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一和父母说话戾气就很重?家庭中最稀缺的,是这3个字

Wait 5 sec.

以下文章来源:壹心理,14年专业心理咨询品牌作者:晴岸朋友小兰跟我吐槽说,她非常后悔“五一”假期带爸妈出去旅游,因为一家人一路上几乎都在吵架,好心情全毁了:出发那天,我妈到了高铁站才发现身份证忘在家里了,我爸就开始疯狂埋怨,说我妈没脑子,这种事也能忘,什么都做不好;去到旅游的地方,我不认识路,导航有时走错了或者让他们等一下,我爸就黑着脸说我找个路都找不到;我想带他们去体验网红餐厅,因为要排队,我妈直接甩脸色说不吃了,不如回酒店吃泡面,说跟我出来玩真是活受罪……经历了太多这样的事情,小兰心里非常憋屈。因为她一直担心爸妈吃不好玩不好,所以为这次旅行做了很多攻略。但她不懂,为什么无论她怎么做都无法让爸妈满意?为什么一家人一遇到事情就吵架,毫无松弛感?小兰的经历,让我想起了一个曾经引起现象级热议的“机场一家人”事件——这个事件源于博主@黑猫白袜子 的叙述:一家人出去旅游,因为一个小孩证件过期,妈妈不得不陪着孩子回家了。由于妈妈没有登机,挂在妈妈名下的所有行李也被集体退回了。令博主震惊的是,那一家人都没有受到影响,更没有互相指责,而是以非常松弛的心情,叫人回来拿行李、寄箱子,全程气氛轻松和谐,这件事好像就这么过去了。图源:@黑猫白袜子 微博截图这个帖子的评论区,几乎都是对这一家人充满松弛感的羡慕:“这件事如果发生在我家,一定会被骂得狗血淋头,旅行也会被完完全全地毁掉,甚至几十年后还被拉出来吵架。”“从不知松弛感为何物。我感觉我就是那种一旦发生脱离计划之中的事情,就会情绪失控、抓狂,我也想有这种松弛感……”那到底什么是松弛感呢?为什么有的家庭充满松弛感,有的家庭却精神紧绷、一说话就戾气很重?到底怎样才能真正松弛下来?今天就和大家聊一聊,家庭中最稀缺的3个字——松弛感。图/摄图网拥有松弛感的人,都有怎样的特质?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所谓的“松弛感”,就是拥有一定程度的心理空间。有了这个心理空间,我们就能够容纳一些未知事件的发生,并且当事情发生时,失控的感觉不会把自己击碎。正因为不担心自己被“击碎”,也就不会通过指责、攻击、诋毁等方式,急着转嫁自身的焦虑和恐惧。心理空间足够大的人,一般具备以下3个特质:1. 认知灵活性高。他们能够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不会局限于单一的思维模式或固定的观念。因此他们在面对各种生活事件和变化时,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适应性,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既不会过度担心未来的不确定性,也不会对过去的事情过度纠结和自责,因此焦虑程度较低。2. 情绪包容度强。能够接纳和包容自己和他人的各种情绪,他们不会因为偶尔产生焦虑、悲伤等负面情绪而自我否定或抗拒,而是允许这些情绪存在,并以平和的心态去感受和理解它们。3. 有很强大的心理弹性。他们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能够迅速调整自己的心态,从失败中恢复过来。内心就像有一根弹性很强的弹簧,能够承受压力并在压力过后迅速恢复原状,抗挫力很强。当一个人有了足够的心理空间,就可以容纳突发事件带来的失控感。他们知道,问题来了,直接解决问题就好。不会把精力浪费在自我攻击和指责他人上。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当一件事情发生时,处理事情本身,往往并不会消耗太多心理能量。