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曾靠骑兵发家,为何建立宋朝后,骑兵反而越来越弱?

Wait 5 sec.

本 文 约 4000 字阅 读 需 要 13 分 钟 五代之际,政权交接往往会横生枝节,显德元年(954)后周世宗柴荣继位时亦不例外,以太原为根本的敌国北汉倾国来攻。当年二月,北汉主刘崇亲率3万大军,会同辽国武定节度使杨衮的“万余骑”从太原南下,一路经团柏(今山西祁县)、梁侯驿(今山西沁县),兵锋直指潞州(今山西长治)。柴荣得知后,力排众议亲征,两军于三月十九日在高平巴公原相遇(今山西高平市与泽州县交接处巴公镇),一场遭遇战就此爆发。在刘崇看来,此战无疑是“优势在我”:巴公原境内地势一马平川,有利于发挥契丹铁骑威力;同时他觉得柴荣年少可欺,内忧外患,兵力又少,必不敢与自己决战。这点他倒没估计错,出征前后周曾进行朝堂辩论,老相冯道就对新帝大加嘲讽,柴荣说自己要学习唐太宗亲征,冯道问:“未审陛下能为唐太宗否?”柴荣表示我军兵力强盛,同刘崇作战是“如山压卵”,冯道就呛他说:“未审陛下能为山否?”然而奇迹发生,柴荣在右军将领樊爱能、何徽临阵脱逃的情况下率领亲军奋战,时为宿卫将的赵匡胤同张永德两人各率骑兵2000人左右夹击,“身先士卒,驰犯其锋”,内殿直马仁瑀“跃马引弓大呼,连毙数十人”,殿前右番行首马全乂“引百骑陷阵”,激战之中阵斩北汉骁将张元徽,北汉军由此崩溃。而在一旁观战辽军“畏周兵之强,不敢救,且恨北汉主之语,全军而退”,后周军获得全胜。世人不难看出,高平之战依然是一场典型由骑兵左右胜负的大战。柴荣能够在己方右翼溃逃情况下逆转战局,依靠的是麾下直属骑兵奋不顾身冲击北汉中军。骑兵将领赵匡胤正是在此战中受周世宗青睐厚遇,被任命为殿前都虞候,踏出称帝之路的第一步。 宋初铁骑:平定乱世的秘诀 高平之战证明了五代末中原骑兵的战力,赵匡胤建立宋朝之后试图延续荣光,对骑兵建设抓得很紧。据宋元学者马端临《文献通考》所言,宋初建隆年间禁军“殿前司领骑兵之额三十七,步兵之额二十六;侍卫司领骑兵之额三十五,步兵之额八十三;御前忠佐军头司领步骑之额四;皇城司领步兵之额二,左右骐骥院领骑兵之额二”。除去没有提到具体步骑数量的御前忠佐军头司,提到的189指挥中骑兵至少有74,占总数近四成,比例相当之高。骑兵占比高是一方面,此时禁军骑兵素质也着实不低,选拔标准是:“年四十已下,长七八尺,材必健疾,力迈伦等,能驰骑而善射,前后左右,周旋进退,超越沟堑,驰上陵,逾险阻,绝大泽,涉名水,敢犯强敌,乱大众者。”北宋军政尚未颓靡时,以此标准选锋出来的禁军骑兵的确强悍,后人只需看看赵匡胤的战绩就能大致明白:显德三年(956),时为禁军骑将的赵匡胤攻打南唐滁州,敌将皇甫晖要求后周军允许他们“成列而战”,史载赵匡胤“笑而许之”。等南唐兵出城排开阵势后他便抱着马颈“突陈而入”,用剑将皇甫晖击落马下,“生擒之”,还生擒唐军另一位将领姚凤,“遂克滁州”。北宋继承这批后周禁军骑兵后,不仅对其他缺乏骑兵的割据政权呈摧枯拉朽之势,甚至凭借一些战术上的绝活还能同擅长骑射的辽军相颉颃。后周到宋初禁军骑兵善战的秘诀就隐含在今藏中国国家博物馆,可能绘制于北宋皇祐五年(1053)到治平二年(1065)间的《大驾卤簿图书》中。所谓“卤簿”,最初是指天子出行的车驾,东汉学者应劭在《汉官仪》中说:“天子出,车驾次第谓之卤,兵卫以甲盾居外为前导,皆谓之簿,故曰卤簿。”