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快时代,我们谈长期主义是不是太奢侈了?”——《三联生活周刊》主编李鸿谷“做正确的事,比正确地做事,更重要。”——海信集团董事长贾少谦君子谋时而动,顺势而为。这句出自《吕氏春秋》的古语,用来概括过去数十年间中国企业的发展与挑战,再合适不过。势,就是时代。从计划经济时期到80年代初改革开放,从2001年年末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到近几年常常被提及的全球化挑战,从人工智能掀起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到我国提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如果站在时代的角度望过去,它们无一不透露了一个信息:是一个周期的结束,也是另一个周期的开始。于是,我们不禁好奇:这些来自长情时代的中国企业,如何穿越周期?如何从追赶者变成领跑者?如何在波诡云谲的变化里,成为长情时代最忠实的陪伴者?带着这些问题,《三联生活周刊》主编李鸿谷将与中国“最长情”的企业家们对话,让他们为我们揭开长期主义背后的秘密。今天,《三联生活周刊》对话的人物是:海信集团董事长贾少谦。这位70后掌舵人将在镜头前向我们分享海信如何从追赶实现并跑、领跑;如何“造船出海”建设自主品牌;如何在全球化挑战里接连完成外国品牌收购,并成功将它们扭亏为盈;为何敢在卡塔尔世界杯上说出那句著名的“中国第一,世界第二”?当海信说出:“中国第一,世界第二”提到海信,似乎绕不开足球。4月16日,在位于青岛市崂山区的海信集团展厅,身为足球迷的李鸿谷就对着一台最新款的海信电视“拷问”起来:“昨天北京国安与武汉三镇的比赛,比分多少?为什么北京国安在最后十分钟丢了三个球?”很快,电视上出现了一行答案:最终比分4比4,丢球的原因是人员调整、门将受伤、后防伤退、球员心态。现场工作人员在一旁补充说:“海信是国内首家接入DeepSeek的电视品牌。我们打造了多个智能体,让电视不光听懂用户需求,更能主动思考。”而在对话现场,李鸿谷的开场白同样是足球:“卡塔尔世界杯上,阿根廷对法国的决赛你看了吗?你希望谁能赢?”贾少谦说:“实际上谁赢对我来讲都不重要,因为中国队没参加。”作为地地道道的山东人,贾少谦身上有着一种朴素的家国情怀。1997年从青岛大学毕业后,贾少谦通过校招进入同在青岛,彼时年收入还不到40个亿的海信。28年后,海信集团的营收连续两年突破2000亿,而他也于2023年2月份,正式成为海信集团董事长。以董事长的身份再次看待这家诞生于1969年,前身为国营青岛无线电二厂的企业,贾少谦清楚地知道,海信走到今天一定不是靠哪一个人的力量来发展。他说:“我观察到所有成功的企业背后都有一种坚定的信念,长期的思想。每天的进步才会构成长期的结果。”海信赞助足球同样不是偶然。2016年欧洲杯前夕,欧足联希望找到一家能代表消费领域、与千家万户都有关系、还具有一定知名度的龙头企业成为欧洲杯的官方赞助商,海信自然进入了欧足联的视野当中。“海信支持过足球俱乐部,也做过F1赛车、澳网,在中国企业中比较早地尝试通过体育赛事加强与全球消费者沟通,但2016年欧洲杯留给海信决定的时间很短,这种尝试可以说是海信历史上的第一次,也是中国企业的第一次。能不能有效激活赞助权益,后续的产品、技术和可持续发展,能不能支撑起……团队有过犹豫,但很快进行了决策。对于坚持自主品牌出海的海信来说,足球是世界语言,是世界上参与度最广泛的运动,世界顶级赛事能给品牌一个绝佳的‘弯道超车’的机会。”NASCAR赛车、澳网公开赛、足球俱乐部……海信坚持用体育这一全球通用语言与消费者加强沟通。早在2006年,海信就确立“未来发展大头在海外”战略。但与当时绝大多数出海的中国企业一样,海信的海外业务以OEM(原始设备制造商)为主,自主品牌占比不到10%,而非一家真正的全球化品牌。很长一段时间里,发达国家消费者对海信的了解并不深,海外渠道也往往意兴阑珊。而欧洲杯之后,转变逐渐发生,“大家看到了一个正在用品牌沟通世界的中国企业。