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4日,俄乌战争迎来了三周年。三年前的今天,俄罗斯坦克碾过乌克兰边境,普京一声令下,点燃了这场深刻影响全球的战火。如今,硝烟未散,乌克兰的土地满目疮痍,俄罗斯咬牙硬撑,而特朗普刚回白宫一个多月,就把美国对这场战争的态度来了个180度大转弯——从“乌克兰必须赢”到“美国优先”,这不仅让乌克兰人傻眼,也让全世界懵了圈。这三年,世界变了多少?又有哪些没变?从战场上的炮火,到大国间的暗斗,再到普通人碗里的饭、兜里的钱,今天就来聊聊这些。1俄乌战争进入第三个年头,世界依然在等一个结局。但在这个漫长的拉锯战里,现实比任何战场推演都更残酷。乌克兰的反攻已经疲态尽显,俄军则在冬季战场上逐步取得优势。最意外的变化,却不是前线的战局,而是华盛顿白宫的态度。在特朗普重返白宫的一个多月里,美国对俄乌战争的政策发生了天翻地覆的逆转,曾经坚定支持乌克兰的美国,如今正站在“劝和”的立场上,而“和”的另一面,正是对俄罗斯的让步。曾经无比团结的西方阵营,已经开始出现裂痕。战争的结局,或许就在不远的未来,但对乌克兰来说,这可能不是他们曾经期待的结局。2024年底,乌克兰战场上的情况已经变得越来越不乐观。自从2023年夏季的大反攻受挫,乌军开始陷入战略被动。2024年秋季,俄罗斯在顿巴斯发动新一轮攻势,经过数月激战,逐步蚕食乌克兰的战线。从巴赫穆特到阿夫迪夫卡,乌军的防线开始崩溃。到了2025年1月,乌军在阿夫迪夫卡的残余部队被迫撤离,而俄军则稳步推进至克拉马托尔斯克方向。战场上的形势比表面上的推进速度更糟糕。乌克兰的弹药供应已经出现问题,西方提供的155毫米炮弹库存严重不足,美国国防部2024年底的评估报告就曾警告,乌克兰在2025年春季可能会面临“弹药短缺的临界点”。CDT 档案卡标题:俄乌战争三周年,世界的变与不变作者:边城蝴蝶梦发表日期:2025.2.25来源:微信公众号“码头青年”主题归类:俄乌战争CDS收藏:公民馆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事实上,从2024年11月开始,乌军的炮击密度就明显下降。据英国智库RUSI的数据显示,2023年乌军日均炮击量为6000至8000发,而到了2024年底,这一数字下降到3000发以下。与此同时,俄军的火力却保持稳定,得益于伊朗的无人机支持,以及朝鲜等国提供的关键物资,俄军的弹药供应一直保持稳定。乌克兰前线指挥官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承认:“我们必须精打细算地使用每一发炮弹,而俄军却毫无顾忌地向我们倾泻火力。”更让乌克兰难堪的是兵源问题。2022年战争初期,乌克兰士气高涨,志愿者络绎不绝。可是到了2024年底,战争已经进入“消耗模式”,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逃往波兰、德国,避开征兵。乌克兰政府在2024年底不得不将征兵年龄下调至17岁,同时加大对逃避兵役者的打击力度。一位乌克兰军官在社交媒体上抱怨:“你不能指望一个19岁的孩子,在没有足够训练的情况下,在战场上和经验丰富的俄军拼命。”而在东部战线,一些乌军士兵向媒体透露,他们的轮换周期已经从6个月延长至12个月,许多士兵连续作战,几乎没有休息时间。乌克兰的困境还不止于战场,更大的危机来自华盛顿。2025年1月20日,特朗普宣誓就任美国总统,仅仅两周后,他便宣布冻结美国对乌克兰的20亿美元军事援助。特朗普的理由很简单——“美国优先”。他在白宫记者会上表示:“我们不能再继续为这场没有尽头的战争买单,乌克兰必须现实一点,和俄罗斯坐下来谈判。”特朗普的这个决定直接切断了乌克兰最关键的军事补给线。过去两年,美国是乌克兰最主要的武器供应国,仅2023年,美国就向乌克兰提供了超过600亿美元的军事援助,包括“海马斯”火箭炮、“爱国者”防空系统、F-16战机等。而2025年初,特朗普政府不仅冻结援助,还开始重新审视此前承诺的武器交付计划。特朗普的对俄政策更是出现了戏剧性的转变。他在2月初宣布,美国将取消对俄罗斯部分铝产品的制裁,并考虑调整对俄石油的进口限制。马克龙和朔尔茨紧急召集欧盟成员国讨论援乌方案,但现实很残酷——美国每年提供的援助相当于整个欧盟的两倍,如今美国退出,欧洲能否填补这个空缺?