真正消耗我们的,是附加在事情之外的那些自责、懊悔、羞耻、自我攻击、互相指责等。假如一个孩子打碎了碗,父母检查一下孩子是否受伤,然后就事论事地说:“碗碎了啊,那我们打扫一下吧。”那么孩子就会觉得:打碎了碗也不是什么可怕的灾难,打扫一下就好了,这个后果是可以承担的。于是,孩子的心理能量只需要放在“解决问题”上即可。但如果父母怒骂“你怎么这么笨”“整天毛毛躁躁的”“连个碗都拿不住”……或者虽然没说话,但眼神里满含嫌恶、鄙视与厌烦等。那么孩子的心理能量,就不得不用来承受父母的情绪,应对父母的责骂带给他的恐惧和羞耻。在孩子心里,他打碎的不仅是一个碗,还有自己的尊严,这个后果就是“灾难性”的。所以,有些人在做错事或失败后,能迅速修正弥补,继续轻松前行,仿佛“错误”和“失败”只是小事一桩;也有一些人,一旦做错或失败,哪怕是非常小的疏漏,也会羞愧难当,恨不得原地去世。前者在遇到挫折时,心里的声音是:“做错了,补救一下就好了。”后者在遇到挫折时,内心的声音是:“你真笨!你真蠢!你果然不行!你这辈子要完了!”遗憾的是,很多人都没有形成这种心理空间,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一点点小事就会引发内在惊涛骇浪,自然也就缺乏“松弛感”了。图/摄图网一个人的松弛感,是如何培养出来的?看过一个视频,年仅13岁的谷爱凌在一场重要的比赛前高烧40℃,浑身疼痛,对着妈妈大哭不止。如果你是谷爱凌的妈妈,会怎么做呢?对一些家长来说,这个场景是非常具有刺激性的,刺激到可能连几秒钟都承受不住。要么焦虑得想直接“解决掉”孩子的情绪:“你哭有什么用?不许哭了!”要么焦虑地替孩子做决定:“不比了,咱们不比赛了!”再或者,比孩子还着急崩溃、手足无措,最后还得孩子忍着难受来安慰她:“没事妈妈,我好点了,你别着急了。”以上场景,都是父母缺乏心理空间的表现。因为父母自己没有足够的心理空间,所以容不下孩子的焦虑,甚至还需要孩子匀出点空间来承接自己的情绪。然而谷爱凌的妈妈,稳定得就像暴风雨中的灯塔一样,她抱着撕心裂肺号啕大哭的女儿,关切地、语气平稳地给女儿一些感受方面的回应:“这么疼啊!难受是吧?”她既没有试图解决掉女儿的情绪,也没有被女儿扔过来的焦虑击碎,而是做一个结实稳定的外挂容器,充分容纳女儿的焦虑和痛苦。谷爱凌的心理空间,也就随之拓宽了。所以后来无论面对多大的挑战,谷爱凌依然能保持冷静、镇定、松弛。这与妈妈强大的容器功能,以及给她内化的心理空间是分不开的。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一个人松弛感的基础——心理空间,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的养育过程中,每一次亲子细腻的互动中,被养育者一点点培养和拓宽的。这就要求父母,首先自己有一定的心理空间,这样才能容纳孩子的焦虑。图/摄图网常做这3件事,会透支孩子一生的松弛感那父母有哪些长期的行为,会挤压孩子的心理空间、透支孩子一生的松弛感呢?主要有三个方面。1. 不停数落孩子的缺点。正常的父母,能看到孩子的缺点,也能看到孩子的优点,能欣赏孩子;有些家长,则会揪着自己眼中的“缺点”反复唠叨,觉得孩子哪哪儿都不好。这不是孩子真的有多不堪,而是家长需要以此来安放自己的痛苦。2. 长期向孩子诉苦。我们都知道,父母本来应该作为容器,去涵容孩子的情绪。但有些父母,因为自己成长过程中的一些创伤,反而还要让孩子作为容器来涵容自己,经常跟孩子诉苦,一通倾泻内心的压力、怨气、恨意,过后这些父母就会感觉:“哇,好受多了。”却不想想,这些让他们之前喘不过来气的、沉甸甸的东西,都被转移到哪里去了。年幼的孩子,本身缺乏容纳的心理功能。而成年人却把自己的都无法处理的大问题,强行塞到孩子的幼小心灵里。