可。“干什么都不丢人,拿得起放得下,心态已经超过大部分人了。”“当演员是一份工作,摆摊/做兼职/当司机也是一份工作,努力生活的人都值得被祝福。”TVB的“北上3.0”,不靠情怀靠“努力”如果把TVB的演员进军内地市场称为“北上”的话,到现在为止大概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0阶段是港剧文化的巅峰期,一系列优质的作品和演员传到当时电视剧行业还不够发达的内地,成为一代人的经典。2.0阶段是TVB旗下演员开始跟内地合拍电视剧,用香港艺人们经过拍戏流水线洗礼的专业度,对内娱进行“降维打击”。同期还有不少知名港星们来内地拍电影、上综艺,看港剧长大的观众们基于情怀疯狂买单。《美人心计》里香港演员陈键锋演的刘恒,也是很多95后记忆里的童年帅哥而如今情怀滤镜快没了,TVB北上的3.0版本是演员们来做“转型网红”。这群要流量没流量、要名气没名气的香港演员们依然有一张牌可打——那就是无论外界环境、自身条件如何,依然能踏踏实实打一份工的务实精神。事实上,如今新闻里隔三岔五就有TVB艺人转行,香港演员收入不高是一个原因,另一个原因在于TVB的营收状况确实一直不乐观。受限于观众口味变化和制作成本,现在能称作“精品”的港剧越来越少,内地愿意花钱买港剧的平台也变少。光靠香港本地市场很难消耗太多剧集,这也是艺人们“无戏可拍”的最重要原因。为了挽救营收颓势,TVB官方其实在直播网红赛道也有过不少尝试。早在2022年,官方就入驻抖音并开了几个带货账号,第二年又在淘宝开了直播间。找来陈豪、马国明、滕丽明、杨茜尧(杨怡)等知名艺人,轮番在各个平台的TVB带货直播间里镇场子。只可惜TVB那时候并没有摸到“务实精神”的窍门,还在一味地打情怀牌。找陈豪和陈敏之复刻《溏心风暴》,杨茜尧和马国明连线复刻《On Call 36小时》。一些自己单干的老艺人也有样学样,尝试在社交平台上直播带货的时候,会穿上自己最火角色的戏服,在直播间重复经典角色的名场面。然而,当时直播行业正是热火朝天的时期,所有人都在争着涌入“赚快钱”。于是,那点本就不多的“港剧情怀”在直播间里迅速被消耗殆尽。不少TVB艺人甚至因为带货业务水平太差、成交量太低,遭到嘲讽和唏嘘。而如今的“TVB转型演员们”,当初演戏的时候是名不见经传的小配角,进军网红界后,却敏锐看准了内地网友们寄托在TVB演员身上最大的情感需求——干一行爱一行的专业,和“演员也不过是一份工作”的务实。姚亦澧每天的咖啡直播,现在平均单场能收获五六十万的点赞;沈震轩甚至靠着“开网约车”的新人设,接到了好几个汽车广告。图@沈震轩虽然“TVB转型”是这群新港式网红身上最大的标签和噱头,但他们也的确都展示出了真实的“脚踏实地”。比如陈思齐,不只是做台前的“摆摊主播”,还会去鸡爪工厂跟团队探讨新品。一开始不会揽客,就跟其他摊主学习经验;在村里收菜,活蹦乱跳的大公鸡说抓就抓。姚亦澧为做直播苦练普通话,现在每天晚上能连续站几个小时做咖啡。打咖啡、加配料、装冰盒、贴标签全程一个人完成,其间嘴巴还不停跟网友和现场顾客互动,还能兼顾在直播间里发福袋。咖啡每天晚上9点准时收摊——因为10点他还要在另外一个直播间教英语。新一批的内地观众渐渐不看港剧,也不再熟悉那些新演员和剧集。但TVB代表的那份“脚踏实地”依然是一种激励,哪怕它已经开始成为一种流量工业流水线上的“标准件”。这种务实可以体现在那些敢于从娱乐圈退场、迎接人生下一阶段的人身上。无论是摆摊、做司机还是做月嫂,都有“相信人生不会完蛋”的精气神。无论是在稀烂的演技综艺里用心表演的吴镇宇、惠英红们,还是已经到了穿足力健的年纪,却认真地在直播间大跳《晚安大小姐》的吴卓羲、郭晋安、欧阳震华们,我们能从仍留在娱乐圈的这群TVB艺人身上看到所谓的“TVB演员滤镜”,其实也是一种最朴素的价值观:认真对待每一份工作的人,配得到更好的生活。本文经授权转载自Vista看天下,点击下方按钮立刻关注。不苛求正确,只好好说话。 文章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