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约 3700 字阅 读 需 要 12 分 钟 嘉靖二十九年(1550)八月,鞑靼部首领俺达汗在久围大同不克之后,移寇东去,自古北口长驱,杀掠怀柔、顺义吏民无算,明军一触即溃,立营于潞河东二十里之孤山(今通州东北)、汝口等处,兵锋直指京畿,京师戒严。彼时的大明京师,自土木堡之变后久未遭兵祸,嘉靖皇帝急忙下令各镇边军入京畿勤王,此时的明军边帅仇鸾在居庸关暂住听征,当俺达突袭进入京畿后,仇鸾听诏八月十七日(戊寅)从居庸关出发,八月十八日(己卯)抵达通州列阵,仅仅一天一夜,急行约莫150里(此为明里计数,1明里为180丈,约莫现代560米),救援速度之快让嘉靖皇帝都感到十分惊喜。那么,昼夜奔袭150里的急行军,在古代军队中是否很难实现,古代的急行军一天大多能走多少里?困难重重:被制约的行军速度“所谓踵军者,去大军百里,期于会地,为三日熟食,前军而行,为战合之表。” ——《尉缭子》在先秦时期的兵法著作《尉缭子》中,记述了那个时代真实的行军速度,步兵日行仅为30-40里速度。虽然军事科技和道路条件在不断发展,但是自秦汉到明清,关于行军速度这一方面,一直没能取得太大的进步,《尉缭子》中提到的行军速度,也是古代军队普遍的速度,要了解这个问题,首先要从古代行军条件身上说起。军队规模、道路系统以及辎重补给,都是决定军队行军速度的重要因素,但这些条件在古代都饱受制约。在古代,道路条件相对十分恶劣,一支庞大的军队行进时会面临诸多困难。而行军速度的快慢往往取决于其中最慢的部分,也就是辎重运输的速度。古代行军辎重的运输一般使用车辆、驮马,位于军队的后方,当辎重部队行进时,道路已然经过大部队踩踏,更加崎岖难行,势必会拖累行军的整体速度。除此之外,行军路上的各种防护、探查等必要的安全措施,也会显著延缓军队的行进速度。在影视剧中,士兵们甲胄齐整地行军是常见的场景,但在古代战场上,这种情况却很少出现。古代的甲胄重量很大,即便是明清时期流行起来的、因较为轻便而被推广的布面甲,也有20多斤的重量(《明会典》:“造甲,每副重二十四斤至二十五斤……”),加上其他的武器装备,长途行军对于士兵的体力会是一个不小的消耗。因而,古代的士兵并不会穿着盔甲行军,一般行军中,盔甲通常由牲畜或民夫驮着。至于兵士,则需要尽量节省行军中的体力以保证在肉搏战中能拼尽全力。古代士兵在行军时不穿盔甲,也是偷袭战术屡屡奏效的重要原因之一。一旦遭遇突袭,未穿甲胄的军队往往会在装备精良的敌军面前遭受单方面的屠杀,结果自然是大败亏输。所以,如何防备敌军的偷袭十分考验古代将领的能力,通过游骑、侦骑等散布四方,从而来侦察敌情是否有埋伏成为防范偷袭的主要手段。以明朝为例,明军中的塘报骑兵就是专门执行防范偷袭、探查敌情、汇报信息这类任务的。当军队开拔离开营寨之后,明军塘骑就要外出侦查。塘骑以塘为编制,每个塘有五人,这五个人在侦查时不能离开彼此的视线。同时,每人都要装备信炮,以便遭遇突发事件时给大军报警。明军大军在行军时,不管军队兵分几路,每一路都要设置二十四塘骑兵,这些塘骑每人之间相距一里,广泛散布遥相呼应,最多可散布二十余里,之后游骑再将探查到的情况汇集给大部队,确保前路没有敌军的埋伏。此外,塘骑作为军队的眼睛侦测四方,行军前方的道路情况、水源情况等问题也需要了解清楚,在做到这些后,大部队才可以加速行军。游骑的探查措施在行军中尤为必要,在历史上,即便是军事经验丰富的将官也会在这个问题上碰壁。洪武五年(1372),明军名将李文忠率军远征漠北,当李文忠在土剌河一带击败北元将领哈剌章、蛮子后,翻过燕然山一路追击元军至称海。在李文忠携胜而还的路上,李文忠军因为游骑探查工作不到位,夜里走错了路,一度找不到水源,数万百战之师险些尽数陨落草原。游骑、侦骑的探查确保了大军行军路上的安全,也迟滞了大军整体行军的速度。不过事有例外,如果遇上某些特殊情况,轻装上路的军队也可能达到日行百里。一支规模不大的部队舍弃辎重,缩小探查范围,只是为了某个迫切的目标进行急行军,这在古代战争史上也算不上稀奇。同光元年(923)十月,梁晋争霸进入后期,李存勖自杨刘渡河,进抵郓州,命令李嗣源为前锋,攻破中都,擒获王彦章后。李存勖否决了唐军诸将都认为应先攻占青州、齐州、徐州、兖州等地后窥伺梁军的建议。下令李嗣源丢弃辎重、攻城器械等物资,轻骑奔袭汴州,攻取后梁国都。李嗣源前军倍道兼行,初九日抵达汴州,不到十日内后唐前军纵横数百里疾进,完全打破了梁末帝朱友贞的部署,兵临城下之际,朱友贞自杀,后梁灭亡。李存勖挥斥方遒、李嗣源奔袭灭梁的故事磅礴至今,不过李存勖、李嗣源此举并不冒进,而是审时度势之后的决定。