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天下》杂志创刊20年,愿你我如故

Wait 5 sec.

4月28日,德国勃兰登堡州,日出时,一只白鹳在晨光中振翅。(@视觉中国 图)站在每一座峰顶,向往更高的山峰;置身每一个城市,向往更大的城市;现在,向往如故。本期主持|明雪菲《看天下》杂志原创出品 一切都起始于我们吸入的一口气,大量血液涌入肺部,心脏左右形成两个泵。我们生存的空间前所未有地扩大,从母亲的子宫,来到一个自由伸展的世界。作为孩子,许多事情便有了初次相遇。无数气泡扎刺着舌苔的那种水是什么?后来我们知道,叫可乐。老师让你在课堂里到后排去站一会儿,那种脸颊烫烫、胸腔里如鼓点一样扑通扑通的感觉是什么?哦,是羞耻。在小时候,我想,要郑重地活啊,等有了下一代,我要把这些事情统统记录下来,然后设立一个纪念日,可乐日、罚站日……等长大了,这些名字全然融入这个世界,构成了生活的基础,它们忽然变得寻常,我开始困惑,这样的纪念,是否有必要?你还记得第一次翻开这本杂志是什么时候吗?小轩是一个读者,他第一次翻开《看天下》是在初中时学校附近的杂志摊上,他生活在县城,觉得能通过杂志看看世界,是一件美妙的事情。实在很难不留意到小轩,他在杂志App每一篇文章下大段留言,或许是追求一种新的表达体裁,小轩从不打标点,尤其有辨识度。在许多段留言里,我拼凑出小轩的故事。他高中在书店和《看天下》重逢,请求父母订一年杂志,父母觉得有些贵,没能如愿。一晃而过许多年,他终于能自己购买。于是,在一条条留言里,远方的小轩变得具体了起来:生活的城市、“恋爱脑”的来源、奶奶家贪食的小狗、间隔年……作为媒体人,在大部分写稿的日子里,我们就像是与墙壁对坐着自言自语。你知道墙后面有读者,但看得并不真切。杂志的文章,始终是要面向公众,与他人的经验碰撞、共鸣,如此交互切磋,它才具备生命力。我很想了解,那些句子和段落,到底是如何交织在读者的生命片刻之中。因此,许多时候我会打开杂志的App,在每一篇文章底下寻找读者的痕迹。小轩,其实你的经历,也交织在了我们写作的片刻。就在这个月,《看天下》迎来了20岁。如果是城市路边的一棵平常的行道树,20岁的它也有10米左右了。而读者,就是我们的养分、构成了我们的肌理。有同事是读者推荐而来,而后离开,又回归读者。有些读者则成了作者,比如我和许多同事。有些读者从自己困顿人生中写过长信寄来编辑部,现在依旧保留在同事张恒的抽屉里。在过去20年里,以及未来的每一期,我们都在与读者重逢,也在另一些奇妙的链条上,与读者遇见。就在最近,我终于看完了入职时看的那部电影。《柏林苍穹下》讲述了两个天使逡游在柏林的街头巷尾的故事,当他们贴近人类,可以听见人类内心深处发出的声音,电影就在接近呓语的念白中,转过无数黑白场景。那些意识流的呢喃像是在施咒,每个字都压向我的眼皮,让它变得越来越沉。于是,大概历时1年、白宫换了一批人、世界金价涨破800元又缓缓下跌,我才终于看到片尾。在故事最后,天使不想过从前那样抽象的生活,而是渴望真正地像人一样行动。就在那前后,有句念白触动了我:“当孩童仍是孩童,手里抓满了浆果,并且满足于满手的浆果,现在,依然如故。生核桃会把舌头涩痛,现在,涩痛如故。站在每一座峰顶,向往更高的山峰;置身每一个城市,向往更大的城市;现在,向往如故。能够到最高枝条上的树果,兴奋异常;现在,兴奋如故。”敬爱的读者诸君,送给你们这首诗,愿你我如故。以下为部分读者同《看天下》的故事,20年,感谢读者诸君的陪伴。@打败恶龙从高二被夸张的封面排版吸引到如今,从12元一本买到14元一本,看天下陪我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无聊烦闷的午后,从新闻事实到政治经济,从社会现象到人性剖析,我贪婪地阅读着每一行字,为自己可以通过阅读而扩大眼界而骄傲,为自己可以通过文字而共情他人而欣慰。看天下,通过看天下我真的看到了不一样的天下!到了大学找了很久也没有找到纸质版杂志,转为电子版阅读,多了一些互联网的共享,但心里仍眷恋纸质杂志透出的光泽。@小如我至今仍然清晰地记得,在高三的某个晚上,因为月考成绩的一塌糊涂,导致我对未来感到一片灰暗,这时碰巧看到同桌在看《看天下》,杂志里缤纷多彩的画面,有趣的十日谈,感人至深的点滴故事还有与时代紧紧相连的热评都让我十分感兴趣。对于一个从小就在山城里长大的孩子而言,《看天下》这本杂志成为了他接触这个美好世界的唯一手段,那些盘旋在西沙岛屿上空的海鸥,那些奔驰在广袤草原上的角马,还有那些照耀在城市角落里的温暖故事,掩藏在密林深处的冒险奇遇都让我心驰神往,也正是从那时起,《看天下》与我的高中生涯紧密交织在一起,它激励着我重新拾起掉落的信心,开始追逐快要忘记的梦想。时隔经年,繁重的工作不再让我可以像从前那样时常捧起杂志,但我还是会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打开APP,挑选一篇文章细细品味,那跳跃在文字里的美好依然让我欢欣鼓舞,那份温暖与感动依然让我热泪盈眶,很高兴,这么久了,《看天下》,依然如故。@我名叫金乔呀我也大概是《看天下》十五年的读者了。从最初的十天一本到现在的App。曾经买书的书店 早在前几年倒闭了….后来我去了非洲 每一期都会让我妹妹帮我在公司复印 再把电子版发给我。是《看天下》陪伴了我刚去非洲的那些孤独的苦日子现在一切都好起来啦~ 有了app 可以随时阅读 我的财富也积累到了一定数额..回想起来真的感谢陪伴 感谢《看天下》陪伴我的那些日子!祝《看天下》20周年快乐!感谢陪伴!手机用户第一次读看天下是高中的时候,班上一个同学从家里带来的,高中的生活实在无聊,看天下的杂志在班里传阅着,成为我的最佳语文老师,作文的分数越来越高,每次高三学累了就拿出来看。@RLH我高三那一年,在校外专卖教辅辅卖其他书籍的综合书屋,被一本红色的鲁迅先生吸引了,大致翻翻,摸起来手感很好,内容很丰富,就买了一本回去看。接着就开始了这段奇妙的缘分。当时班上我一个同学买看天下,杂志会传阅半个班,虽然书传回我手里时会很蓬松。现在上大学了,只有我一个人看一本崭新的杂志了。还是喜欢高中那种,大家一起看杂志,一起聊的日子。那是我们的第一次相见,在2021年9月末。你还记得是哪年哪月何处第一次翻开《看天下》吗?欢迎和我们交流!来聊聊吧!↓↓↓ 文章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