相比之下,俄罗斯却在这三年中保持着惊人的一致性。普京始终没有改变他的立场——这不是一场“战争”,而是“特别军事行动”。尽管国际社会对俄罗斯施加了前所未有的制裁,俄罗斯经济仍然维持着相对稳定的局面。2024年,俄罗斯GDP增长了2.5%,主要依靠能源出口以及与印度等国的贸易。2025年,俄罗斯的军费预算已经占到GDP的8%,比2022年翻了一倍。俄罗斯军工产业全面复苏,据《生意人报》报道,俄军已经将T-80坦克的生产量提高到战前的三倍,同时大规模改造苏联时期的旧武器,以满足前线需要。而在国内,普京的控制力依然稳固。尽管战争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但俄罗斯社会并未出现真正的大规模抗议。克里姆林宫通过提高军人工资、给予战斗人员家属额外补贴、加大对反战声音的打压力度,成功维持了国内的稳定。2024年底,普京再次当选总统,这几乎已经成为一个无法撼动的政治现实。2美俄关系正在经历三年来最剧烈的一次逆转,而这一次,不仅仅是华盛顿和莫斯科之间的重新调整,更是整个国际格局的一次大震动。特朗普在竞选时就多次表示,美国不应该无条件支持乌克兰,也不应将俄罗斯逼入绝境。上台仅一个月,他就迅速兑现了这一承诺,冻结了对乌克兰的主要军事援助,并在2月初通过外交渠道释放出与俄罗斯重新接触的信号,以及随后美俄外长在沙特的会谈。据《华盛顿邮报》援引白宫内部人士的消息,特朗普政府正在考虑与俄罗斯进行某种“交易”。这一变化直接导致了北约内部的剧烈动荡。美国不仅冻结援乌,还在2月中旬的一次北约内部会议上暗示,可能会削减对北约的财政支持,并要求欧洲国家“自担安全责任”。《金融时报》报道,德国法国正在紧急磋商,试图加强欧洲防务合作,以填补美国撤退留下的战略空白。欧盟委员会甚至提出设立一个2000亿欧元的“欧洲防务基金”,以支持成员国加强军事建设。但问题在于,欧洲能否真正独立撑起防务体系?德国过去几十年一直依赖美国的军事保护,国防预算长期低迷,2023年的军费开支仅占GDP的1.57%,远低于北约2%的最低标准。尽管德国政府承诺要增加军费,但短期内仍难以弥补美国的空缺。而法国尽管军事实力较强,但仍然缺乏足够的战区指挥经验。更糟糕的是,欧洲内部并不团结,匈牙利、斯洛伐克等国对援乌持怀疑态度,甚至支持与俄罗斯谈判,而波兰则坚持对俄强硬立场,这种内部分裂让欧洲的自救变得更加困难。这次联合国投票,匈牙利就跟随俄罗斯和美国,投了反对票。能源问题始终是俄乌战争引发的关键经济议题之一。过去三年,俄罗斯的能源出口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西方制裁下,俄罗斯的能源出口从欧洲大幅转向亚洲。2024年,俄罗斯对欧盟的天然气出口比战前减少了70%,而对强国的出口则增长了近两倍。与此同时,美国的能源政策也在调整。拜登政府曾在2022年全面支持欧洲摆脱对俄能源依赖,并推动美国成为欧洲最大的天然气供应国。但特朗普上台后,这一政策出现了明显的变化。2025年1月,特朗普政府宣布重新评估液化天然气(LNG)出口政策,并可能减少对欧洲的供应,以确保美国本土能源价格的稳定。对于欧洲来说,能源供应问题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是战略安全问题。2024年冬天,欧洲的能源价格再次飙升,天然气价格在一周内上涨了30%,许多国家不得不重新考虑是否要恢复使用煤炭。德国甚至在1月宣布,将延长部分燃煤电厂的运营时间,以应对能源危机。与此同时,法国、荷兰等国也开始重新评估核能的战略地位,试图降低对外部能源的依赖。经济层面,全球供应链的调整仍在继续。由于西方与俄罗斯的经济脱钩,全球贸易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2024年,俄罗斯的经济虽然承受了西方制裁的压力,但并未崩溃。而欧洲则因为能源危机和对俄脱钩,经济增长受限,2024年欧元区GDP增长仅1.2%,而德国经济甚至陷入技术性衰退。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仍然存在,而俄乌战争仍然是影响世界经济的重要变量。如果战争在2025年停火,全球通胀压力可能会缓解,欧洲能源价格可能会回落,但如果战争继续,全球经济可能还将面临更长时间的不确定性。