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巴菲特接受《Adam Smith's Money World》访谈时说,投资最重要的能力,并不是智力,因为投资本质不需要太多智力,而更重要的是temperament,情绪控制能力。“Temperament”的意思是“气质、性情、性格”,也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在特定情境下的心理特征和情绪反应能力。在投资领域,巴菲特特别强调“temperament”指的不是智力,而是投资者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在面对市场波动时保持冷静的能力。这种特质帮助投资者在压力和不确定性中仍然保持理性,做出一致的决策,而不被恐惧或贪婪等情绪左右。如你所知,在工作和生活中,情绪稳定的重要性,一点儿也不亚于投资领域。今天,我们还是邀请到决策研究专家,喻颖正老师,喻老师过去20多年,一直在研究和探索:如何在不确定性的环境中,做出明智的决策。喻老师也是得到App《老喻的人生算法课》《老喻·决策算法100讲》专栏的主理人。下面,请喻老师讲讲,情绪稳定,到底说的是什么?作者:老喻来源:孤独大脑0110条诠释“情绪稳定”1. 生物学基础:别像动物一样条件反射。你我的大脑,是为在丛林中生存设计的。人类强烈的情绪反应有其神经生物学机制,如果不加控制,情绪会“劫持”理智判断。研究发现,在市场泡沫或崩盘中,投资者体内压力激素皮质醇急升(恐惧)或睾酮飙升(亢奋)会分别导致过度谨慎或冒险,放大群体非理性行为。如今大火的短视频平台,也正是依托这一神经机制,通过强刺激与即时反馈让用户不知不觉地陷入“条件反射”式的刷屏循环。2. 心理韧性:关键时刻才出手。 具备延迟满足能力(自我控制)的人更能取得长期成功,这反映出情绪克制的重要性。略有争议的经典实验——斯坦福“棉花糖实验”表明,那些幼童愿意等待更大奖励、不被即时诱惑牵引者,长大后往往更自信且学业更优秀。我认识两位投资领域的高手,一个追求极高的置信度,只有当胜率达到95%的情况下才出手;一个追求极高的赔率,总是耐心等待有十倍回报可能性的机会。3. 社会传染:群体疯狂时,保持清醒。 历史上的投机泡沫表明,大众往往会集体陷入疯狂,直至事后才各自恢复理智。正如19世纪记者查尔斯·麦基所言:“人们常常是成群结队地发疯,却只能逐个恢复理智”。在投资中,从众效应会导致追涨杀跌等非理性行为,唯有情绪稳定并保持独立思考,才能在他人贪婪时谨慎、恐惧时贪婪,避免被市场情绪裹挟。当然,也有如索罗斯者,会利用这种群体情绪。在社交媒体时代,这种群体疯狂变得更加疯狂了。4. 概率思维:做对了也可能失败,过程重于结果。 在充满随机性的环境下,应以决策过程的合理性而非单次结果论成败——运气因素可能让好决策出现坏结果,反之亦然。正如决策专家Annie Duke所警示的,过度依据结果评判决策(“结果导向”偏误)是危险的,因为好运或厄运会干扰对决策质量的正确判断。因此在投资中,关键是保持系统性的思考和纪律,不因一次亏损就情绪失控推翻策略,而是着眼长期概率优势,坚持既定的投资流程和原则。生活中亦如是,起起伏伏是常态。为了躲避不确定性,而低价甩卖自己的概率权,是人生最蠢的事情之一。5. 投资共识:王牌是性情,而非智商。 巴菲特认为,投资并非智商160的人打败智商130的人的游戏,纪律性比智力更重要 。芒格也表达过类似观点:“很多高智商的人是糟糕的投资者,因为他们的性情很差。你需要控制住原始的非理性情绪。” 。投资者的主要问题和敌人往往是自己 。在工作和生活中也不例外,如果缺乏情绪控制力,你很容易做出错误的决策。