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仑:人生五道坎,如何迈过去?

Wait 5 sec.

今天,我们请来了一位重磅老师,来为你分享他的新书,这就是著名的企业家冯仑。冯仑是御风集团董事长、万通集团创始人。可以说,他是中国30年商业变迁的亲历者,他在创业期间出版了10余本畅销书,如《野蛮生长》《人生的逻辑》《扛住就是本事》,他也被称为“商界思想家”。一个好消息是,最近冯仑老师重磅入驻“得到名家讲书”,我们今天要讲的,就是他的新书《人生的逻辑》。对于人生,冯仑有自己的理解,这理解在一路上支撑了他,也是这一路上结出的果。接下来,就请冯仑老师为你解读这本《人生的逻辑》,与你分享他对人生的理解和建议。作者:冯仑来源:得到App《得到名家讲书》01这本书是“想不开的解药”你好,我是冯仑。今天要为你解读的是我本人的新书,《人生的逻辑》。写这本书的初衷,是经常听到周围很多人说,想不通,郁闷,焦虑。我觉得,之所以会发生这种事,是因为原有的解释系统堵了。人不怕遇见事情,最怕遇见事情没解释。有句话叫,“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惧,无故加之而不怒。”意思是,真正有勇气的人,面对突然的事变不会惊慌,遇到无缘无故面对的屈辱也不会发怒。我觉得能达到这个状态,正是因为心里对这事有谱,所谓有谱就是对这些事情有解释。所以,写这本书的目的,是想对生活中的各种容易想不开的事,给一个新解释。在这几十年里,我去过远方,也经历过人生的跌宕起伏。在这个过程中,我不断地找解释,希望对每件事都能想得开,一个一个地梳理,集中起来,变成了这样一本书。在这本书的序言里我说,这本书是“想不开的解药”。你想不开的时候翻翻,没准你就想开了。我会选择我最有感触的人情和事理上的逻辑,包括两性关系、亲子关系以及该不该买房等话题,来跟你分享。02爱情的逻辑第一个我想说的,是爱情的逻辑。爱情常常被认为是两性关系中最美好的一种关系,让人有无数的憧憬和期许,当然也有很多的苦闷和想不开。我早年的时候看过一本书,叫《培根论人生》,写的体例跟《人生的逻辑》很像,有论仇恨、论嫉妒、论爱情等等主题。他写的论爱情很有意思,是这么说的:人在春风得意和陷入困顿的时候,最需要爱情。我就用这一句话来观察周围,发现真是这样。人在很落魄的时候,有人给个馒头他就能爱上对方。有的关系,开始都挺好,但是其中有一个人开始变化了,比如飞黄腾达了,春风得意了,事儿就多了,矛盾就多了。说起来,爱情这个词本身,在现代汉语里存在的时间是非常短的,还不到200 年。爱情这个词,除了描述一男一女之间的情感关系,它也是一种道德评价。也就是说,爱情要求男女之间的一对一关系是彼此长期,而且还要忠诚。这才被称为爱情,而且把它道德化、神圣化。这种道德关系是怎么出现的呢?我们知道,人类社会最初的时候是群婚制,男女之间存在着非常不确定的性关系。但是,当财产有剩余,男人们,特别是酋长,就想把财产传给他自己的后代。这就带来一个问题,谁是我的后代?当时唯一的办法,是固定交配对象。于是出现了一对一的稳定的两性关系,这就是后来说的一夫一妻制。妻子长期不生怎么办?于是又出现了补充制度,也就是纳妾。那如果自己的配偶跟别人生怎么办?出轨怎么办?于是就有了惩罚和激励制度。典型的惩罚就是广东那边有浸猪笼。光有惩罚也不行,还有表扬。表扬就是把男女之间的忠诚关系歌颂得很神圣,把它叫爱情。