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药”席卷华尔街,人生能靠化学加速吗?

Wait 5 sec.

今天我们来说一个扎心的现象,据说在美国职场,伴随着高强度的工作,出现了一个非常值得警惕的趋势——对“聪明药”的滥用。华尔街与硅谷的精英们,到底在吃什么“聪明药”?这些药又有哪些副作用?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马慧来源:得到App《得到头条》01“聪明药”滥用,怪工作强度大?6月12日,国际人力资源平台Remote发布了一份《2025年全球生活—工作平衡指数》报告。Remote从2023年开始,每年会对全球GDP排名前60的国家做一次调查,从平均工时、最低工资、医疗保障、休假制度等层面,衡量各地的工作生活平衡情况。新西兰连续三年排名第一,每周的平均工时是33小时,每年有32天法定年假,带薪产假也长达26周。其他排名靠前的大部分是欧洲国家。亚洲国家的工作时间普遍比较长,相对最轻松的新加坡,也只排在第25名。比较有意思的是,同是北美洲国家,加拿大排在第7位,而美国排在第59位,倒数第二。主要原因在于,美国的休假制度很苛刻。比如,美国联邦政府没有强制规定带薪年假,大多数雇主提供几天到十几天的休假,并且大约有25%的美国职工没有带薪休假。相比之下,欧洲国家的带薪假普遍在25天以上。再比如,美国没有规定带薪病假,很多人休病假的时候是没有工资补偿的。法定产假也只有12周且不保证薪资。同时,美国的每周平均工时虽然绝对数字并不高,是37到38小时,但美国有比较强的“在线文化”,很多员工在工作时间之外,用在工作消息、工作邮件、工作会议上的时间也很长。而且全世界工作强度最高的地方,华尔街和硅谷,也都在美国。而伴随高强度的工作,就出现一个非常值得警惕的趋势,这就是,对“聪明药”的滥用。聪明药这个概念本身并不新,它指的是某些精神类处方药,因为有人认为它们有远超咖啡的提神功能,就起了“聪明药”这个别称。据说在美国,有三分之一的大学生在使用聪明药来提高考试成绩。职场上吃聪明药几乎已经成了公开的秘密。这种乱吃药的行为是非常错误且危险的。我们今天之所以讲这个话题,是为了搞清楚事情的前因后果,以便更好地产生警惕。02有哪些“聪明药”在横扫美国职场?之所有人吃这些所谓聪明药,和竞争强度有很大关系。强度有多大?说两件事你感受一下。比如,去年9月,美国有一名35岁的银行员工在工作岗位上猝死,他每周的工作时长超过100小时。这件事之后,摩根大通和美国银行分别出台了规定,要求员工的每周工作尽量不超过80小时。实际上,在分秒必争的华尔街,每周工作超过100小时,甚至交易员24小时待命都是常有的事。再比如,今年2月,谷歌的联合创始人谢尔盖·布林在一份内部备忘录中说,希望员工更加努力,这样谷歌才能在AI行业保持领先。他建议每周至少工作60小时,60个小时才刚到生产力的甜蜜点。在这么高的工作竞争压力下,一些人开始觉得咖啡已经不够劲儿了,就开始盯上各类精神疾病的处方药。先强调一句,我们接下来要说的这些药物,它们在“聪明药”这个意义上的作用,从来没有经过大规模的实验论证。一切效果都只是当事人的个人说法。总体来看,这些药分成几类。第一类是治疗成人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也就是ADHD的药物,比如利他林、阿德拉、万斯达等处方药。据说这些药物能让人集中注意力,专注在工作上,能够坚持繁重的脑力任务,尤其是那些能看到最后有明确奖励的任务。据说还有人发现,服用利他林的人会认为数学“很有趣”。华尔街的一些员工说,吃完聪明药,自己能连续专注工作很多个小时,能专心地做完数据校对、Excel格式调整这样的枯燥工作,并且还能在极端条件下保持专注。目前,这种现象已经在华尔街的职场公开化,比如有人会在公共办公室里吃药,药盒或者处方也不藏着掖着。吃聪明药成了一种提高工作效率的常见手段,所有人都见怪不怪。第二类药,是原本用来治疗嗜睡的药物。据说正常人吃了,就会像打鸡血一样亢奋。比如莫达非尼,这是一种阻止嗜睡症患者在白天入睡的兴奋剂,有人说,吃一片莫达非尼,相当于喝20杯咖啡。华尔街分析师们把莫达非尼叫做“熬夜神器”。《纽约杂志》的一篇报道中,一名华尔街分析师说了自己吃完莫达非尼之后的感受。他说,自己真的感觉到血液在向视神经流动,眼睛开始充血,注意力集中到了视觉上,听觉变弱了,自己很容易保持视觉专注。同时,自己也感觉到不需要休息了,也没有沮丧情绪了,处理事情的正确率也提高了。2022年,英国国防部还被曝光,过去十年里给士兵们买了1万多片莫达非尼。除了这些,硅谷和华尔街的人还在服用神经兴奋剂。比如卡非多,这是一种被国际奥委会禁用的兴奋剂。再比如,还有人会吃β受体阻断剂,这种药原本是一种降压药,可以阻断肾上腺素,减少心跳加快,进而保护心脏。而有人吃这类药,据说是为了让自己更镇定,能够在上台演讲或者讲PPT的时候不恐慌。再比如,还有人在吃纳曲酮。据说这个药能阻断人体的多巴胺犒赏机制。你原来刷短视频很快乐,但吃完之后就不会有这个感觉。据说有人就是靠吃纳曲酮来防止自己沉迷赌博,或者沉迷社交媒体。