自南朝起,卤簿便成为君主出行仪卫的统称,国博所藏北宋《大驾卤簿图书》全卷纵51.4厘米、横1481厘米,描绘宋帝前往城南青城祭祀天地的场景,出现官兵5481人、车辇61乘、马2873匹、牛36头、大象6只,以及乐器1701件、兵仗1548件,可谓场面庞大,气势恢宏,为后世研究宋代舆服、仪卫、兵甲、礼乐等制度的重要参考资料。不出意外,人们在此幅《大驾卤簿图书》中便能看到北宋禁军骑兵的身影。只见他们位于卤簿前部,以金吾纛矟为先导,之后便是名为检校龙骑队、清游队、朱雀队、龙旗十二等骑兵队,图中左、右金吾大将军引出队伍,8名骑士护卫2名打着“白泽旗”的骑士,其后又是3队骑士,每队各10人。3队骑兵人数虽不多,但还是排出弩、弓、长矟三道阵势。此种列阵绝非随意,人们只需翻看仁、神宗等诸朝史料就会发现,此种比例排列恰是北宋骑兵惯用的阵法。他们使用的主要兵刃为弓弩与长枪,而且格外注重弓箭:“诸处马军,每一都枪手、旗头共是三人,其八十余人并系弓箭手。”不仅骑兵人员配置多骑射手,就连训练项目也是为“马射、马使蕃枪、马上野战格斗”,将射击排在格斗之前,而且“马军一分习枪刀,余习弓”。到熙宁年间,宋军更形成定规:“马步皆前三行枪刀,后二行弓弩,附队以虎蹲弩、床子弩各一,射与击刺迭出……人马强者隐于队中,遇可用,则别出为骑。”虽然《大驾卤簿图书》和其他史料反映出的骑兵情况略晚,但考虑到北宋讲究“祖宗家法”,军事又更重传承,两相结合倒也可让人从中逆推出北宋初年禁军骑兵横行天下时的战法。大体来看,禁军骑兵非常讲究配合,无论攻守都先以弓、弩乃至虎蹲弩、床子弩等“重武器”杀伤扰乱敌人阵型,然后再视战局出动专用于白刃战的骑队。而这些“人马之强者”的精锐骑兵武艺高强,除弓箭外还擅使各种武器,他们一般多用双、单钩枪或环子枪,特点是“枪首之侧施倒双、单钩”以增强杀伤力,有些枪杆还装有手环,以防使用者在骑战中脱手,此外还会使用铁鞭、铁简、棍、双剑、大斧、连枷等诸般兵刃,以此在敌军中来去自如。 北宋骑兵衰落的缘由在《武经总要》中,编纂者在《制度四·用骑》开篇就说骑兵在战场能够“十骑乱百人,百骑败千人”,接下来又详细分析骑兵长处十六条:“逆敌始至,乘乱击虚,追败离结,邀前蹑后,断敌粮道,掠其辎重,攻其关津,绝其桥梁,掩其不备,击其未整,攻其懈怠,出其不意,烧其积聚,掠其市里,空其田野,俘其子弟”,到文末又换个法子重申“骑战之道……又有十利八害……皆骑士成败之机。”书中翻来覆去说骑兵优势,可见宋人并非不知骑兵的重要性,只是落地又是另外一回事。在两宋大部分时间里,骑兵在宋人国防中都扮演可有可无的角色,甚至出现凑不满定额的滑稽局面。早在景德三年(1006),宋真宗就对大臣王钦若言:“马步诸军,累经简阅,缺额甚多。”到北宋中期问题更突出,地处陕西前线的诸如“龙卫、拱圣、骁骑、武骑、宁朔、神骑”等“旧百三十一指挥使”骑兵番号都无法满额,只能“省五十指挥”,一口气砍掉近一半,方法大概就是将无马骑兵调入步兵:“阙马者填虎翼,有马者填云骑”,又或是“马军无马,愿补入步人者,稍与补充近上衣粮优处军分;其有马者,即与团并足成指挥。”从朝廷公开奏议中,人们不难看出北宋骑兵所面临的最大问题便是“马军无马”,最严重时甚至如皇祐四年(1052)知成德军宋祁奏报:“今天下马军,大率十人无一二人有马。”之所以出现此情景,归根到底便是北宋并未真正实现大一统,中国传统产马地“西起陇右、金城、平凉、天水,外暨河曲之野,内则岐、豳、泾、宁,东接银、夏,又东至于楼烦”,在宋人看来“或陷没夷狄,或已为民田,皆不可复得”。传统产马地区的丧失给两宋骑兵建设带来一系列严重后果,首当其冲的便是骑兵费用居高不下。