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约 3900 字阅 读 需 要 10 分 钟六朝金粉,十里秦淮,自古文人骚客,心向往之。清雍正十一年(1733),几次乡试折戟后,吴敬梓举家移居金陵,在秦淮河与清溪河交接的水亭处安顿下来,并自诩“秦淮寓客”。从其住所望向江南贡院的飞檐,不过500米距离,可他已没了再试的心气,转身将满腹才情倾注笔端,写下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那些困在科举樊笼里的众生相跃然纸上——“人生世上,除了这事(科举),就没有第二件可以出头。”马二先生的喟叹,道尽科举考试信徒们的虔诚心声。“显亲扬名”的枷锁,最终酿成“范进中举”的悲喜剧;其中的讽喻,也是吴敬梓半生纠结换来的醒世箴言。“江南自六朝以来,文采斐然,所谓生命文物之邦。”有益于此,夫子庙“江南文枢”的牌坊,进一步彰显着金陵城的文化基因。今天,从贡院街走入夫子庙街区,只需两三分钟的光景,右手边便可见一座三阙牌坊,中间题有“江南贡院”,楹联“十载辛勤变化鱼龙地,一生期许飞翔鸾凤天”出自笠翁李渔之手。从牌坊中间穿望,四周错落高低的灰白建筑围绕起空旷水景的尽头是一座三层古建,匾额上的“明远楼”清晰可见。从“江南贡院”的牌坊下进入,迎面遇见“中国科举博物馆”几个大字,才是它当下的身份,玄机就在那一方如墨砚般的池景下——这里是我国目前唯一一座地下博物馆。尽管2017年才正式建成开馆,藏品也多以档案为主,却并不妨碍中国科举博物馆在2020年12月便跻身“最年轻”的一级博物馆之列。穿过解元、会元、状元组成的“连中三元”木牌坊,顺着甬道向下探究,博物馆如同一座时光宝盒,将影响了中国士人1300年的科举历史收入其中。科举梦的记忆场从隋大业元年(605)进士科开考算起,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正式废除科举考试,科举制度在中国整整存在1300年,进入博物馆的下行坡道被设计成130米长正是与之呼应。以“墨池”为顶的博物馆本体如同一四方宝匣,整体沉入地下,狭长坡道环绕四周,墙壁一侧浩瀚的瓦片墙,如同鱼鳞栉比,寓意“鱼跃龙门”;构成“宝匣”外壁的则是数以万计的竹简,象征读万卷书。简单堆砌却又极富视觉冲击的建筑设计,让外界的熙熙攘攘逐渐在身后散去,引导参观者闪回到那个“两耳不闻窗外事”,一考定终身的时代。西方有一种说法,科举制度是“中国第五大发明”。从西周乡举里选、汉代察举征辟、魏晋南北朝实行九品中正,再到隋开创分科举士,历朝历代的选官之法不断进化。为选拔人才举办考试的“配套”,也不断完善。唐代,科举考试一般在府衙和吏部院内举行,没有专门考场。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科举转由礼部掌管,制度也较为简单。至宋代,礼部及各州都开始建立专门用于考试的贡院。有说法认为江南贡院的前身,便是南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设立的建康贡院。明洪武十七年(1384),礼部举行“科举成式”,规定士人在通过预备性考试童试后,还有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级考试,这也成为明清两代科举运行的基本模式。明清时期各地贡院建筑在配置上整齐划一,只是规模大小不同。如其多坐落在城市的东或东南,建筑坐北朝南;外部设有大门和左右牌坊,牌坊分题“明经取士”“为国求贤”;进入贡院设有三道门,为搜检通道;沿用唐代制度,贡院四周用高墙围住,布满荆棘,这也是贡院别称“棘闱”的原因。其内部主体最南边的明远楼——为贡院内最高建筑,便于登临监督、发放号令;院内甬道东西两侧设有号舍,为考生考试和住宿所用,取《千字文》为号舍编列;一般过号舍设有至公堂,是外帘官进行掌卷、受卷、弥封、誊录、对读工作的地方,取公平竞争之意;相对而言,内帘则是整个贡院的核心工作区——主考官和房考官评阅试卷的场所。据应天府尹王弼所立《奏奉旨意札付事理碑》碑文载,明景泰五年(1454),时任应天府尹马谅上疏朝廷请求创立贡院,景泰七年(1456)应天乡试移于新创贡院举行。“东接桃叶渡,南抵秦淮河,西邻状元境,北对建康路”的江南贡院从此便承担了三年一次的大考职能。有清一代,在此举办过112次乡试,在此中举后赴京考中状元者共58名,占全国状元总数的一半以上。作为江苏和安徽两省合闱,赴此参考人数不断增加,江南贡院也不断或扩建、增修,到同治十二年(1873),共有号筒295字,号舍达20644间,盛况空前,成为中国古代最大考场,承载无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梦想的记忆场……沉浸体验的“鱼龙变化进入展厅,在看过了科举制度发展的大致历程后,博物馆用一件高悬起来的祥云龙门提示着参观者进入下一篇章——“鱼龙变化”。