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狂想曲》 你也许听说过全民基本收入。如字面意思,全民基本收入政策是无条件的,不管有没有工作,有没有收入,每个公民都有资格定期获得一笔可以维持基本生存的收入。这意味着,即便有人选择整天玩乐,也不能说ta们是社会的寄生虫,因为基本收入是每个人应得的经济权利。不过有人可能会对此有所保留:如果每个人都有一笔基本收入,懒人都不工作,社会岂不是乱套了?所谓“躺着拿钱”,究竟会对工作意愿和职场产生什么影响?这些影响在什么意义上,能推进我们对工作的反思?讲述|王行坤来源|看理想音频节目《反思现代工作》1.全民基本收入与工作意愿在讨论全民基本收入对工作意愿的影响之前,想先问大家,如果你每个月都有两千块的收入,你会继续工作吗?你觉得别人会继续工作吗?全球很多地区都展开过小规模的全民基本收入试验,在进行试验之前,都问过这两个问题。从调查结果来看,当受访者被问及,如果领取基本收入工作意愿是否会降低,绝大多数人的回答是“不会”。但是,当被问到别人会不会继续工作时,多数受访者的回答也是“不会”。也就是说,大多数人都认定别人是“懒鬼”,自己不是。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勤劳工作依然是当下的一种美德,尤其是能致富的勤劳。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更倾向于认为自己比别人更有道德、更正直、更有控制力、更善于反思等等。美化自己、贬低他人,是一种比较普遍的心理现象。也就是说,我们大多数人都是普通而自负的。比如,当我们说社会大众都是容易冲动、容易被洗脑的乌合之众时,我们肯定没有把自己看成“社会大众”。就工作意愿而言,一般人也会认为,即便有了基本收入,“我”肯定会继续工作,因为“我”更有美德,但是别人就不一定了。人们尤其会怀疑穷人的美德,怀疑ta们在有了基本收入后会游手好闲、无所事事,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因为在大众的认知中,这些人更缺乏自控力。认为别人都是缺乏自控力的懒人,当然是偏见。加拿大的一个小镇进行过为期四年的基本收入试验。美国在1960年代也展开了好几项小规模的基本收入试验。这几项试验的结果表明,有了基本收入后,人们的工作意愿基本没有下降。不光是美国、加拿大这些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进行的基本收入试验也表明,穷人在有了基本收入后,工作意愿的下降幅度也很微小。人们退出工作的情况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家庭条件不好的学龄儿童放弃工作,回学校继续上学;另一种是女性为了更好地照顾家庭,放弃工作。所谓穷人游手好闲的情况基本没有出现。《打工狂想曲》拥有全民基本收入意味着拥有了基本的安全感:不管怎么样,有这笔收入托底,“我”不会真的一无所有。提倡全民基本收入的代表人物盖伊·斯坦丁认为,有了全民基本收入,人们会更有信心。所以ta们不仅会增加工作时间,还会提高工作效率,更愿意保质保量地完成工作。 可以想象,那些吃了上顿没下顿的人,ta们能制定并且践行长期目标吗?显然非常困难。有经济学家认为,穷人就像是处理很多复杂程序的电脑,这些电脑会变得越来越慢,老是出错,最后彻底死机。电脑本身没有问题,问题在于它同时处理太多任务。同理,担心下一顿在哪里的人,因为大脑被生存焦虑占据,所以ta们的“心理带宽”变窄了。结果就是,生存压力越大的人,认知能力就越容易遭到损害,ta们的大脑就越容易出错。全民基本收入可以增加这些人大脑的“内存”,让ta们不必想下一顿在哪里,从而拓宽心理带宽,让ta们更有自信和活力,在工作上也更有干劲。2.如何用全民基本收入整顿职场?当下的很多工作都是不稳定的坏工作,这些工作工资低、压力大、工作时间长、基本上不需要什么技能,剥夺了打工人的自主性和掌控感,让打工人沦为了没有尊严的工作机器。很多工作不仅损害身体,还伤害精神,给打工人造成各种各样的身心问题。还有很多工作压根就没有意义,本来就不应该存在。相较于工作意愿,工作世界里的这些问题更严峻。任何拥有职场经验的人,或多或少都遇到过这些问题,有些人可能会跟朋友吐槽工作或老板,有些可能干脆辞职,还有些人会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正当权利。那么,面对工作世界里的这些难题,全民基本收入能起什么作用?《0.5的男人》简单来说,全民基本收入能起到一石多鸟的效果。首先,全民基本收入能带来工作待遇的改善。