迫于现实,北宋朝廷只能在汴京周围以及同辽、夏对峙的河北和陕西路设立马监养马,甚至有相当部分是设在农耕地区,产马量小不说,质量还无法同西北和北方良马相提并论,最终还要买马应急。别的不说,就以买马而言,和平时期一匹马在16—26贯之间,战争爆发间往往暴涨到25—50贯。据大臣张方平透露,庆历年间陕西前线“马军一百二十余指挥,若马数全足,计六万有余匹”,想要凑齐满额开支已然不小,更何况维持120指挥满额骑兵的话,不计运输费用还要“每年支草一千五百一十二万束,料一百五十一万二千石”。事实上,就像庆历元年(1041)大臣田况上书所言:“以一骑军之费,可瞻步兵二人。”北宋时期骑兵费用为步军1.5倍到2倍左右乃是当时朝野共识。缺马问题带来的不仅仅是骑兵军费高企,还影响到训练。这一方面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另一方面也有军政腐败因素,“诸道骑兵颇为长吏役使,失于教习”。康定元年(1040),宋夏战争爆发,仁宗下诏:“教士不衽带金革,缓急不足以应敌。自今诸军各予铠甲十、马甲五,令迭披带。”希望以此加强士兵军备,然而朝廷惊愕地发现,此时就连禁军精锐,骑兵军额最高的“上四军”之一的侍卫亲军马军司主力“龙卫”,“闻其有不能被甲上马者”。当然这也和北宋的铠甲过于沉重有关,最轻便的弩手甲要50多斤,枪手甲更有70余斤,人马俱甲的重骑兵对马匹和战士的要求自然不低。略次的殿前司“骁胜”、马军司“云、武二骑”等军状况更为糟糕,“驰走挽弓,不过五、六斗,每教射,皆望空发箭,马前一二十步即已堕地”。气得宋仁宗下诏:“骑兵带甲射不能发矢者,夺所乘马与本营艺优士卒。”但从后续来看,似乎效果并不显著,到神宗元丰时,朝廷干脆下令“马军教习不成,请降步军,又不成,降厢军”。耗费如此之巨,得到的却是不堪大用的骑军,也难怪宋人总体战术思想全是“以步制骑”——不是不知道骑兵的妙处,而是客观实在养不起,练不好。只是有些朝廷大臣竟公开鼓吹中原士兵天生不擅长骑射,譬如仁宗时曾拜相的丁度,居然说:“中国抗夷狄,可以智胜,不可以战斗,盖地形武技与中国异也。羌戎上下山阪,出入溪涧,中国之马不如也。隘险倾侧,且驰且射,中国之技不如也。风雨罢劳,饥渴不困,中国之人不如也。”面对客观困难只一味看到困难,甚至发展成自我否定,谬论流行之下难免影响北宋骑兵建设。参考文献:夏亚飞《宋朝骑兵研究》;丛密林《契丹骑兵研究》;王曾瑜《金军军制》;邓广铭《有关“拐子马”诸问题的考释》;龚剑《中国甲胄史》等 本文改编自《国家人文历史》2025年7月上,原标题为《技术嬗变与实战效能 宋辽金夏的“金革铁马”》,有删节,本文系“国家人文历史”独家稿件,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END作者 | 李思达‍‍‍‍‍‍‍编辑 | 胡心雅‍主编 | 周斌排版 | 曲晨溪(实习)‍校对 | 张斌推荐 “马甲”一词从冷兵器时代的战马嘶鸣到霓裳羽衣的时尚舞台其含义的沧海桑田恰如一面棱镜折射出华夏服饰文化随社会变迁而流转生辉的壮阔历程本期,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幅从金戈铁马到衣冠风流的完整画卷点击下方封面,即可购买↓↓↓“在看”的永远18岁~ 文章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