这个状态有点像一篇获得过银河奖的科幻小说,名叫《白头雀》,里面说的白头雀是一种药物,一个人一旦使用了这种药物,大脑就会被改造,对时间的主观知觉会延长,成为“时间超速者”。比如,物理上的1个小时,在他们的感受上是1.2个小时,这样,每周他们就能比别人多出一天的时间。极端点的加速者,甚至能把一个小时在主观感受上过成两个小时,他们的时间变成了别人的2倍,完成的工作也是别人的2倍。而现实中的一些地方,也已经出现了类似的苗头。03真正的“提效秘诀”不是药,是习惯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这些人在开发大脑方面看起来花样百出,但是,这些聪明药毕竟是神经药物,副作用导致的伤害必须注意。首先,正常人滥用所谓的“聪明药”,可能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比如有人会因为吃药而产生心悸、失眠等问题,最终可能导致心脏病。有人会因为吃药丧失食欲,或者因为专注工作忘记吃饭,导致体重快速下降,损害健康。再比如,有的人精神类药物吃得久了,可能产生耐药性,那么为了保证效果,他可能会继续加量使用,导致健康进入恶性循环。其次,这种药物依赖不仅影响身体健康,还会改变使用者的性格和社交能力。使用者在药物的驱动下,会习惯那种快速完成任务的状态,人会变得越来越像机器,只关注工具性和交易性,反过来,他们对原本那种没那么高效的日常生活的忍耐性就会降低。比如,受不了跟陌生人聊天,跟其他人交往的时候会失去耐心,或者对日常生活感到淡漠。药物把人变成纯粹的生产工具,会让人变得孤僻、冷漠。由于药物直接作用于神经系统,很多人的大脑会受到不可逆的伤害。比如,一旦药物上瘾,大脑中原本用于决策的部位就会被关闭,大脑被药物扭曲后,会出现危险的成瘾症状,比如狂躁、好斗,再比如驱使自己去做一些有伤害性的举动,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再比如,卓克老师以前讲过,在“聪明药”中,最危险的是阿德拉,它的有效成分是苯丙胺。而苯丙胺多出一个甲基,就变成了甲基苯丙胺,也就是冰毒。而苯丙胺即便不是冰毒,它的成瘾性也很高,大量服用的效果就与冰毒类似。同时,这些乱吃药的行为还会带来次生灾害。由于这些药物大多是管制类的药物,在市场上的流动性本就有限,健康人大量开药,反而导致真正有需要的患者开不出药来。《经济学人》还专门发文章评论过这个现象,华尔街滥用聪明药,导致ADHD患者中出现了药物挤兑,影响了他们的治疗。换句话说,硅谷激烈竞争,导致人们对效率产生了接近畸形的追求,以至于他们把活生生的人,当成了可以靠药物优化的化学系统。也有人把这种情况称为“生活黑客”的极端变体。但长期看,这很可能得不偿失。关于聪明药,北京同仁医院的总药师,得到App《日常用药健康课》的主理人王家伟老师,曾经提出过一个很值得参考的观点。他说,所谓的让状态更好,本质就是要让自己的中枢神经兴奋。而生活中,有很多食物都能起到类似的效果,包括咖啡、茶、可乐、巧克力,还有一些含有牛磺酸和咖啡因的功能性饮料。而我们平时喝的时候,最好遵循一个“最低效果”原则。也就是,平时优先喝效果低的,关键时刻再喝效果高的。比如,喝咖啡对你管用,那么平时就少喝咖啡,尽量喝茶。到了特别重要的时刻,比如有个关键会议,需要全神贯注,那么这会儿可以喝咖啡。王家伟老师说,要想在关键时刻释放潜力,需要一个缓慢的爬坡过程。拉高平均线,创造峰值的可能性才会提高。同时,只要把日常的下限做得足够高,那么即使状态不好,你也能超过多数人。而这一切都需要日复一日地练习,去经历那个缓慢的爬升。👆👆tips:敬爱的读者朋友,由于微信的推送规则,即使您关注了我们,可能也常常收不到推送,记得点击“罗辑思维”名片,设为星标⭐️,文章每天会自动推送哦!推荐阅读考得好更要报得巧,城市选对不内耗06-29 大学生最多的四个城市,该怎么选?不管多富有,人生都不要“All In”06-24 一夜暴富后,为什么容易破产?这不是荔枝,这是一个职场人自救的兵法!06-27 跟李善德学职场生存术真正成功的出海企业,做对了这四件事06-21 一起来读《大出海:中国制造全球出征的关口和突破》得到总编辑贾行家老师在做一个叫“首发”的直播间,向大家推荐最新的优质图书。本场首发直播,我们请来了上海大学历史系副教授成庆老师,他将携新书《安心之道》做客直播间,与读者展开对话。如果你想知道“化焦虑为觉醒”背后的人生哲学,7月3日,让我们跟着成庆老师和贾行家老师一起,聊聊如何在困境中突围,获得安顿内心的力量。欢迎点击下方按钮,预约这场直播。7月3日,让我们跟着成庆老师和贾行家老师一起,聊聊如何在困境中突围,获得安顿内心的力量。现在有机会现场参与首发直播!感悟“化焦虑为觉醒”的背后的人生哲学,将压力、妄念转化为定力燃料,让自己成为更清醒的现代人。快来扫码报名吧!最后再介绍一场直播。如果你感觉AI知识学不少,工作还是没用上;尝试了各种AI工具,效果总是一团糟,欢迎锁定7月11日晚7点“AI学习圈AI真落地大会”。现场6位实干家来分享他们用AI解决问题、拿到结果的真实经验。想要AI真落地的同学们千万不要错过。点击“阅读原文”,订阅《得到头条》 阅读原文 文章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