所以,从根本上说,把爱情上升为一种至纯、至高、至美的情感,是为了确保两性关系的稳定,以及双方,尤其是女方对这种关系的忠诚,从而确保私人、家族的财产能有效传给自己的后代。说到这儿,你会感到失望了,这跟我们想象中的美好爱情很不一样,但是现实就是如此骨感。道德,它本身就是具体的、历史的、有条件的,所以爱情永恒,很难。只有一种条件下能够永恒,那就是外部约束条件永远不改变。我听过一个纯纯的爱情故事,发生在湖南的一个山村。两个人从村里私奔,那会儿也没GPS,也没手机,俩人翻山越岭,到了一座山上,开荒种地待了30年,生了一串小孩。两人的感情特别好,没有任何外部环境干扰,就像存在在真空中。但是,故事到后来发生了变化,小孩慢慢长大了,小孩有一些不安分。后来他们没办法,决定下山。在下山过程中,他们俩就开始有了一些争执。而且很耐人寻味的是,他们以为翻山越岭,走了几天几夜特别远,实际上他们是在打转走,山脚下就是他们村儿。后来,随着家庭移到山下,他们家就融入了我们普通人的生活,于是他们俩感情也发生了变化,纯粹的关系就崩溃了。这就是告诉我们,爱情是有条件的,纯粹的爱情是很有局限性的。所以我觉得,现代婚姻制度下,两个人能相濡以沫往前走,靠的其实是这两件事。第一点是价值观上要相同,沟通起来没有障碍。比如说,我刚开始下海那会儿,如果我对象天天说,什么人瞎折腾,又挣不着钱,又不着家,天天这么弄,天天跟你唠叨,那你肯定就烦了,这就叫价值观不一致。我记得有一次,我们在海口的街上走,我穿个大裤衩,一个破拖鞋,突然脑子一激灵,就问她一句,你看我今天像什么呀?她说,你像一个破落书生。我说不对,我看我就像肯定能挣大钱的,但现在确实还没挣到钱的人。俩人可以很开放地去调侃,遇到困难了也能谈。这就是价值观可以协调。想想看,结婚以后,到45岁以后,孩子大了,当又变成你俩人,还要相处几十年。那你干啥呀?就是要说话。本质上就是价值观上要相同,至少要相似。还有第二点,就是要有基本的经济条件,不一定大富大贵,但不能太拮据,让生命被这些生存的琐碎事情磨损。生活太拮据,确实容易吵架。03教育的逻辑我发现,教育小孩无非四种可能性。第一种是不管,把他当动物一样养。但动物凭本能会进入自然的竞争状态,其实是有20%的机会胜出的。今天我看到的很多创业者,其实都是自己野生的。我看到有走县的、有孤儿、有流浪孩子,最后都创业成功。所以,你如果把孩子变成动物,其实也有成功的机会。第二种可能性,是把孩子当宠物养,但是当宠物养最大的风险是,宠物出门就是废物。宠物作用是什么呢?简单说,宠物是提供单向的情绪价值的,就是宠物是给养它的主人提供情绪价值的,要乖、萌、呆、傻、甜、腻,宠物的核心是要讨好于养它的主人。所以如果你把孩子变成宠物,那么这个孩子逐渐就会变成妈宝。未来这些孩子出门,他哪有竞争性?第三种教育方式,就是按人物养。我们在体育方面的榜样最多,丁俊晖、谷爱凌、郑钦文,都是家庭出钱,照着世界冠军培养,严格训练,让他成才。因为体育有标准,你可以从小就把孩子照着标准训练。一开始就按人物养,结果当不了冠军,当个亚军、第三是有可能的。你要把孩子当人物养,那就得狠下心,就必须练够速度,心理上也要练。强度要够,时间要够,方法要对,这么练,最终他就会变成人物。教育无非四种可能,动物、宠物、废物、人物。风险最大的是把孩子当宠物养,其次是当动物养,当人物养,最难的是家长的认知。我们看到,谷爱凌也好,郑钦文也好,他们的家长的认知超过了普通的家长。他们有认知,有方法,有信心,还有经济条件,最后孩子成为人物。回过头来说,教育的功能到底是什么?我认为,是让人加速社会化。