当孩子发现自己无法让父母的矛盾消失、无法让妈妈快乐、无法让家庭气氛改变……可能就会产生一种“我什么都做不了,我真没用”的感觉,进而陷入到可怕的无助和自责之中。3. 无意识地压抑、管束孩子。养孩子,不光对家长的财力、精力有要求,对养育者的心理空间也有要求。心理空间要够大,还要有足够的弹性,孩子才能在这个空间里自由活动,自然生长。但有的养育者的心理空间,又窄又紧,连自己也没意识到,于是就会把孩子牢牢绑住,去贴合自己的空间。最极端的情况是:养育者的内心已经紧窄到经不起一丝波澜,即使是面对婴幼儿,也会严格控制其行为——不能吃手,不能撕纸,不能玩泥巴,不能光脚爬,不能把玩具扔出去……一切都要“合规”。代价就是,孩子没有任何的空间成长,也没能内化任何容器,长大后遇到一点小事,都觉得是天塌地陷的大事,和父母一样过着与松弛感无缘的生活。图/摄图网只要活着,就有改变的可能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说:“我父母就是这样的,难道我就得一辈子紧张焦虑,只能羡慕别人的松弛感吗?”当然不是。心理学家卡伦·霍妮说过:“所有人,只要还活着就能改变自己,甚至有彻底改头换面的可能性,并非只有孩童才具有可塑性。”所以,无论你是家长还是孩子,只要你愿意,都可以改变。如果你是这样的家长,有2个建议供参考:1. 让成人的归成人,孩子的归孩子。你可以和自己的父母、亲朋、伴侣吐露压力和焦虑,并争取支持和理解。或者参加家长支持小组、社区活动等,与其他家长交流经验。在这样的群体中,你会发现自己并不孤单,其他人也面临着类似的问题,并且可以从别人的成功经验中学习。也可以找一个信任的心理咨询师,当自己的外挂容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人,会帮你在心中逐渐内化一份稳定的力量。总之,多在大人的世界里找资源,不要反过来让力量比自己弱小的孩子来满足自己。只有父母直面自己的人生课题,为自己负责,孩子才能从父母那里获得内在力量,自由探索属于自己的人生。2. 保持自我觉察。如果是孩子的某些行为,让你内在的某些情绪、创伤等被激活了,那么你可以提醒自己:不要立刻甩锅给孩子,不要把这些情绪全部倾倒给孩子。那么孩子就不会有“自己闯下大祸”“完了”“坏了”“毁了”这种可怕的感受,将来遇到突发事件时,对自己的否定和攻击就会少很多。要知道,人的智商并没有那么大的差别,而“内在客体”是支持性的还是非支持性的,才决定了一个人是否有足够的心理能量稳稳地前行。如果你是那个没有松弛感的孩子,我想对你说:1. 不松弛也没关系。请大家记住:所有改变发生的前提,都是基于接纳和允许。当你接纳“不够松弛”的自己,本身就是一种松弛感。不必为了追求完美的松弛感,反而把自己搞得更焦虑。既然松弛感的意义就是“没什么大不了的”,那么“不松弛”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当你从心底这样接纳和允许自己的时候,改变就已经发生了。2. 建立新的客体关系。虽然父母的养育与自己后天的不松弛息息相关,但别人改变与否,并不能决定自己的幸福。不如把改造父母的精力省下来,去创造新的客体关系。好的关系就像是一个容器,可以容纳你的负面情绪,帮你的心理空间扩容,让你依然获得成长。没有一个完美开局的确可惜。但我们仍然可以一点点通关,一点点成长,一点点释放出生命的力量。正如心理学家阿德勒所言:“遗传和心理创伤都不能支配你,无论经历过什么,现在的你都能选择未来。”来路不由己,前路仍可期。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壹心理(ID:yixinligongkaike)14年专业心理咨询品牌。▽ 点击阅读热门文章 ▽ 文章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