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真正的天才很难被漏掉

Wait 5 sec.

‍‍‍人们总说,是金子总会发光,相信我们从小听语文老师讲过不少怀才不遇的文人墨客,那当今世界,天才会被埋没吗?我们先来说说,为什么要讲这个话题。熟悉吴军老师的读者都知道,他在得到App开设了一门课程《吴军来信2》。在此前的课程中,他讲过效率优先的分配原则,列举过一个案例,大致是说,美国政府一方面将学区的大部分房产税投入到学校办学中,另一方面仅招收在当地购房家庭的学生。这样一来,要想获得那里稀缺的教育资源,就要竞标买房,然后就形成一个正循环。房价越高,房产税越高,学校资源越多,办得越好,然后就会有人出更高的价来买房。有很多同学看完都有一个困惑,美国学区房的房价越来越高,意味着只有特别有钱的家庭的孩子才能享受优质教育资源。那出生在普通家庭但很有天赋的孩子岂不是只能上一般的学校了?这类人才资源是不是会被埋没?吴军老师说,按照效率优先原则分配稀缺资源,是为了最大化社会利益,而不是某个人的利益。具体到个人的话,任何一种分配方式或许都不是十全十美的。相信不少读者都有类似的困惑,那接下来我们就把这个问题延伸一下,谈谈从社会层面看,今天是否有大量的天才被漏掉了?作者:吴军来源:得到App《吴军来信2》01各国学校都有照顾天才的做法实事求是地讲,被漏掉的天才,或者优秀人才肯定会有一些。但真正的天才被漏掉的并不多。这是因为所有培养人的单位,以及很多老师,都在挖地三尺寻找天才。你如果真是天才,千里以外的某所学校,可能都会有办法找到你,而且会想尽办法为你做特殊处理。几乎每一个有才之人,都会有惜才之心,一旦发现和培养出天才,也会有极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几年前,我问过我的同学,也就是今天担任青海大学校长的史元春教授一件事,当时史元春教授还是清华院系一级的领导。我问她,如果在某个边远地区,发现一位天才,清华是否会以特殊的方式,不通过高考或者常规保送途径,把他录取。她给了非常肯定的答复。具体的做法我就不讲了,给你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这就如同高考给你加50分。大家知道,高考差一分排名都差出不知道几百几千呢。50分就相当于二本和211大学的差距。当然,要声明一下,清华的做法不是加分,而是特殊的考察,加分只是我给你一个量化的比方,方便你理解。清华的做法不是个例,任何最好的大学甚至中学,都在这么做。我给你讲一个中学的例子。美国有两所公认的最好的中学,它们最初是一对堂兄弟创办的,一所是菲利普斯埃克塞特,另一所是菲利普斯安多福。前者专门针对哈佛的申请者,后者针对耶鲁,比如小布什就是从菲利普斯安多福进入耶鲁的。当然,这两所学校的学费贵得不得了,进入它们的难度其实比进入哈佛可能还高呢。但是,我女儿有两位朋友,他们都毕业于菲利普斯埃克塞特中学,但家里的条件都不宽裕,而且他们的家离学校都非常远,有两三千公里。如果走一般的渠道根本不可能有机会进那所学校,但是菲利普斯埃克塞特不仅录取了他们,还给了他们奖学金,原因就是他们聪明。大部分人觉得上一个好学校太难了,但你要知道,好学校的校长和老师,如果发现一位天才而不能把他招进来,同样会觉得很可惜,甚至痛苦。所以,各国都有挖掘天才、照顾天才的做法。印度数学家拉马努金的故事你可能不陌生,他就是被英国数学家们发现并且提供了在英国接受教育的条件。类似的情况还有越南裔著名数学家吴宝珠,他也是通过特殊渠道进入到巴黎高师学习的。他中学时成绩优异,父亲觉得在越南会耽误他发展,就设法联系了一位到越南访问的法国教授,看能不能帮吴宝珠进入法国的大学。这位教授在和吴宝珠交谈后,确认他是天才,就想让他进入巴黎高师学习。但是由于巴黎高师每年的招生名额特别少,只有两位数,因此通过非正常渠道塞进去一个人很困难,巴黎高师就建议吴宝珠到巴黎大学学习,因为那里也出过不少大数学家。不过,推荐吴宝珠的教授认为让他进入巴黎大学是屈才了,坚持让他进巴黎高师。最终,经过各方努力,法国方面先让吴宝珠在巴黎大学短暂学习,然后转到了巴黎高师。后来,吴宝珠不断取得成就并且获得了菲尔兹奖。这是数学领域国际最高奖项之一。02是天才总会闪光当然,你可能会说,刚才的例子好歹都是正规教育一路走来的,那如果没有机会接受正规教育,不就被埋没了么?这种可能性确实存在,但是大概率说,如果一个人真是天才,早晚会闪光的,而且会不断有惜才的人帮助他们。比如中国20世纪最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先生。