全民基本收入最重大的意义在于,让普通人在面对坏工作时,能有底气拒绝。全民基本收入让打工人拥有了退出的权利。在现代资本主义市场社会,普通人自由得一无所有,只能靠给人打工来养活自己。这种自由当然是比较虚或者比较假的。人们有了“工作权”。所谓权利,是我可以享受,也可以不享受。但是,普通人与其说有工作的权利,不如说只有工作的义务,因为ta们是被饥饿逼着去工作的,没有退出工作的权利。在当下,普通人尤其是弱势群体只能接受那些坏工作。当普通人或者弱势群体有一笔稳定的基本收入时,就有了免于饥饿的自由,在一定程度上有了不工作的自由。当劳动力供给变少,尤其是大幅减少时,就相当于一场无组织的罢工,这对于劳动力市场或者对老板来说,是非常致命的。这时,提供坏工作的老板就不得不改变策略,要么提高工资,要么减少工作时间,增加假期和其他福利,来让工作更有吸引力。当然,老板也会掂量,是改善工作待遇,还是使用自动化技术。如果自动化技术足够成熟,并且引入自动化技术在经济上更划算,那老板肯定会引入自动化技术,让所有人通通失业。但如果还没有成熟的自动化技术或者自动化技术成本太高,那么老板只能改善工作待遇,来让工作更有吸引力。抛开自动化的因素不谈,很多全民基本收入的试验都已经证明,它能带来工作待遇方面的改善。我们可以想想那些工作环境和工资待遇都很差的脏活累活。如果每个月能有两千块的基本收入,还有多少人愿意去扫大街?如果大街总得有人去扫,为了吸引足够的环卫工,只能改善工作待遇,比如给编制、给更高的工资或者休假等等。其次,全民基本收入可以让打工人更灵活地安排自己的工作。有些人可能因为照顾家庭、参加技能培训或者搞艺术创作等原因,不想做全职工作。有了基本收入之后,ta们就可以从事一些兼职或者零工,不用太担心自己的收入来源。找工作时,ta们也有了一定的谈判权,可以要求更有利于自己的时间安排,跟老板协商每天的工作时间、上下班时间等等。这给予了打工人灵活性。《无法成为野兽的我们》最后,全民基本收入有助于让工作场所变得更民主。在现代的资本主义企业内部,采用的基本是工厂专制主义,老板相当于专制君主,打工人很难拥有自主性和掌控权。当打工人有基本收入撑腰,和老板之间的权力关系也会发生微妙的变化。有了基本收入的打工人没有必要那么害怕被辞退,ta们在一定程度上有了谈判权,可以和老板正面对峙,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Ta们还可以在工作场所要求更多话语权,可以要求更多自主性。比如可以对工作时间、工作节奏和内容进行集体决策:是否要适当放缓工作节奏、集体决定工作任务应该如何分配、工作应该怎样展开等等,从而让工作更人性化。这个过程就是工作场所的民主化。只有工作场所也实行民主制,打工人才能真正感受到主人翁地位,才能减轻工作负担和压力。在当下的工作世界,因为自动化技术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可能让所有人都找到工作。有些人出于种种考虑,可能也不想工作。不想工作的人不一定就是懒,ta们可能只是讨厌糟糕的工作,或者说在心理上不适合工作。全民基本收入政策能支持不想工作以及找不到工作的人。而且,不工作、不进入劳动力市场的人也有机会探索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活动,从事更多“不赚钱”的公共事业。如此一来,我们可以期待:在全民基本收入的帮助下,工作能得到更合理的分配和组织。参加工作的人会努力让工作变得更人性化和民主化,比如争取四天工作制,让好工作得到更广泛的分配,争取让所有愿意工作的人都有工可做。让更多的人来分享越来越少的工作,这样一平均,每个人分到的工作自然就相对较少。当工作大幅变少,比如一周四天、每天六个小时,就算是脏活累活,也变得更能忍受了。一些西方国家已经开始这样操作,ta们把这种操作称为工作分享(work-sharing)。“工作分享”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促进就业、改善工作与生活平衡等目标。3.用全民基本收入反思工作意识形态当然,要实现以上改善,光有基本收入政策肯定是不够的。全民基本收入必须要和其他福利政策相绑定,如医疗、教育、住房等方面的福利。否则一旦有意外情况,每个月两千块钱只是杯水车薪,起不到实质作用。现在也有很多学者在呼吁,中国的基建已经差不多了,应该全力建设福利国家。只有跟其他社会福利绑定,全民基本收入才能真正给人带来安全感。全民基本收入还有助于我们反思工作观念。当然,在中国当前的经济和工作环境下,人们的工作观念已经在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老一辈的人更认同勤劳奋斗、劳动光荣,也更能容忍不公正的工作制度,但是年轻人对不公正的工作制度容忍度更低,也越发怀疑勤劳奋斗、劳动光荣背后的叙事。