这一部分,堪称关于科举考试的“百科全书”。从去哪里求学?科举报名怎么审查?秀才有多难考?如何在江南贡院参加一场乡试,包括进场流程、考试时间、进场检查、考场纪律。再到如何阅卷、如何录取,更高一级的会试、殿试如何举行。精心设计的动线引领参观者沉浸式体验从“十年寒窗”到“金榜题名”的心路历程。科举报名流程在当时并不复杂,甚至可以说十分开放,只要觉得自己准备好了,就可以尝试参加。但审查相当严格。比如为了打击“科考移民”,康熙年间专门设置了“审音”制度,即考生递交相应的证明材料后,还要讲几句家乡话来验明正身,否则就是“冒籍”。中国近代实业第一人、清同治年间状元张謇便曾陷入冒籍风波,好在受人的帮助圆满化解了其中风险,才得以恢复原籍、顺利登榜。为形象解释审音制度,展厅里还专门配有相应的多媒体互动装置,邀请参观者“试音”。功名利禄的巨大诱惑,三年才有一次的考试机会,让许多考生都绞尽脑汁“铤而走险”。“鱼龙变化”展厅内,一面墙上分屏四块,以真人演绎的方式滚动播放着进入考场前“工作人员”对考生的搜检,要求所穿衣物必须是单层的,鞋也要是薄底;砚台不能太厚,毛笔笔管必须镂空;糕点食物都要切开,装用品的篮子必须编成玲珑格眼,底面如一。即便要求如此细致,也无法杜绝“挟带”的存在。展品中有一件仅五六厘米宽的小线装书,密密麻麻用蝇头小楷写满了考试能用到的书籍内容,翻开展示的一页,正是《左传·晋侯使韩起来聘》。字虽小,却清晰无比。此前同类挟带,被捐赠者证明是先人用两根老鼠胡须特制的毛笔书写,工艺之“精湛”,令人震惊。 金榜一出,悲欣交集 “青霄有路终须到,金榜无名誓不归。”来到博物馆地下三层“金榜题名”展区,大面积使用的金红两色渲染出“一举成名天下知”的喜悦之情。为了让参观者更全面地感受古人等待放榜、观榜的场景,博物馆还基于明代画家仇英《观榜图》创作了互动装置。在多媒体长卷上,包括观榜百态、金榜题名、名落孙山、金殿传胪、左门洞开、天子观榜、秉笏披袍、天子门生、御路殊荣、擎天华表、太平有象等多个探索点,触屏并参与答题,签上名字提交后,交互桌的“黄榜”将会出现你的名字以及获得对应等级(状元、榜眼、探花、进士)。在该展厅的尾声,参观者将穿过科举“名人堂”,从贺知章、王维、颜真卿、白居易、王安石、文天祥、唐伯虎等人的履历中,去寻找中国古代文人命运与科举制度的交集。在科举历史的长河中,曾产生过800多名状元、十万余名进士、百万名举人。有人如孟郊“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也有人如柳永“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在他们的命运中,写着1300年科举制度的无数个侧面。1905年,绵延千余年的科举制度在时代浪潮中画上句点。作为帝制时代最具象征意义的文明载体,各地贡院相继完成历史使命。在秦淮河畔,江南贡院历经沧桑嬗变,曾经鳞次栉比的考棚官署,最终只余明远楼孑然守望,将身影浸入墨池,无声诉说着“以史为鉴”的永恒命题。在科举制度结束的一百多年后,中国科举博物馆以一种尤为“深沉”的姿态重新构筑起与历史对话的场域,引导着人们与那些曾在逼仄号舍中追寻理想的灵魂深情共鸣。参考资料:1.刘海峰、李兵《中国科举史》2.张静《清代科举考场建筑及其价值研究》3.劳拉·安娜·佩泽蒂《建筑考古与场地再写》4.刘海峰《江南贡院的命运》等本文改编自《国家人文历史》2025年5月下,原标题为《深藏地下的文化宝匣,去江南贡院阅读千年”上岸“史》,本文系“国家人文历史”独家稿件,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点击下方图片跳转有惊喜~END作者 | 刘瀛璐编辑 | 胡心雅 主编 | 周斌排版 | 曾亦嘉(实习)校对 | 火炬 李栋 张斌 杏皮推荐“秦楚五千里,何处是江南?”所谓“生命文物之邦”江南自古至今吸引着人们前往游历120年前,中国第一座公共博物馆南通博物苑在濠河之滨创立成为今日以“博物”之名寻觅“江南”的线索之始从南通博物苑启程沿着历史地理织就的城市脉络一座座博物馆如明珠散落指引着我们与江南进行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历史的、文化的、繁荣的、开放的行走在16座博物馆群中领略四条文明长河滋养出的万千精神气象怎叫人“能不忆江南”?点击下方封面,即可购买↓↓↓“在看”的永远18岁~ 文章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