现代人的青春期太长了,老也不社会化,老学不会成人的规则。如果说刻意地把孩子当宠物养,社会化时间会拉得更长,以至于三四十岁还是妈宝。万一有些事不顺,就开始埋怨父母,又开始抱怨家里,这就是没有社会化,他不能独立地面对世界,解决问题,这就是没社会化。即使念过再多书,也不能说教育成功了。所以,我认为教育的本质是压缩一个人的青春期,让你尽快进入成人世界。所谓青春期,就是在你性成熟,还没有变成大人,到你成为一个成人之间的过渡阶段。这个时间拉得越长,社会成本越高,家庭成本越高,这个小孩的受折磨的时间,自己不爽的时间也越多。从这个角度看,教育不简单是一个知识传输,教育最重要的是让孩子进入成人的规则和了解生存的技能。04孝顺的逻辑那我们再来进一步,从孩子角度来看,孩子对父母在中国最重要的是孝顺。那我们就说说孝顺的逻辑。中国人是农耕民族、定居民族,祖宗崇拜是定居民族很早以来的文化。比如在一个村里,人也不动,一住几代人,次序就很重要。小的尊敬老的,老的照顾小的,这就成为一个规范,这样的话社会次序才稳定。这套伦理是随着几千年定居民族传下来的。孝顺是中国人的伦理关系,就跟爱情一样。爱情是强化两性关系,孝顺是强化两代人的关系。另外,从个人的人生来说,我跟老人相处是非常享受的。父母虽然不是大富大贵,但他们给了我很好的家庭环境,也给我一个很好的教育环境。我父亲教我写文章、画画,那会儿没人读书,我母亲晚上还会给我讲书,所以我也有了读书的习惯,后来还能考上大学。现在我一出差回来,一般都会跟老人去吃个饭,跟他们聊天,听他们讲1949年以前的故事。我60多岁,父母90多岁,还能给我做饭,而且我要帮他们洗碗,他们每次都不让我们动。我们一边吃饭一边聊天,我就会问问他们最近吃的东西,在上世纪哪个年代有没有,他们做这个东西挺好吃。这就是一种两代人之间的互相的精神上的滋养。所以我一直不觉得代沟是这么大的一个问题。如果说会产生代沟,我相信只是两件事情上出了状况。第一就是价值观的分歧。这需要长期良好的沟通。因为孩子生活的环境跟上一代的环境不一样,可能形成价值观上的和判断是非上的一些分歧。我开玩笑总在说,只要你抱着孩子去一趟儿童医院,那代沟立即就没有了,人间的复杂的烦恼你都理解了。因为我以前带小孩去过儿童医院,排队太困难了,人太多了。不管你多急,孩子怎么哭喊,医院的医生见太多了,他也不搭理你。那个时候,你就接受现实了。所以我就说,你经历了这些事情以后,你对社会的复杂性、生存的困难的认识,其实跟上一代很容易就拉齐了。另外,要消除代沟,上一代人要与时俱进。比如,我父母他们都能上网,还用电商买东西。我母亲算是生长在算盘时代,所以她在幼年、小学、中学的时候,都是用算盘的。她退休的时候,已经进入到计算器时代,她已经能够敲计算器了。我一上大学就见过计算器,后来就开始用电脑,又转入到互联网。现在的年轻人,一出生可能面对的就是AI。你想,只要这些工具你都会用,你跟谁都没代沟。如果你不会用,到今天你只会用算盘,那你跟所有人都有代沟。另外一个原因,如果我只会说50年前的词儿,那别人就会觉得跟你有代沟。但如果我说的词汇跟大家一样,像情绪稳定、松弛感、班味儿,都是这个时代的词汇,如果你能听懂,而且你也能够很正常地用这些词汇跟大家表达。那没有人在乎你是哪一年出生的。对上一代来说,你的词汇要更新,工具要更新,价值观要更新,那就跟下一代不会有代沟。05面子的逻辑上面咱们讲到的都是亲密关系,下面咱们聊聊社会上的人际关系,也就是面子的逻辑。关于什么叫面子,我也确实问过很多人,查过一些书。