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约 5600 字 阅 读 需 要 18 分 钟奢奇爱博之心人皆有之,为古人定称号、起别名更是老生常谈。历史上的唐宋八大家、“四大才子”“四大才女”纷纷出道,不失为是历史与文学领域的“偶像团体”。其中卓文君被捧为“四大才女”之一,常年稳居“C位”,又因出身四川盆地获号“蜀中才女”。她与司马相如的爱情故事历经起承转合,最终二人一心白头,成为一代佳话,被文学家、戏剧家改编。文君的才情被时间认可、爱情被世人传颂,但究其根本,砌成她今日形象的地基并非诗句与夫君,而是卓文君自由坚定的性格底色,是她身为女子,在处处受限的社会中仍然保留下来的果断而又不失柔软的人生智慧。一厢情愿还是两情相悦? 卓文君生活在汉武帝时代,临邛人也(今四川省邛崃县),是巨富卓王孙之女。《史记·货殖列传》中载蜀人卓氏,是“贤人所以富者”,慧眼识出临邛是个风水宝地,在此发家,富至奴仆千人(《相如列传》一作八百人)。卓文君继承了父亲的聪慧与风度,才貌双全,晓音律,擅诗书。但或许是上天的考验,她幼年与一官宦子弟定亲,但第一段婚姻来去匆匆:丈夫还未来得及在史书中留下姓名便离世,只留下卓文君在懵懂中从待嫁少女变成新妇,又很快丧偶孀居。这一年,她十七岁。西汉景帝时,司马相如为武骑常侍,景帝“不好辞赋”,相如空有一身力气无处施展,久久未得重用。恰逢梁孝王来朝,司马相如因病去职,借此客游梁地数年。在这段“空窗期”,司马相如沉淀出了千古名篇《子虚赋》。贵人梁孝王过世后,司马相如回到故乡成都。此时与他素有交集的临邛县令王吉邀约,于是相如前往临邛。临邛是四里八乡有名的富县,卓氏便是县中顶梁柱之一。某次卓王孙与豪强程郑宴请宾客,王吉想请司马相如同往,被相如因病谢客。这一拒差点把天赐的姻缘拒之门外,好在王吉锲而不舍,登门相邀,司马相如架不住热情只得前往宴会。在宴会上,司马相如知卓文君新寡,又好音律,因此假装应县令要求实则故意奏乐为引得文君的注意,“故相如缪与令(指王吉)相重,而以琴心挑之”。这时文君从窗外卷帘窥探,霎时对这个爽朗清举的年轻人一见钟情。从《史记》的描写来看,司马相如似乎是有备而来。司马迁文采斐然,“缪”“挑”二字轻轻勾勒出宴会上的暗流涌动。司马相如是位耐心的“猎人”,而卓文君看上去好似待宰羔羊,完全被囿于掌心。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卓氏女好音律与文学不假,但她身为当地有名的才女,又在富家长大,自身的眼界与琴艺水平不容小觑。换句话说,就算知道了文君的喜好,若是没有点真功夫在身上,也无法入得法眼。《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形容司马相如初到临邛:“从车骑,雍容闲雅甚都。”他的气度非凡,都被卓文君看在眼里。司马相如以为自己占据上风,殊不知是文君早已选中了他。 卓文君慧眼独具,并不因寡妇之身而自弃,而是勇敢地追求自己所好,决绝地踏上了新的人生路。这场郎情妾意的“双向奔赴”,正在一个夜晚悄然酝酿。夜奔后迷惘来袭,卓文君选择直面现实自爱如卓文君,还是会在美梦面前感到自卑。她看中司马相如,又“恐不得当也”,就算司马相如有意,她父亲也未必答应。此时事情迎来了转机,就像《西厢记》中帮助崔莺莺与张生互通情谊的红娘一样,卓文君身边的侍者同样起了关键作用。司马相如“使人重赐文君侍者通殷勤”,为二人牵线搭桥。此后每逢明月当空,二人都会想起这个添了凉意的夜晚,月光照亮的不是他们绯红的脸颊,而是约定终身的决心与誓言。但生活不会完全按照童话上演。司马家贫,二人私奔后,“相如乃与驰归成都。家居徒四壁立”。他们在成都没有人脉,没有财产,且卓王孙对二人私奔感到大怒:“女至不材,我不忍杀,不分一钱也。”做父亲的不忍伤害女儿,但绝不会为她提供任何帮助。卓文君也曾十指不沾阳春水,面对理想与现实的落差,虽“久之不乐”,但很快就做出了艰难的决定:她要脱下罗绮绸缎,勇敢面对现实。 此时司马相如未有官职在身。卓文君劝他与自己回到临邛,他们卖掉了自己的车骑换取一酒舍,做起了当垆卖酒的生意,卓文君为客人沽酒,司马相如便在闹市中绑起裤腿,与杂仆一起洗涤酒器。 汉代有女子经商的案例,如岭南广信县的苏娥便在夫亡后与婢女一同售卖杂缯致富。但无论是否成功,终归不符当时社会对女子的设定。卓王孙得知自己的女儿当街卖酒,感到十分羞臊,他身边有人劝解他:“有一男两女,所不足者非财也。今文君已失身于司马长卿,长卿故倦游,虽贫,其人材足依也,且又令客,独奈何相辱如此!”这话意思是说,卓王孙有一个儿子两个女儿,家庭富庶不缺钱财,虽然这门亲事不合他的心意,但事已至此,况且司马相如有才华傍身,总是个能依靠的人。