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者|《生息之地》获柏林电影节银熊奖,国内还没上映有人就开骂了

Wait 5 sec.

第75届柏林电影节,中国导演霍猛凭《生息之地》获最佳导演银熊奖。国内还没上映,仅一个消息。电影人高兴,愿意看到中国电影重新崛起的人也高兴。也有人不高兴,比如这样留言:也就是说,高兴不高兴,都因为一个消息。据说电影是从一个留守儿童的视角,展现了1990年代中国农村的变迁,个体、家庭、村庄、村庄外部,价值观的冲击、个体的焦虑、群体的困惑。大概看到这样的字眼,有人就不高兴了。中国电影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无所适从。没票房说你无能,高票房说你借助资本;大眼睛说你抄袭西方,小眼睛说你辱华;爆米花的商业片说你肤浅,深刻反映现实的文艺片说你抹黑;不拿奖说你废材,拿了国际大奖又说你只为了拿奖,迎合评委心理,取悦西方口味,一味展示中国的落后……这真是前所未有的困境,举个例子,对比一下:CDT 档案卡标题:《生息之地》获柏林电影节银熊奖,国内还没上映有人就开骂了作者:谁家水调唱歌头发表日期:2025.2.24来源:微信公众号“书写者”主题归类:电影CDS收藏:公民馆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1988年,张艺谋凭借《红高粱》斩获柏林电影节金熊奖,人民日报大幅报道,社会刮起了《红高粱》热。其实我更喜欢此前一年的《老井》,这是东京电影节最佳影片。然后是1993年,《霸王别姬》获得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这是迄今为止我国唯一一部获此殊荣的影片,2005年被《时代周刊》选入“全球影史百部最佳电影”。这是只有八十年代才会有的精气神,也是中国文艺最高光的时刻。当然也有人看了之后不高兴,不过人们一边骂,一边在街上吼着“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楼上楼下唱着《黄土高坡》,电视上郭达卖了一回大米,把美声唱法赶下台,幽他一默…..电影、文学、戏剧,不存在什么东方口味、西方口味,只有“人的口味”。如果只是看到《红高粱》“光膀子抬轿,酒缸里撒尿,高粱地里睡觉”,那么就完全没有体会到电影中蓬勃的生命力,张扬恣肆的活法,无拘无束的生命观。根本就没有看懂,甚至没有看,只是听说。如果只看到老井村的贫困、落后、饥渴、变态,那么就完全不懂孙旺泉的双重性格和他背负的沉重历史。同样有知识有文化,为什么孙旺泉像个犟骡子一样打井,赵巧英却可以走出大山,这样的文化意蕴,就更别指望能让一些人感动了。中国电影只经历了短暂的高光时刻,张艺谋最后一部佳作是《一个都不能少》,然后他们纷纷去拍商业烂片去了,什么《英雄》《无极》,没有最烂,只有更烂。电影是有投资的,商业和电影最紧密,商业片只有市场风险,那么何必拍什么严肃的“文艺片”呢?电影和文学一样,要表现人的生存,人的命运,社会只是一个背景板。如果要求电影只能表达最光鲜的的一面,那么全球也找不到这样的电影。《悲惨世界》的背景是法国最光鲜的城市巴黎,可是人们钻进了黑暗污浊的下水道;《这个杀手不太冷》也是光鲜的城市,可是被欺凌的站街女、凶恶的黑警,这岂不是严重抹黑法国?美国好莱坞是最能“自黑”的,什么《肖申克的救赎》,都不去说它,甚至《魂断蓝桥》这种爱情片,女主人公却沦落风尘;甚至《罗马假日》这样的喜剧,也有为了金钱炒作花边新闻的小报记者…..前年韩国电影《寄生虫》拿下了奥斯卡大奖,我看这是韩国人最严重的一次“自黑”,阶层的撕裂,贫富的差距,富人对穷人的羞辱,穷人可怜的自尊,直至暴力的反抗、流血的冲突。奇怪,我没有觉得韩国社会就是这个样子,我认为这是对全世界的隐喻,可以发生在地球上任何一个角落。韩国人只有高兴,而我只剩下嫉妒:想当年中国大陆和中国香港影视荣耀亚洲走向世界的时候,韩国影视在哪呢?如今竟然把我们甩在了后头!中国电影遇到了文化保守主义的强力干扰,其实这些人根本就不进电影院。互联网的发达,让一些人专门揣着几个名词,骂作家,骂导演,骂小说,骂电影,骂企业,骂企业家,无一例外,脏水都是泼向自己家院子,这才是真的自黑呢,简直是自毁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