对于海信在欧洲的合作客户来说——你花钱赞助欧洲杯,你还在这里建工厂,说明你和很多来欧洲赚快钱的企业不一样,你是要在这里长久发展,你是要认真做品牌,如此,双方就不是单纯的‘买卖’关系,而是成为可以一起成长的共同体关系。渠道的信心发生了变化。很多之前进不去的渠道主动联系我们,表示他们愿意和海信一起在当地做品牌建设。”2016年,海信赞助欧洲杯,世界顶级体育赛事开始出现中国企业身影。随后的2018俄罗斯世界杯、2020德国欧洲杯和2022卡塔尔世界杯上,海信持续以官方赞助商的身份出现在赛场之上。“卡塔尔世界杯,海信有备而来。”2022年,这家印象里低调、内敛的企业在绿茵场上打出那句“中国第一,世界第二”的口号,不仅仅在国际市场上引起关注,也在国内社交场上爆了。面对这句张扬的口号,贾少谦说,团队也犹豫过,毕竟海信一向是个内敛的企业,技术功底深厚,愿意用工程师文化不断夯实基础。但这句口号,一方面是谈海信,另一方面是谈的中国工业和中国品牌。它表达的是一种现实,同时又是一种召唤。截至2024年,海信系电视连续3年出货量全球排名第二,达到2914万台,占全球电视市场出货量份额的14%(数据来自:全球权威市场调研机构Omdia公布的2024年全球电视出货量)。而在技术上,中国企业从跟跑到并跑,有些技术已经实现了领跑。喊出“中国第一,世界第二”,也意味着面临的挑战比过去多了。贾少谦说,“它会把企业逼到一个更高的聚光灯下,让你更加努力地去推动产业的升级、产业的转型,去不断地推动企业向更高的水平上和更好的质量上去发展。”而另一句同样出现在卡塔尔世界杯的广告语——“中国制造,一起努力”,则更能体现这家企业的担当。贾少谦说:“2022年,不论国内国外都处在一个挑战期。海信作为中国企业,应该利用世界杯的舞台鼓励更多中国企业一同面对挑战,共同努力,克服困难,披荆斩棘,在世界上唱响中国奋斗的旋律。”如今,大家越来越熟悉海信出现在各大足球赛场上。并购成功背后:找到人性当中最柔软的部分商业里流传着七七定律的说法,意思是70%的并购没有实现预期的商业价值,而其中又有70%失败于并购后的文化整合。“并购被认为是经营中最高的艺术,也是最难的一件事,而海信的海外并购几乎是做一家,成一家。” 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宋志平曾总结,海信的智慧在于:第一,保留了国外的品牌;第二,沿用本土“一把手”;第三,文化融合做得好。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海信陆续完成了对辽宁金凤电视机厂、贵阳华日电视机厂、淄博双喜电视机厂等一系列的并购操作,“那时的并购基本是合并同类项,相对容易实现”。2005年,海信并购科龙,成为中国家电业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事件。当再次回忆起这段历史,贾少谦用了四个字来形容:久经磨难。从介入到并购完成,就用了15个月的时间,此后在业务、人才、组织和价值观上的全面磨合与融合,以及必然带来的文化冲突,是最艰难的。两家企业地域相距甚远,体制完全不同,语言差异,文化差异,这些因素都让这起并购从一开始就面临着文化融合的难题。2007年1月,贾少谦被任命为科龙副总裁,他回忆说,花了将近五年的时间,才“整合成功,经营理顺,上下一条心”。到了今天,海信家电在2024年营收实现了927亿。你曾经想过放弃吗?对于这个问题,贾少谦的回应是,自己一毕业就在海信工作,到现在已有28年,海信也遇到了很多的困难和挑战,但真真切切地看到,海信这家企业,以及员工,面对困难时,始终用一种乐观主义的心态来看待,始终充满咬定青山不放松、砥砺前行的勇气,并形成了一种文化、一种传统,支撑着企业的稳健发展。贾少谦说,那次收购给企业带来的启发是,收购一家企业非常艰难,而整合比收购还难。当然,那次对于干部队伍也是一次历练,使队伍能力实现质的提升。后来,海信在收购的时候就更加成熟了,预判也更加全面、细致,才有了后面这些成功的收购整合。海信早期的并购某种程度上是为了产能,到了2016年之后,海信的并购侧重在产业协同上,包括产品的协同、技术的协同、品牌的协同。