卓王孙思量再三,还是高高拿起轻轻放下,“分予文君僮百人,钱百万,及其嫁时衣被财物”,拿着父亲的资助与嫁妆,卓文君与司马相如回到成都夫家,置办了田宅,不必再终日忙碌。 从成都回到临邛,是卓文君对司马相如的提议,这代表她早已做好了面对流言非议与辛劳贫困的准备。这一段婚姻比第一次更来之不易,失去过的卓文君倍感珍惜,她迅速地摆脱命运压身的无力感,思考出当前难题的最佳解法,并挺起胸膛鸣剑抵掌。 这一招“当垆卖酒”,与其当作是利用社会规则对父亲的逼迫,不如说是卓文君在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她既早知私奔是不被允许的,不可为而为之,就绝不会后悔向父亲低头。她对丈夫负责,对私奔时的狂喜负责,也是在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若无一心人,不必等白头 后元三年(前141),汉武帝刘彻即位。阅读《子虚赋》后大为赞赏,随即封司马相如为郎官,相如的人生进入快车道。自此以后,相如常驻长安不归。《西京杂记》载:“相如将聘茂陵人女为妾,卓文君作《白头吟》以自绝,相如乃止。” 白头吟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竹竿何袅袅,鱼尾何簁簁!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 “愿得一心人”看似是对司马相如的挽回,实则是卓文君内心铿锵有力的自白。如果你心生两意,便和我尽早断绝为好,改日我们另娶别嫁,谁也不要哭哭啼啼,我所追求的是“一心人”,如若做不到,就不必再互相考验了。这首诗展现了卓文君身为才女的浪漫。她对自己高要求,对伴侣与亲密关系的猜想也纯洁无瑕,如山间雪般纯粹,也像月光一样皎洁。《白头吟》最早见于《玉台新咏》,另有《宋书·乐志》载晋乐所奏歌辞。两篇内容大致相同,后者篇幅较长;《玉台新咏》题作《皑如山上雪》,作者并非卓文君,唯有《西京杂记》有文君作《白头吟》以自绝之说,然而却不著录歌辞,因此关于这首诗的作者各家众说纷纭。或许这首诗文出自她手,又或许文君另有别作,但无论如何,她始终做自己的姿态令司马相如顿悟,回忆起了那个私奔的夜晚,重新回到卓文君身边。 《梦溪笔谈》记毗陵郡女子所作一则诗句:“昔年刚笑卓文君,岂信丝桐解误身?今日未弹心已乱,此心元自不由人。”追求爱情是人的天性,接受恋人的求爱是一瞬间的冲动,但随后如何与丈夫相处,是否能在乱麻的婚姻中保持自我,探清前路与追求,是所有女性的人生课题。郭沫若所作话剧《卓文君》,第三幕中卓文君再嫁司马相如,面对父亲与司马相如之父不卑不亢,她为自己发声:“我以前是以女儿和儿媳妇的资格对待你们,我现在是以人的资格来对待你们了。”郭沫若借卓文君之口讲她渴望着自由,不仅是婚姻上的自由,推而广之是整个人生的自由,代表着五四时期新女性最迫切的呼声。 卓文君一生如履薄冰,但每一步都是自己做出决定后大步迈出的。她从不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永远依靠自己的意愿,勇敢追求自由追求爱;哪怕信仰的爱情凋谢,也没有低下身姿听从安排,而是由自己为前半生画上句号。 《西京杂记》载文君的妆容,眉如远山,细长而曲,色微淡,时称“远山眉”,被后代妇女竞相效仿。远山安定,不为风吹雨动,踏实地生长蔓延。卓文君如远山,唯有向心而为,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生活。参考文献:[1] 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2] 刘歆:《西京杂记》,北京:中华书局,2022年。[3] 沈括:《梦溪笔谈》,北京:中华书局,2015年。[4] 程莞铃:《传统与革新——重读郭沫若的》,《戏剧之家》2021年第3期。[5] 杜云南:《方志文献对汉代岭南女性苏娥经商故事的历史书写》,《梧州学院学报》,2021年第2期。[6] 文红霞:《才女卓文君的三步险棋》,《文史天地》2016年第11期。*本文系“国家人文历史”独家稿件,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END作者 | 小山编辑 | 胡心雅 主编 | 周斌排版 | 徐沁(实习)校对 | 火炬 国历好物进击的士族旁落的皇权跨越五百年的权力对抗史国民历史读物《国家人文历史》专业团队最新力作展现士族潮起潮落的史诗级历史画卷点击下方封面,即可购买↓↓↓“在看”的永远18岁~ 文章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