而这一切,最终还是取决于美俄、中俄以及欧洲的战略选择。3乌克兰的日子越来越难熬了。三年前,基辅的街头还满是挥舞蓝黄旗的年轻人,冲着镜头高喊“我们一定会赢!”但到了2025年,这样的声音已经变得稀少。战争的泥潭太深,已经吞噬了太多人的希望。过去,美国的军事支持是乌克兰战场上的“输血袋”,每个月数十亿美元的武器和资金,支撑着基辅的抵抗。但现在,这个输血袋被扯掉了,乌克兰经济迅速下滑,2025年GDP预计跌破900亿美元,比战前缩水近40%。基辅的普通人日子更难过。一个简单的现实是,乌克兰的男人越来越少了。根据联合国难民署的数据,自战争爆发以来,乌克兰已经流失了超过1000万人口,其中大部分是妇女和儿童,而成年男性则被强制征召入伍。劳动力短缺导致经济活动几乎停滞,乌克兰农业生产下降了35%,工业产值更是降到历史低点。在哈尔科夫,一家曾经年产50万辆汽车的工厂,如今连5000辆都造不出来。没有工人,没有供应链,没有市场。战前繁荣的IT行业也大幅萎缩,外企撤离,程序员出逃,乌克兰失去了一个曾经撑起经济的重要支柱。更让乌克兰政府头疼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质疑这场战争是否还值得继续。2022年,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是全民英雄,但到了2025年,他的支持率已经跌到了40%以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怀疑,他是否真的有能力带领国家走出战争的泥沼。如果战场形势继续恶化,不排除乌克兰国内会出现政治动荡,甚至可能有人开始呼吁重新审视与俄罗斯的谈判可能性。相比乌克兰的挣扎,俄罗斯的情况看上去要稳定得多。尽管西方的经济制裁仍然存在,但2024年俄罗斯GDP增长了3.2%,远高于欧美国家的预期。普京政府通过各种方式,让俄罗斯经济适应了制裁的环境,比如通过强国、印度、土耳其等国的贸易网络绕过制裁,俄罗斯的能源收入依然可观。《金融时报》分析认为,2025年俄罗斯预算中的国防开支将达到GDP的8%,这是自冷战以来的最高水平。这意味着,莫斯科已经做好了长期战争的准备,并不急于结束战斗。但这并不意味着俄罗斯人完全支持战争。虽然克里姆林宫的官方数据仍然显示普京的支持率在70%以上,但私下里,许多俄罗斯人对战争已经产生厌倦。2022年部分动员时,数十万人逃离俄罗斯,到了2024年,更多的人选择沉默,而不是逃跑,因为离开的路已经被堵上。莫斯科的年轻人仍然能在地铁里听到街头艺人弹吉他,但他们也知道,几百公里外的战壕里,和他们同龄的人正在挨冻、挨饿、挨炸。在俄罗斯远东城市伊尔库茨克,一家超市的收银员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们的生活还过得去,但我们都知道,和以前不一样了。物价更高,进口商品更少,手机更新换代慢了,旅游的选择少了,最重要的是,每个人都变得更小心翼翼,害怕说错话。”即便如此,普京的权力依旧牢不可破。俄罗斯政治分析人士认为,在高压统治下,俄罗斯的“战争模式”已经成为一种常态,民众的反对声音虽然存在,但很难形成实质性的挑战。在西方,战争的热度也在迅速下降。美国人已经厌倦了这场遥远的冲突。2024年中期选举时,特朗普的“美国优先”口号成功吸引了大量选民,他承诺把钱花在美国本土,而不是继续无休止地援助乌克兰。根据皮尤研究中心的数据,2022年时,67%的美国人支持援助乌克兰,但到了2024年底,这个数字已经降到了40%以下。共和党选民中,超过60%的人认为应该减少对乌克兰的支持。而民主党内,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这场战争持怀疑态度。《华尔街日报》在一篇社论中写道:“美国不能永远为乌克兰买单,我们有自己的问题要解决。”欧洲的情况更复杂。一方面,波兰、波罗的海三国仍然坚定支持乌克兰,并且在特朗普削减援助后,承诺将自己的军费提高到GDP的3%以上,以弥补美国的撤退。但另一方面,德国、法国等国家的态度已经发生微妙变化。《明镜周刊》报道,德国政府内部正在讨论是否应该推动某种外交解决方案,以避免战争长期化给欧洲经济带来更大的伤害。