6. 行为陷阱:认识你的认知BUG,别做自己的敌人。 我们天生自带认知上的“缺陷”。情绪和认知偏差是人性的组成部分,无法完全消除。但通过学习和训练,投资者可以提高自我意识,识别并管理这些心理弱点,从而减少它们对投资决策的负面影响,更接近理性投资。承认这一点,是一个人是否足够聪明的关键点。所以,那些过于浓眉大眼的智慧,和过分大义凛然的正气,都有点儿让人敬而远之。7. 信息过滤:屏蔽噪音,捕捉信号。 我越来越怀疑,所谓的信息平权,会让这个世界变得越来越聪明。信息技术,似乎是让世界的平均智商,回归到人群的统计学智商。反智和野草一般,有着更强的自我繁殖能力。AI年代会如何呢?人类天生对新信息、特别是负面或戏剧性的信息更为敏感。约翰·博格尔(John Bogle),先锋集团(Vanguard)创始人,将股市的日常波动比作“傻子讲的故事,充满了喧嚣和狂热,却毫无意义” 。情绪稳定的投资者能够有效过滤噪音,专注于真正重要的长期信号(如公司基本面),避免被短期信息干扰情绪和决策。8. 长期主义:耐心是投资的超级力量。 坚持长期视野能够平抑短期情绪干扰,耐心是投资收益的源泉。复利是财富最大的秘密,而复利最大的要素是时间。长期主义有助于对抗短视偏差(myopia)和即时满足的诱惑。当我们将注意力放在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维度上时,很多当下的事儿,就不算啥事儿了。情绪的起伏波动,如果盯着看,越看越大。解决的办法,是空间上放大一些,时间上拉长一些。9. 风险管理:给错误和意外留足空间。 通过系统性思维预先规划风险,可以降低情绪崩溃的概率,在危机中从容应对。顶级投资者都会为最坏情境做好准备,例如巴菲特始终保持充裕的现金和“安全边际”,以确保在市场剧烈波动时无需被迫抛售优质资产。这种全局性的风控策略相当于给投资组合装上“安全气囊,让投资者即使面对突发风险也有底气冷静判断,不致因恐慌而做出草率决定,反而有资源在他人恐惧时把握机遇。再想想看,情绪崩溃的人,未必是因为意志不够坚强,而是实在没有退路了。冗余是生命得以延续的秘密之一,对于人类社会的个体而言,这个秘密依然有效。就父母教育孩子而言,给予足够的安全感极其重要。你需要明确告诉自己的孩子,不管发生了什么,Ta依然有你作为最后的“安全气囊”。--Ta由此实现的情绪稳定,不仅令生命平安,还令自己有更广阔的试错空间,也就更有希望创造人生奇迹。10. 情绪智力:驾驭情绪,理性决策。 高情商(情绪智力)使人善于管理情绪,应对复杂局面,而情绪失控会削弱认知和决策能力。正如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所说,无法掌控情绪的人“将不停与自己的内心交战,削弱专注工作和清晰思考的能力”。--这就是所谓的内耗。相反,具备良好情绪管理能力的人更能在压力下保持冷静和专注,把情绪转化为正面动力。这一观点在投资中的启示是:情商高的投资者往往不因市场波动而心浮气躁,能持稳情绪、理性决策,从而在长期业绩上胜过仅有智商优势但情绪波动较大的人。所以,情绪稳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居然要用10条来阐释。02情绪稳定的反义词是什么?这类抽象概念并没有一个唯一对应词,而是呈现出一个“谱系结构”——不同维度的失衡,共同组成了“情绪不稳定”的多种形态。根据心理学与行为经济学的研究,常见的六种形式包括:1. 情绪失调:外部失控,情绪反应强烈,难以调节。2. 情绪易激:对刺激反应过度,神经系统高敏。3. 内耗拉扯:内在冲突不断,自我否定,精力耗散。4. 