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眩晕专栏首篇开启,敬请关注!撰文丨付长永来源丨医学界神经病学频道编者按:眩晕作为神经内科、耳鼻喉科等多学科的常见症状,其病因复杂、诊疗流程涉及多学科协作,一直是临床实践的难点与热点。为促进眩晕领域的学术交流与经验分享,“医学界神经病学频道”特联合上海市同济医院神经内科付长永医生及全国眩晕领域专家,正式推出“眩晕解码”专栏。专栏文章形式多样,包括专家撰稿、病例点评、文献述评等,力求内容扎实、视角多元。我们期待为读者提供长期有价值的参考。开篇首例由付长永医生提供,展示眩晕诊疗中的关键思维与实战经验。后续将有更多专家接力分享,敬请关注!老年女性,居然头晕了20年……一周前,我所对口支援的崇义县人民医院脑科中心接诊了一位特殊的头晕病例,与崇义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吕讯威主任一起进行抽丝剥茧般的病史询问、细致查体以及特殊的血压测量后,诊断逐渐清晰。该患者为76岁老年女性,20年来反复出现行走时突发头晕、意识丧失伴跌倒,症状出现的时间不固定,有时行走半小时后,有时行走较疲劳时出现,辗转多地求医未能明确诊断。近两年症状加重,发作较前频率增加,甚至每日数次。行走几百米或几分钟后感到疲劳即可出现头晕,蹲下或拉紧双腿可减轻症状(图1)。既往无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病、帕金森病、肿瘤等病史。否认家族史中类似或相关疾病。图1.患者模仿行走时可使头晕症状减轻的动作(蹲位)查体:神经系统查体未见明显异常。辅助检查:头颅核磁共振阅片未见明显异常。风湿免疫指标未见明显异常。外送抗神经节乙酰胆碱受体(gAchR)抗体阴性。捕捉到“直立、行走、疲劳、头晕/晕厥”等重要信息的医护团队,立即进行了三位血压测试,但初次卧位和站立一分钟、三分钟并未发现明显异常。由于患者诉行走疲劳时头晕出现,随后我与吕讯威通过采用创新性的“行走的动态血压监测”。结果提示:患者平卧位血压109/65mmHg属正常范围,但行走5分钟后(约100米),患者出现头晕、颈背酸痛不适、无法坚持站立和反应迟钝(图2)。家属搀扶患者保持直立状态,立即测血压发现无法测出,且双侧桡动脉搏动消失。立即坐位后,听诊心音存在律整齐且无明显增快的情况下血压仍无法测出(图3)。我们将患者搬运至床上仰卧后,经水银血压计复测显示血压仅90/30mmHg左右,确诊为血流动力学相关直立性头晕/晕厥、直立性低血压(Orthostatic Hypotension, OH)。图2.医生正在进行行走诱发试验的血压监测图3.正在为患者进行坐位的血压监测抽丝剥茧,真凶找到了!2024年《直立性低血压诊断与处理中国多学科专家共识》指出,直立性低血压是指在体位改变(如站立或直立倾斜试验)3min内出现持续收缩压下降≥20mmHg或舒张压下降≥10mmHg,可伴或不伴外周低灌注的临床表现[1]。根据病因和心率反应,将其分为神经原性或非神经原性。➤神经原性直立性低血压最常发生在神经退行性疾病患者中,包括α-突触核蛋白病、脊髓损伤或由糖尿病、淀粉样变、有毒物质、自身免疫疾病或副肿瘤疾病引起的小纤维神经病变。➤非神经原性直立性低血压在一般人群中更为常见,如低血容量、药物副作用、心力衰竭、重度心律失常或重度瓣膜病等,但可与神经原性直立性低血压共病使症状更严重。显然,该患者不存在上述药物或因素。有文献指出,依据发病时间,直立性低血压调节受损可以分为四种主要亚型(图4),即初始直立性低血压、血压恢复延迟、典型直立性低血压和迟发性直立性低血压[2]。1、初始直立性低血压在姿势改变后持续不到15秒。2、血压恢复延迟是指血压下降到原来的值超过15秒。3、典型直立性低血压发生在站立后3分钟内。4、延迟性直立性低血压在3分钟后发生。图4.依据时间的体位性低血压分类(图片来源《柳叶刀-神经病学》杂志)该患者满足直立性低血压的标准,且具备心血管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特征,表现为监测到收缩压明显下降甚至无法测出时心率仍然无明显变化(变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