2024年,德国经济增长几乎停滞,通胀压力居高不下,失业率开始上升,而法国的情况也类似。在这种背景下,欧洲民众对乌克兰的支持开始动摇,极右翼政党在多个国家的支持率上升。2025年2月德国大选,极右翼政党AfD的支持率已达20%,他们公开反对继续援助乌克兰,认为德国应该把资源优先用于解决国内经济问题。在法国,勒庞领导的国民联盟党在2024年欧洲议会选举中获得了历史性的胜利,她的竞选口号很简单:“法国人的钱应该花在法国人身上,而不是基辅。”在意大利,梅洛尼政府内部也开始出现分裂,一些右翼议员呼吁减少对乌克兰的财政支持。在荷兰,极右翼的自由党在选举中取得突破,主张与俄罗斯重新建立正常贸易关系。这些变化意味着,欧洲的政治风向正在变得越来越复杂,而乌克兰很难再从欧洲获得无条件的支持。三年前,俄乌战争的爆发曾让世界震惊,但三年后,它正在慢慢变成一个“习惯性存在”的冲突。人们不再每天关注新闻头条里的战况,而是开始关注自己的生活。乌克兰人在担心未来,俄罗斯人在适应现实,美国人在远离战争,欧洲人在寻找新的平衡。战争还在继续,但它对世界的冲击,正在变得越来越“常态化”。最终,战争的结局,可能不取决于哪一方的军事胜利,而取决于所有国家的耐心和资源能撑多久。4三年的战争,让世界看到了什么是“变”,也看到了什么是“不变”。美国的态度变了。从拜登的“乌克兰必须赢”,到特朗普的“美国优先”,这一转变比战场上的任何一场战役都更具决定性意义。特朗普的上台让乌克兰的未来变得更加不确定,甚至可能让这场战争的终结时间表大幅提前——不是因为乌克兰胜了,而是因为乌克兰撑不住了。从历史来看,美国撤手的那一刻,往往就是盟友最危险的时刻。1975年,美国撤出越南,西贡迅速沦陷。2019年,美国从叙利亚撤军,库尔德武装瞬间被土耳其军队碾压。2021年,美国匆忙撤出阿富汗,塔利班在几周内重夺政权。2025年,会不会成为乌克兰“被放弃”的一年?或者乌克兰能找到新的支点,在失去美国的情况下继续撑下去?没人知道答案。欧洲站在十字路口。三年前,欧洲一致支持乌克兰,德国、法国、英国、波兰都义无反顾地提供援助。但三年过去,经济困境、通胀飙升、能源短缺,让欧洲的民众开始疲惫,越来越多人在问:这场战争到底还要打多久?2025年的欧洲,面对特朗普的战略撤退,必须决定是否独立承担援乌责任。马克龙、朔尔茨的政府正在加紧讨论,是否建立一个由欧洲主导的“乌克兰援助机制”,甚至有人提出,欧洲要建立自己的防务体系,以避免完全依赖美国。但现实是,欧洲内部并不团结,右翼势力崛起,许多国家的选民越来越反感继续向乌克兰输血。法国大选在即,德国的AfD党支持率上升,波兰、匈牙利的立场更加分裂。欧洲真的有能力接过美国丢下的接力棒吗?三年来,普京的目标从未动摇——无论西方如何制裁,无论战场如何胶着,俄罗斯始终在坚持“吞下乌克兰”的战略目标。最初,他想用闪电战拿下基辅;后来,他调整战术,把战线拖成一场消耗战。而到了2025年,俄罗斯是否会调整战略目标,是否会寻求更大范围的控制?如果乌克兰在美国的撤退下失去支撑,普京会不会索性拿下更多的领土,甚至在欧洲东部制造新的危机?如果特朗普对俄罗斯的让步让克里姆林宫更有信心,莫斯科是否会把战略野心扩展到其他地区,比如波罗的海,甚至更远?这场战争的最终形态,可能还未完全展现出来。三年来,中国始终保持“中立”立场。但现在,美国撤退,欧洲分裂,中国要不要进一步加码?不管哪种选择,中国的决策,都将直接影响世界格局。全球格局进入新阶段。如果2022年2月24日的战争爆发,是冷战后世界格局的第一次剧烈震动,那么2025年,则可能是全球权力版图重新调整的关键时刻。美俄背后的政治交易,会不会成为战争的终局?特朗普的政策变化,是否会促成一场新的外交谈判?还是说,一旦美国的支持减少,乌克兰的崩溃速度会比任何人想象的都更快?世界在等待答案,但这场战争已经告诉我们——国际政治从来不按道义行事,而是按利益计算。乌克兰的命运,不只掌握在乌克兰人自己手里,甚至不只掌握在基辅和莫斯科之间,而是在华盛顿、柏林、巴黎和北京的办公室里,被各种权力游戏和交易计算着。最终,这场战争会怎么结束,可能取决于某个安静的会议室里,几个人签下的那份协议,而不一定是在战场上打出的最后一颗子弹。三年前,全世界以为这场战争的结局会很快到来。但三年后,我们发现,变的不是战争的本质,而是人们对战争的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