情绪绑架:短期情绪夺取理性,做出事后后悔的决策。5. 群体传染:失去独立判断,随波逐流,被集体情绪裹挟。6. 被动应激:无自我反思,完全条件反射式应对。上面的表格里,哪一条最戳中你?对大多数而言,也许是内耗吧。以下是情绪稳定vs情绪内耗:从哲学的角度看,情绪稳定是一种“内在秩序”,而内耗是一种“心智碎片化”。你想做的和你真的去做的,中间总是横着一个你。而这,才是我们越来越聪明,却越来越累的根源。多数所谓“情绪稳定”,其实只是表面强撑、深度压抑。这种假装坚强,往往比真实崩溃更危险——因为它让人忘了自己正在崩溃。在这个信息过载、标准模糊、欲望膨胀的时代,内耗几乎成了一种结构性症状。它是现代性的慢性毒药,渗透在一切高密度思考与高期待生活之中。而真正的出路,是建立起从认知、情绪到行动之间的清晰通路。情绪稳定绝非没有情绪,而是能够如冲浪般穿行其间,甚至运用其能量。让你想的,是你相信的。 你相信的,是你做的。 你做的,是你能坚持的。这才是情绪稳定最深的含义。03减少内耗、提升情绪稳定的7条建议1. 练习正念呼吸来缓解情绪波动。当情绪波动过大或思绪反复纠缠时,尝试通过正念呼吸使自己回到当下。比如,静坐在安静处,缓慢深呼吸数次,专注感受空气进出肺部。正念冥想与深呼吸能平缓生理激动,清空杂念,有助于中断过度思虑的循环。建议每天抽出5-10分钟进行呼吸练习,长期坚持将提高你的情绪稳定性。就我个人而言,打算增加一些运动量。有个做投资的朋友一直充满斗志的样子,他几乎每天都有一次“大型”运动,是我学习的榜样。2. 记录情绪日记提高自我觉察。养成记录情绪日记的习惯,将困扰你的想法和感觉倾吐在纸上。这种表达性书写有助于梳理混乱思绪,为情绪找到出口,并打破反复纠结的内心循环。写的时候不必在意格式,设定5-10分钟不停笔写下内心所想。研究表明,这样的书写可以降低压力和焦虑;例如焦虑的人在大考前写下担忧,成绩表现反而更好。通过日记反思,你会更清楚地察觉自己的情绪触发因素,逐步提高自我认知能力。这是一项成本极低的措施。我喜欢纸质的笔记本,也喜欢笔,但属于差生文具多的那种,并没养成记日记的习惯。所以,我将“知识星球”变成了某种被围观的日记。此外,我有一个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编写年历本,塞在随身包里,想起来写一下,经常会有一些意外收获。3. 筛选信息和社交,减少情绪消耗。有意识地管控每天摄入的信息量和质量。避免长时间刷充满负面新闻或他人完美生活剪影的社交媒体——过度的负面信息容易引发焦虑和不安。可以为自己设定固定的看新闻或社交媒体时间,例如每天限定30分钟,过时即止,让大脑有空闲消化。·与此同时,审视你的人际交往,尽量减少与会持续消耗你情绪的人相处。远离那些总给你带来负能量、让你不自在的人,勇于对这类关系设立健康边界,保护自己的情绪和精力不被他人过度占用。将更多时间和注意力留给积极且支持你的朋友,以及令你感到充实的活动上。我有个朋友,在社交上采用一种类似于价值投资者的“高置信度”的原则,除非达到了极高的标准,否则宁可零交往。4. 聚焦可控并立即采取行动。遇到让你烦恼的事情时,先区分哪些因素是你能够控制的,哪些是无法左右的。把精力集中在可控的部分,并立刻采取一个小的实际行动来改善局面。例如,如果担心业绩,就投入当下的练习;如果介意人际误会,就主动坦诚沟通。专注于力所能及之处并付诸行动,能增强你的掌控感,降低无助焦虑感(有研究指出,采取积极行动可以减轻反复的担忧。相反,对于那些无法改变的事情(如已经发生的损失或他人的看法),要练习接纳和放下。提醒自己:“我已尽力而为,剩下的就交给时间。” 不为过去的沉没成本或不可控因素持续纠结,避免让这些无效内容消耗你的情绪能量。