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守VS放纵:日本羞羞旅馆奇葩设计大赏,00后蜗居族把情趣卷成外星建筑

Wait 5 sec.

点击标题下方蓝字 “译言 ”  → 点击右上角“...” → 点选“设为星标 ★ ”,就更容易找到我们啦!去年,法国摄影师弗朗索瓦·普罗斯特做了一件特别的事——他花了数小时在谷歌地图上仔细规划路线,准备用一场公路旅行记录日本特有的“爱情酒店”。这类酒店遍布日本各地,以小时计费为核心卖点,更重要的是为客人提供绝对私密的空间。但当他真正踏上3000公里的旅程时,却发现这些建筑根本无需刻意寻找。它们的标识直白得令人莞尔:心形霓虹灯、嘴唇招牌,以及诸如“激情酒店”“欢乐酒店”“宝贝之吻酒店”等大胆的命名。不过最引人注目的,还是那些与“隐私”背道而驰的奇幻建筑造型。“你会看到宇宙飞船、海盗船,甚至巨型鲸鱼,充满天真烂漫的气息”,普罗斯特在采访中笑道,“而最多的,是数不清的童话城堡”。他在旅途中拍摄的200余座爱情旅馆,宛如一座魔幻建筑博物馆。以千叶县的UFO酒店为例,其造型犹如外星飞行器降临地球。虽然提供整夜住宿,但更多客人选择“休憩”(日语kyukei)的短时服务。01这类酒店的兴起与日本1958年颁布的《卖春防止法》密切相关——当传统风俗店关闭后,它们逐渐转型为满足普通情侣需求的场所。如今光顾这里的,多是居住空间狭小或与家人同住的年轻人们。“当然存在灰色交易,但主流客群其实是年轻人——尤其是那些蜗居在合租公寓的小情侣”,普罗斯特解释道。他的环线旅程贯穿本州岛和四国岛(日本四大主岛中最大和最小的两个),最终回到东京。“如今这些地方早就不只是约会场所了,很多都转型成带KTV包房的娱乐综合体。”这种提供隐秘入口的住宿形式,其实在日本已有数百年历史。现代爱情酒店更直接的源头,是战后出现的“连れ込み宿”(自带伴侣的旅馆)——当时普通家庭把空房间改造成情侣约会地。不过普罗斯特镜头下的魔幻建筑,真正兴起于1960-70年代的产业升级期。那时老板们既要让路人一眼看懂这是干什么的,又得和普通酒店划清界限。于是目黑帝王酒店横空出世——这座建成于1970年代、仿欧洲城堡的建筑引发跟风热潮,仅在普罗斯特的摄影集里就收录了数十座城堡主题旅馆。他还拍到了法国庄园、热带海滩俱乐部,甚至冈山县有座阿拉丁酒店直接复刻了阿拉伯宫殿的洋葱形穹顶。02日本的“爱情酒店”虽然外表看起来有点花里胡哨,但它的设计其实都有实用考量。为了隐私保护,这类酒店外墙通常很少装真窗户,有的甚至装假窗户。很多采用自助入住系统,各种设计都是为了避免客人碰面。普罗斯特解释道:“所有动线都经过精心规划,确保进出不会撞见人。入口和出口分开,上楼和下楼都有专用电梯,这些都是设计环节要考虑的。”这种特殊设计在90年代后逐渐改变。一方面酒店开始主攻女性客群(当时越来越多女性成为消费决策者),另一方面1980年代中期出台的法律把“爱情酒店”纳入警方监管范围。新开业的酒店为了规避“爱情酒店”的官方分类,纷纷采用更低调的设计——比如增设大堂或餐厅,拆除标志性的旋转床和大镜子。目前日本到底有多少“爱情酒店”很难统计,估计超过2万家。关于使用频率的数据也不明确,但90年代末酒店业有个广为流传的说法:当时情侣们每年光顾约5亿次。法律学者马克·D·韦斯特在2005年著作中指出,如果这个数据准确,意味着当年日本约半数性行为都发生在爱情酒店里。03虽然韩国、泰国的“爱情酒店”并不少见,欧美也有功能相似的短时酒店,但唯有日本把这事玩成了文化符号——即便行业试图用“休闲酒店”“时尚旅馆”洗白,人们提起“爱情酒店”第一个想到的还是日本。普罗斯特认为,这些建筑恰恰暴露了日本社会的拧巴:“表面上性观念保守,却用最张扬的建筑满足人性需求”。在他眼中,这些奇葩设计堪称“现代民间建筑语言”——比起东京塔这类地标,街边的情趣城堡反而更真实地讲述着这个国家的故事。眼下他正通过众筹网站筹备摄影集,计划明年出版。这招他早就玩转了:2021年那本《绅士俱乐部》,就是他跑遍美国9656公里拍脱衣舞俱乐部建筑众筹出的书。从法国夜店到科特迪瓦酒吧,这个沉迷“夜场建筑人类学”的摄影师坚信:这些霓虹灯下的场所,其实是解码一个国家的最佳棱镜。“本质上我拍的是人文景观,”他说,“透过这些隐秘角落的窗口,你能看见整个国家的灵魂。”编译:你喜欢吗—— 版权声明——本译文仅用于学习和交流目的。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非商业转载请注明译者、出处,并保留文章在译言的完整链接。商业合作请联系editor@yeeyan.com参考:https://www.cnn.com/2024/11/21/style/japan-love-hotels-francois-prost-photography-hnk-intl 文章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