我发现,民国时候,在中国的外国传教士写中国的书,一开始都会写到面子。老外的解释很具体,叫做“你的行为使我倍感尊荣”,就是说你有一个行为让我很受尊敬,他认为这叫面子。我回到西安,发现西安人也有个解释,他的解释更简单,就是“你把人给尊重一下。”他们把面子提高到尊重,而“尊重”就是面子的核心。那怎么能让人在交往中感到更多的尊重?其实就是吹捧、抬高、赞美对方的能力、财富、美貌,甚至扩大,赞美到他的孩子,家庭等等。在这个过程中,你得有一些套路。西方人说过一句话,中国人是个戏剧化的民族。你稍不留神儿,话说得不对,不按套路说,他就下不了台。为什么下不了台?这种套路,就相当于戏剧舞台上的台词,所以你不按套路去吹捧,那他就接不住这个词,戏就没法演,他就下不了台。在中国,你一定要知道,面子也是一种货币。甚至说你可以把面子当货币使,你给他面子,他给你面子,面子是可以流通的。比方说,你找我办个事,我立马给你办了,你在我这儿有面儿,我下回找你,你也得给我面子。再比如说,在农村,送礼讲究回礼,其实就是把面子周转起来。另外,昨天晚上,我的同事打电话说到一个工作上的事情,说希望找个人推动一下。后来我就会跟他讲,这件事的面子就到这了,再打电话也只是到这了,不可能再有变化,因为只见过一面。所以你看,只见过一面就没有什么面子。所以面子是要有时间来累积的,也是要有事情的往来,最后促成你对他的尊敬和他对你的回应。06买房和卖房的逻辑最后,我想讲讲可能你会比较关心的问题,就是买房的逻辑。咱们买房基本出于两种目的,一种是自住,一种是投资。中国过去几十年发展得特别快,所以大家把买房自住和投资混在一起。从2019年以后,市场热度下来了,大家才知道这两件事不能完全等同。如果是出于自住的目的,你需要、有能力就可以买。但从投资这个逻辑来看,买房主要要考虑这几个因素。第一,人口增量。当一个城市的人口增量越来越少,人口聚集越来越慢的时候,住宅的增长也一定会放缓,所以房价上涨的趋势也会放缓。第二,经济要增长。就业要增加,收入要增加。第三,就是城市的公共设施建设。当一个城市的基础设施没有完全成型,像车站、医院、学校等还没完全建好的时候,人口会随着这些设施的完善而移动。比如,这儿修了一条铁路,那儿盖了医院,都会聚集一批人,这些区域的房子需求量就会大。一般来说,一个经济体的城市化率到了60%、70%,住宅的想象力,从投资角度来说,就会很有限了。第四,是社会心理预期。说白了,人们对资产的预期跟养孩子是一样的,就三件事。第一,这孩子是不是我的?也就是房子的产权问题。孩子是我的,我就好好养,是隔壁老王的,就不能好好养。第二,看重孩子的成长,也就是希望资产能增值。第三,要有良好的流动性。如果一个小孩去一个地方上学,没有机场,没有公路,万一有事也不能回家,家长就没有安全感。投资一个物业,投资一个财产也是一样,如果你投资的一个项目和资产没有流动性,就缺少安全性。另外,房价跟人均GDP的关联也很大。人均GDP到了1万美元之后,房价的发展都是平着或者略微往下走的,全世界都是这样。所以我们看东南亚,新加坡的人均GDP在13万美元,马来西亚在1万美元,一些东盟国家大概都在5000美元左右及以下。所以在越南、印尼的房子价格有涨的趋势。说回国内,我们的人均GDP已经到了1万2千美元,而且,很多城市的人口增加也没有那么快,年轻人的收入增长也没有那么快,加上我们还有一个住房制度的体制变化,现在变成了双轨制,也就是保障的归保障,市场的归市场。在这种情况下,国内买房投资,赚的机会比较少了。