从2018年开始,海信先后收购了东芝电视、gorenje、日本三电等品牌。在被海信收购之前,东芝电视已连续亏损8年,海信使其扭亏转盈只花了一年多的时间。目前东芝旗下REGZA品牌品牌已经是日本第一,而海信电视也做到了日本第三。两者加起来的市占率,有时候能到50%。同样,欧洲知名高端家电品牌gorenje连续多年亏损,经过18个月整合,实现扭亏为盈。日本三电也在去年实现扭亏为盈。海信在整合过程中最重要的经验之一就是坚持“尊重当地文化+移植海信管理”。“文化有南方文化和北方文化,语言有东方、西方的差异,但实际上人心都是一样的,回归到企业的本质,回归到企业的这种人性的角度来看,大家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都是一样的。所以并购时,我们会首先想到如何能够跨越差异,去寻找共性价值的东西,去寻找到人性当中最柔软的一部分,让人心能够打通。”“2022年,我去斯洛文尼亚的时候,他们的总理给我讲了两件事。第一是海信在并购gorenje之后,投了很多钱,完善了他们的工业体系,增加了就业,带来了税收,还融入到当地去。他认为中国企业是讲信誉的,不是来攫取本国利益的。第二是当时斯洛文尼亚遭受了洪灾,海信是第一个给当地捐献物资的外国企业。通过海信这张名片,他们对中国企业,对中国充满感情。”长期主义不是口号,是每天的脚踏实地长期主义不是一个口号,而是每天的积累,每天能够努力比别人多进步一点。正如贾少谦所说,“每一个成功的企业要想坚持长期主义,需要长期的战略定力,需要持续的学习能力,还需要脚踏实地的投入。”当前的数智时代,正在给予中国企业更多的机遇,更多的可能,更大的想象力。海信在研发、制造等各环节正在积极推进数字化转型。去年10月,海信日立黄岛工厂成功入选《世界经济论坛》“灯塔工厂”名单,成为全球首座多联机中央空调“灯塔工厂”。它的智能化程度非常高,已经累计完成43项先进自动化导入,其中40%是行业首创。灯塔工厂的评价标准中,其中一条是“可复制推广性”,海信研发的15个在行业内比较先进的场景已经推广到行业,带着整个中国甚至世界的制造业往前发展。即使是谈到今天中国企业普遍遭遇的全球化挑战时,贾少谦同样给出了一个充满长期主义色彩的答案。要坚定不移地把正确的事情做下去,拉开历史的纬度来看,我想或许未来的5到10年当中,应该是中国企业、中国制造、乃至于中国经济走向新的腾飞的关键时期。海信:做正确的事“做正确的事情,比正确地做事更为重要。因为前者是长期主义,而后者更反映执行力。”做正确的事,是贾少谦的肺腑之言,更是海信践行长期主义最根本的方式。海信,什么时候成为世界第一?面对这个尖锐的问题,贾少谦的回答十分耿直。他说:“海信要清醒地认知到,海信还处在发展期、攀升期。我们与顶峰的距离还很大——要想全面地成为世界级头部企业,我们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海信与足球的故事,还在继续。今天,海信仍然在路上。继欧洲杯、世界杯之后,海信成为2025世俱杯官方合作伙伴,将在下个月继续出现在万众瞩目的绿茵场上。这家走过计划经济时代,见证了中国加入WTO、亲历自动化、智能化与数字化挑战的企业,继续以一贯的战略定力和长期主义,按照自己最熟悉的节奏,与时代同行。策划丨三联.CREATIVE微信编辑、设计排版丨王昊天作者丨王铁砣图片来源丨海信出品人丨李伟总监制丨刘刚 宋彦策划丨闫蕾 石书蕴商务监制丨孟蕾导演丨于昌禾制片丨木籽制片助理丨阿清摄影指导丨常笑摄影丨韩逸 张世恒 张文上摄影助理丨郭禄鑫 邓建荣 毛成杰 徐钊 步琪 灯光师丨宋健灯光助理丨王刘平 靳龙 靳瑞聪 张少华录音丨玉猫DIT丨张世恒化妆丨华钰 子豪剪辑丨薛翠 于昌禾 赵润泽调色丨王宇浩包装丨大蒜糖混音丨玉猫*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今天看啥地址:http://www.jintiankansha.me/t/sw1NFNG78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