5. 简化日常决策,避免决策疲劳。每天我们要做大量大大小小的决定,过多选择会导致“决策疲劳”,加剧心理内耗。通过简化日常琐事的决策来节省意志力。例如,提前规划好一周的着装或餐食,像一些成功人士那样采用固定的模式,避免每天纠结穿什么、吃什么,把这部分选择自动化。将节省下的脑力留待更重要的事项,并尽量在精力充沛的时段处理关键决策(很多人发现早晨头脑清晰时决策质量更高)。同时确保充足的睡眠和休息,不要熬夜耗尽意志力——研究表明睡眠不足会削弱人的冲动控制和情绪调节能力。通过优化决策流程和精力管理,你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内心纠结,提高情绪稳定性。简而言之,意识到自己是一个肉身,照顾好肉身,就是照顾好情绪。6. 进行积极的认知重构。学会用更积极、客观的思维方式来重新解释遇到的问题,减少不必要的情绪内耗。当你出现消极的自我对话时,尝试像对待好友那样与自己对话,用建设性的语言替换那些一味否定自己的想法。例如,把“我这件事搞砸了”换成“刚才确实有不足,但我已经学到经验,下次会做得更好”,用成长视角看待暂时的失败。遇到担忧时,可以问问自己:“最坏会怎样?这种糟糕结果出现的概率有多大?”——用理性提问来驳斥夸大的恐惧念头。坚持进行这样的认知重构和正向自我暗示训练,可以逐步冲淡习惯性的负面滤镜,帮助你用平和理性的心态看待事务。不过,就我个人观察而言,这部分几乎是天生的:大部份基因+小部份原生家庭=性格所以,你要么能够重塑自己的性格,要么有一个特别好的朋友、搭档、伴侣来帮助你重新看待问题。--独立思考,不等于独自思考。7. 用长期视角看待短期得失。刻意训练自己以长期主义的视角来看待当前的成败得失,不被一时的波动所困扰。设定清晰的长期目标,并将眼前的挑战视为迈向目标的必经步骤。遇到挫折时,提醒自己几年后的未来是否还会在意眼前这件事;如果几年后回看不那么重要,那现在就没必要过度焦虑。把注意力放在这件事带来的经验教训和未来的成长上,而非当下得失本身。事实证明,真正具有长期眼光的人不会对一两次的得失耿耿于怀,他们清楚自己的终极目标在哪里,重心放在持续的进步节奏上,而不是纠结于困难本身的大小。用这种长远眼光指导自己的情绪反应,你会发现短期的起伏对你的影响减弱,更容易保持心理上的平稳。也许,情绪的起伏,未必是坏事。至少证明你的心底不是死水一潭。假如意识是一团火,没准儿情绪就像那闪烁的火焰。内耗也是一个含混的概念,哪个活人不内耗呢?--关键在于,我们能够将心底熊熊燃烧的烈火转化为对外做功的能量。只有那些“内耗”之后白白耗去“燃烧掉的那部分生命”,啥也不做的,才叫内耗。所以,大多数所谓“情绪稳定”的良方,不过是假装“情绪稳定”,这种自欺欺人往往更将一个人逼到情绪崩溃的边缘。真正的理性不是压抑情绪,而是让情绪成为认知与行动的助力,而非阻力。祝你好运!现在,打开得到App,订阅喻颖正老师的《决策算法100讲》,当你遇到决策难题的时候,这门课或许可以扎扎实实地帮到你。👆👆tips:敬爱的读者朋友,由于微信的推送规则,即使您关注了我们,可能也常常收不到推送,记得点击“罗辑思维”名片,设为星标⭐️,文章每天会自动推送哦!推荐阅读非常时刻,降准降息,对你有什么影响?05-09 深入了解“一揽子货币政策”什么样的医生最靠谱?05-08 看医生的职称和年资,靠谱吗?中国会进入用消费换幸福的时代吗?05-10 快来读《第五消费时代》股神退场,留下一个隐喻满满的世界05-07 老爷子跟中国的蜜月期结束了?点击“阅读原文”,订阅《老喻·决策算法100讲》 阅读原文 文章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