彼时后梁各路大军在外难以支援,后唐军又素来耐苦,李存勖才得以灭梁成功,如果没有训练有素的军队和特殊的战场形势,这样丢弃辎重强行军的战法几乎是自取灭亡。总的来说,在种种制约下,古代军队“常行军”的每日不过三十里到四十里左右,而一日行军一百多里,几乎是丢弃物资、轻装简行之后所能达到的行军速度极限。困难重重:被制约的行军速度《孙子兵法》说:“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也就是说,每天一百里的强行军,只有体力好的士卒可以跟上,体力差的只能落在后面,高强度的急行军会导致大量的士卒掉队。在浩繁的史籍资料中,“倍道”一词频频出现,倍道,也就是用加倍的速度行进、兼程赶路的意思。历史上,诸如嘉靖时期仇鸾部众一昼夜的行军速度达到一百五十里的倍道行军并不鲜见,但能在急行军之后,像仇鸾军一样保持战斗力的却不多。《三国志·诸葛亮传》中记载了曹操在当阳时急行军追击刘备的情况:“曹操之众,远来疲弊,闻追豫州,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馀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在此次追击战中,曹操的轻骑兵一天一夜急行300里(汉里的距离短于明里,大约相当于后世的120公里)。对此,诸葛亮曾形容其为“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认为这样的军队难以保持强大的战斗力。事实上,曹操军能够达到如此惊人的行军速度,很可能是因为他们派出的是一支舍弃了辎重、一人多马的精锐轻骑兵。而无论什么样的军队,在长途奔袭后也很难维持后续作战能力。尽管轻骑兵在装备上尽量精简,但仍需配备基本的甲胄、弓箭和武器等。这些装备加上骑士本身的重量,对马匹来说是不小的负担。而在骑兵作战中,马匹的耐力极为有限,其优势主要在于奔跑时的冲击力。在当今的马匹耐力赛中,无负重的最优秀赛马在接近一天的奔跑中可以保持每小时近二十公里的速度,但即便如此,一天下来,大量马匹会掉队,只有部分马匹能够完成一百多公里的赛程。在两汉三国时期,如果曹军轻骑兵敢于面对大量骑兵掉队、到达的骑兵马匹无力冲刺、甚至事后大量马匹残废报废等惨重损耗,他们确实可以实现如此高速的急行军,但代价极为惨烈。因此,长途奔袭之后,一方面由于舍弃了补给辎重,另一方面人马困乏,曹军的战斗力急剧下降几乎是必然的。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恐怕并非诸葛亮对曹军的贬低,而是基于实际情况的描述。《三国志》正史中记载,张飞仅率二十骑兵便敢在长坂桥拦截曹军,曹军之中“敌皆无敢近者”。这一记载或许并非过分夸张。经过高强度行军后,曹军已然疲惫不堪,而张飞则占据有利地形,以逸待劳,体力充沛。尽管张飞身边只有数十骑士,但曹军虽然数量众多,却怯于一战,面对张飞的阻击,只能逡巡不前。因此,避免行军后作战,是古代军队的重中之重,即便是以耐力颇佳闻名的唐末五代第一强军“沙陀鸦儿军”也是一样,鸦儿军的最高指挥者李存勖就对此十分重视。在梁晋沿黄河对峙的时期,晋王李存勖在训练士卒和行军过程中,为了确保骑兵在作战时具备持续的作战能力,曾下令:“骑兵不见敌,不得骑马。”他严格约束士卒,对违反这一军令的军士,最高可处以斩刑。李存勖并非不想利用马匹提高行军速度,而是为了保证骑兵在作战时能够发挥出足够的冲击力,才不得不做出这样的安排。这种政策虽有不便,但在两害相权之下,只能选择相对更优的方案,这实在是无奈之举。军队强行军下所产生的巨大损耗,实在需要古代将领慎重考虑。正所谓“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古代行军过程中,并非随时随地都要讲究“兵贵神速”。 参考文献:杨生民《中国里的长度演变考》唐玉萍《简论明代庚戌之变》陈寿《三国志》*本文系“国家人文历史”独家稿件,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END作者 | 湘桥蓬蒿人编辑 | 胡心雅主编 | 周斌排版 | 徐沁(实习)校对 | 火炬 李栋 古月国历好物进击的士族旁落的皇权跨越五百年的权力对抗史国民历史读物《国家人文历史》专业团队最新力作展现士族潮起潮落的史诗级历史画卷点击下方封面,即可购买↓↓↓“在看”的永远18岁~ 文章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