全民基本收入可以提供一种更为彻底的视角,来反思工作。近代以来的工作观念把工作视为神圣、光荣的,认为工作在道德上值得推崇。因此,任何逃避工作的人都是懒惰的、堕落的。我们可以把这种工作观念称为工作意识形态。这种工作意识形态把工作变成了人们的生活的核心,让其他活动都退居次要地位。“时间就是金钱”是工作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之一。这句话的意思是,要尽可能地把生活时间转变为工作时间,不能让时间白白浪费,这样才能赚到更多钱。因此凡是有碍工作的思想和活动,都有问题。《打工狂想曲》关于工作意识形态对现代人所造成的影响,尼采有着生动的描述。尼采说,今天,人们多以休息为耻,长时间的沉思简直要受良心的谴责。思考时,手里要拿着表;午睡时,眼睛要盯着证券报,人们过日子总怕错过什么。尼采的这段话写于1882年,在今天依然适用。尼采虽然没有使用工作意识形态的说法,但是他概括的一个原则非常准确地把握了工作意识形态的内涵,这个原则就是:“随便干什么,总比闲着好。”当然,这个“干”主要和工作相关。对“干”的强调,让人们失去了闲下来的能力。当下的工作意识形态不仅要求人努力工作,还要求人热爱工作,因为只有真正热爱,才能毫无保留地工作。比如乔布斯就说过,工作占据了你的大部分生命,所以,想真正得到满足就必须选择一份自己认为很棒的工作。而从事一份很棒的工作,首先必须热爱这份工作。当工作成为热爱和激情时,老板还会告诉你,加班加点不算什么。正是因为热爱,因为工作的价值感、意义感和成就感,每天工作12、13小时都不算多。这时,工作就不再是工作,而变成了事业、情怀乃至信仰,劳动者谈报酬就显得“不合时宜”。我们现在都明白,“996”工作制是彻头彻尾的违法行为。但是在一些领域,很多机构依然会打着热爱的名义,对打工人进行精神和经济压榨。比如在美术馆、博物馆和剧场里的基层工作者和实习生。相较于一般的蓝领工作或者程序性较强的白领工作,这些工作带有一定的创造性,从业者相对容易从中获得价值感,因此ta们劳动的雇佣性质更容易被遮蔽。老板更喜欢跟打工人和实习生讨论热爱、使命、创造、意义和自我实现,让ta们心甘情愿无偿劳动。这实际上就是用工作意识形态来忽悠劳动者。《打工狂想曲》马斯克在2018年年底的一条推特内容很具代表性。他说:“你可以找到更轻松的工作单位,但没有人是在一周40小时的工作制度下改变世界的。如果你热爱工作,那么感觉上它就不再是工作了。”这番话很有煽动性,但马斯克是老板,他的工作和普通员工的工作是两码事。作为老板,他主要从事的是自由的管理活动,而且攫取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声誉,当然会热爱自己口中的工作,但是很多普通人从事的是没有什么自主性和技能的低端工作。所以,打工人应该热爱伤害自己的工作吗?答案是否定的。在现实中,很多工作都是有害的,很多人因为现实所迫,不得不逼着自己热爱工作,逼着自己加班。当我们说反思或者拒绝某种意识形态时,不能只提出对立的意识形态,用一种观念去否定另外一种观念。我们应该反对工作意识形态的物质基础——雇佣劳动制度。雇佣劳动制度告诉我们,只有工作,才能获得收入,才有资格存活下去。普通人的收入、生存和工作牢牢地绑定在一起。但是,全民基本收入以无条件发钱的方式打破了工作和收入之间的关系,让不工作的人也能获得收入,享受生存权。当打工人拥有全民基本收入时,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到并不是所有工作都是好的,并不是所有工作都值得做,从而坦然地拒绝加班或者彻底拒绝对自己有害的工作,也能更自由地去挖掘自己的兴趣和潜力。更关键的是,人们可以反思工作意识形态,拒绝把工作神圣化,并且认识到在工作之外,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追求的事,比如陪伴家人、保护动物和环境、沉思活动,等等。如此,每个人的生活才有可能不再以工作为中心。即便没有工作来填充,我们也会让生活变得丰富和充实。*本文整理自看理想音频节目《反思现代工作:打工人如何寻获自由》第18期,有编辑删减,完整内容请移步"看理想"收听。💻📞音频编辑:ZY微信内容编辑:林蓝封面图:《打工狂想曲》策划:看理想新媒体部商业合作:bd@vistopia.com.cn投稿或其他事宜:linl@vistopia.com.cn 文章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