换一个角度,我们从卖方来看,从住宅市场来说,市场已经从原来的20万亿左右缩减到现在7万亿以内了。原来有将近10万家的开发公司,现在看90%都会死掉了,这种现象在亚洲其他经济体都能看到,日韩尤其是这样。行业里边的开发公司大概能剩下7% 到10%。那么活下来的公司那当然就是胜者为王,还可以做更多的事情。在国外,一家开发公司,至少对应20家服务类的公司。我们过去,开发公司多,跟房地产相关的服务业发展得并不是特别充分。我也讲过一个故事,如果现在房地产开发没法干了,你就组织一个公司,请一批退休的人。干嘛呢?去写字楼里打扫厕所。目前,写字楼里的厕所其实都扫得不是很干净,这是一个刚需。那你如果把写字楼包下来,买设备、买药水,训练这些退休的人。你想,一个北京有多少写字楼厕所可以打扫?那这样一个公司,其实也是很值钱的一个公司。另外,房地产的行业以前只注重做住宅,其实住宅以外,随着GDP超过一万美金以后,房地产还有其他一些业态,包括办公、商业、物流仓储、教育研发、医疗健康、酒店度假等等,在七个业态里,还有不同的细分的产品可以做。比如,酒店又分成度假酒店、商务酒店等等;物流仓储有冷链、有数据中心等等,都可以再细分。另外从价值链上,未来房地产的竞争重点也不是仅仅在卖房,而且还有运营、管理、金融服务,要把空间的故事讲好,把服务做好。如果能用你的空间故事和服务,吸引越来越多的人进来这里消费,当然你的空间价值就大。未来房地产的价值链,逐渐地要从开发,往运营和资产管理上提升。这是房地产未来发展的最重要的趋势。以上跟大家分享了我这本书《人生的逻辑》中五个我的人生逻辑,希望对你有帮助。我想咱们每个人的生活中,大概都有一些具体的烦恼,但是,想开了,生活就依然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像《人生的逻辑》这样的药,我还在不断地研制,希望未来还能够把自己对不同事物的新解释变成更多的逻辑,跟你一起来品味和疗愈,找到更多追求幸福的力量。最后提醒你,得到App“得到听书”已经升级为全新的“得到名家讲书”,有六十多位名家在这里坐镇为你讲书。现在加入会员,每天只需要一块钱就能够畅听全部。现在在得到App首页搜索“名家讲书”,就能看到购买入口,推荐你现在加入。👆👆tips:敬爱的读者朋友,由于微信的推送规则,即使您关注了我们,可能也常常收不到推送,记得点击“罗辑思维”名片,设为星标⭐️,文章每天会自动推送哦!推荐阅读当你陷入一团乱麻时,就去跑步吧05-18 运动任何时间都有好处情绪稳定,是投资最重要的能力05-11 减少内耗、提升情绪稳定的7条建议中国会进入用消费换幸福的时代吗?05-10 快来读《第五消费时代》人在北上广,心却在鹤岗:怎样做对城市选择?05-12 AI时代,空间位置变得更重要了既然在北京聊内容营销,那得到作为一家内容公司,就没有理由缺席。这次,我们请来了得到APP创始人,罗振宇。因为他干了20多年内容,所以他知道,哪些底层逻辑当下有用,而且未来长期不会变。比如要解决销售力的问题,就要构建向往。要解决影响力的问题,就要输出秩序。要解决持久力的问题,就要做个驯兽师。5月25日13:00,听罗振宇给你展开讲讲,内容营销的本质。立即预约直播,这一场,不听可惜!点击“阅读原文”,订阅《得到名家讲书》 阅读原文 今天看啥地址:http://www.jintiankansha.me/t/ZILNJnFQz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