他只有初中毕业文凭,但因为在数学上的天赋,吸引到了清华教授熊庆来和理学院院长吴有训的注意,两位教授就打破常规把他接到清华。由于他不是正规的大学生,学校只能让他一边旁听,一边当助教挣钱。据我父母的一位朋友——毕业于西南联大的老教授讲,当时吴有训和其他教授是这样评价华罗庚的,说:我们这些人只是人才,最多最多算是地才,而华罗庚是真正的天才。在清华半工半读期间,华罗庚得到了前来讲学的著名数学家维纳的注意,维纳将华罗庚的研究成果推荐到麻省理工学院去发表。后来,清华又送华罗庚到英国系统学习数学。从这些例子不难看出,如果你真是天才,大概率会有人抢着帮助你。何况,今天的教育体制比过去健全多了,真是天才的话很少被埋没。我可以再给你分享一个我身边的故事。如果你觉得华罗庚离得太遥远,没有可参考性,那接下来的这个故事你不妨听一听。大约10年前,我有一次回国做讲座,一位年轻人说他是我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校友,当时他还没毕业。他问我能不能和我一起吃个饭,我很惊讶在国内还能遇到校友,就答应了他。吃饭的时候聊了一会儿,我就奇怪他是如何申请上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因为全中国一年也就10个左右的名额,而且绝大多数申请到的人都上的是国际学校,而他上的是国内普通高中,为高考做准备的。他就讲,他从小爱做实验,中学时把自己的实验成果申报了英特尔奖,并且入围了。有些同学可能不太了解这个奖,我简单介绍一下。这个奖是美国专门为选拔天才青少年设立的科学奖项,每年从全世界范围内评选出300人进入半决赛,之后再选出40人入围决赛,最后公布大赛前十名。在入围者中,出过多位诺贝尔奖得主。听到他的故事,我说那难怪。在美国的名牌高中里,成千上万的优秀学生暑期到大学做研究,然后申请这个奖项,也大部分无功而返,这位学生居然能够入围,难度比美国的同龄人不知道高多少。这只能说明他也比美国那些优秀学生更杰出。03用人单位对天才的破格录取除了培养人才的学校会为天才开设特殊通道,用人单位也会挖地三尺去找那些有天赋的人。很多年前,谷歌第一次在中国招收员工,由于报名的人太多,HR基本上只从清北交复和浙大的学生中挑选,但是谨慎起见,每一份简历他们都会认真看。其中有一位候选人,既不毕业于名校,平均绩点还不高,当时在一个很不起眼的小公司任职,但是他大学期间做的东西却似乎极有水平。HR怕漏掉优秀人才,打电话和他聊了聊,但是这位候选人英语还不好。于是HR就让当时谷歌最资深的华裔工程师朱会灿博士去看他的简历,并且审核他的材料。朱会灿和他聊了之后发现,这是一个编程奇才。虽然他非常偏科,而且沟通能力还差,这种情况通常不符合谷歌招人的要求,但他的编程能力实在太强。当时HR和中国的主管都做不了主,把他的情况交给我们讨论,我们决定再派一位资深工程师和他深入交谈。最后我们觉得他确实很特殊,破格录用了他。后来经过我们进一步的培养,他一个人能抵一个小团队。几年后,他离开谷歌到其他公司,也是一个人能抵几十人。在谷歌,这样破格招进来的人不少,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是真的天才,而不止于一般意义上的优秀。2024年,硅谷地区有一位华裔高中生,也是一位编程的奇才,高中成绩也不错。但由于一些政策影响,就是无法被常青藤大学或者同档次的学校录取,后来谷歌直接给了他一份全职的工作。而他那些进了顶级大学的同学,毕业后大部分都不见得有机会进谷歌。所以说,在现在的社会环境下,发现天才的机制和渠道都比较完善,真正的天才是很难被漏掉的。而对于我们大部分普通人来说,社会并不会设定一条规则,给我们特殊照顾。吴军博士是计算机科学领域的资深专家,谷歌前高管、硅谷风险投资人,同时也是文津图书奖、中国好书奖得主,著有《格局》《见识》《浪潮之巅》等畅销书。他擅长探讨如何通过提升个人的视野与认知来获得持续的成功和成长。他在得到App的课程《吴军来信2》正在更新中,欢迎你现在加入。👆👆tips:敬爱的读者朋友,由于微信的推送规则,即使您关注了我们,可能也常常收不到推送,记得点击“罗辑思维”名片,设为星标⭐️,文章每天会自动推送哦!推荐阅读怎样才能真正掌控自己的人生?05-02 你要书写自己的人生剧本大学专业最新大洗牌,你准备好了吗?05-01 面对新一轮专业调整,怎么办?‍‍中央政治局最新会议,看懂关键信号和真趋势04-28 四对关键关系,搞清未来政策走向培养孩子逻辑思维的五个方法04-27 快来读《逻辑学通识讲义》点击“阅读原文”,订阅《吴军来信2》 阅读原文 文章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