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约 4100 字阅 读 需 要 9 分钟你是不是想回答:杞国有个人担心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安身,以至于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比喻毫无必要的、过分的担忧,常用于讽刺那些为不切实际的事情瞎操心的人?那如果说,杞人真的被天砸过呢?在山东省泰安市有个南落星村和北落星村,这两个村落之所以起名为“落星”,与两千多年前的一次陨石雨有关。《左传》中记载:“鲁庄公七年(前687)夏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见。夜中,星陨如雨。”无独有偶,《史记》中也有:“襄公七年(前644),宋地霣星如雨,与雨偕下;六鶂退蜚,风疾也”该图系AI生成这两次陨石雨相隔四十三年,地点一个在鲁国,一个在宋国,也就是今天的山东和河南两地。除了鲁、宋两国外,当时的杞国也在陨石雨落的范围内。来源/《中国历史地图集》对,就是那个“杞人忧天”的杞国……而除了陨石雨外,据地质学家们考证,在春秋时期,杞国所在地还曾发生过强烈的地震、山崩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这些自然灾害无疑给杞国人带来了巨大的心理阴影,他们担忧天崩、担忧地裂,都是面对巨大心理创伤后的正常反应,所以,别再骂杞人了,他们是真的被砸过啊!来源/影视剧《东周列国·春秋》那么问题又来了,这个经常遇到自然灾害的“倒霉”国家都有什么故事,后来怎么样了?历史悠久,祖上“阔”过杞国是夏族后裔建立的十二个姒姓国家之一,是大禹的直系后裔。与杞国相关的文字史料留存极少,《史记·陈杞世家》中,对杞国的介绍只有不到三百字:杞东楼公者,夏后禹之后苗裔也。殷时或封或绝。周武王克殷纣,求禹之后,得东楼公,封之於杞,以奉夏后氏祀。东楼公生西楼公,西楼公生题公,题公生谋娶公。谋娶公当周厉王时。谋娶公生武公。武公立四十七年卒,子靖公立。靖公二十三年卒,子共公立。共公八年卒,子德公立。德公十八年卒,弟桓公姑容立。桓公十七年卒,子孝公丐立。孝公十七年卒,弟文公益姑立。文公十四年卒,弟平公郁立。平公十八年卒,子悼公成立。悼公十二年卒,子隐公乞立。七月,隐公弟遂弑隐公自立,是为釐公。釐公十九年卒,子愍公维立。愍公十五年,楚惠王灭陈。十六年,愍公弟阏路弑愍公代立,是为哀公。哀公立十年卒,愍公子敕立,是为出公。出公十二年卒,子简公春立。立一年,楚惠王之四十四年,灭杞。杞后陈亡三十四年。杞小微,其事不足称述。司马迁用“杞小微,其事不足称述”来评价杞国历史,可见杞国在群雄争霸的春秋战国时期有多微不足道。应公鼎。来源/故宫博物院杞国虽小,国祚却长达1500多年,自夏朝时期封国后,杞国长期存在于河南省杞县一带,据《大戴礼记·少间篇》载,商汤灭夏后,将夏王室姒姓的一些遗族迁到杞国。但“杞在商时,或封或绝”。周武王克商后,为彰显仁德,寻找到了大禹的后裔东楼公,重新分封夏禹后裔东楼公于杞。杞国历经夏、商、周三代,在雍丘立国九百多年。以“杞”为国名,并不是因为该地生产枸杞,而是因为该地盛产杞柳,“古多杞柳,因以为杞。城拥三丘,故又称雍丘”,这便是杞国国名的由来。杞国作为夏朝时期就存在的国家,在日常生活中保留了较多夏朝的遗风,孔子曾经来到杞国试图考察夏朝的礼仪,但杞国保留下来的文字材料太少,这让孔子感叹:“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尽管如此,孔子仍在杞国获得了《夏小正》,这是杞国人一直保留的夏朝历法,为我国古代天文历法的发展提供了思想依据。迁地联姻,小国依附大国的生存之道作为夏朝王室后裔建立的诸侯国,杞国历经夏商周三代,却难以适应西周末年以来群雄争霸的“丛林法则”,为了生存,杞国采用了两种策略来维持自身的存在。杞国采取的第一个策略是迁徙,自西周末年起,杞人共经历了四次迁都。《汉书·地理志》记载:雍丘,故杞国也,周武王封禹后东楼公。先春秋时徙鲁东北,二十一世简公为楚所灭。兽形匜(yí)。来源/故宫博物院据学者研究,杞国在西周早期的活动中心仍在河南境内,至迟在西周中期懿王前因诸侯所迫迁入山东,有可能回迁老家诸城一带,因卷入对周王朝的叛乱而遭到镇压,并被周王朝迁置于新泰一带,此后一直持续到春秋早期。春秋早期的杞国北与齐国、纪国相邻,西南连接鲁国,东南靠莒国,此时的杞国是在夹缝中求生存,原来拥有的土地时常受到鲁国觊觎,对鲁国只能朝敬。但鲁国动辄以“不敬”为由,多次“伐杞”“入杞”。杞国迁入山东后逐渐东夷化,鲁国因此鄙称其为“夷”。《左传》桓公二年(前710)载:“秋七月,杞侯来朝,不敬。侯归,乃谋伐之。……九月,入杞,讨不敬也。” 由于受鲁国压迫,杞国占领了临近诸城,位于安丘一带,弱小的姜姓淳于国的土地。公元前706年,杞国从新泰迁往淳于国地,在此立足,领土大为扩张,北扩至山东安丘以北一带。春秋中期,杞成公年间,淮夷不断入侵杞地,杞为避淮夷,求救于齐,于是诸侯为杞修城,《春秋》僖公十四年(前646):“十有四年春,诸侯城缘陵。”齐桓公作为首霸,为赢得诸侯的威望,筑缘陵以封之,予军百乘、卒千人。齐国为杞筑城,一是使其成为自己的附庸国,二是使其作为抵御东面莱国侵袭的前沿哨所。自此,杞国由淳于迁至缘陵。春秋中期偏晚,晋国势力大为增强,齐国势力削弱,杞国原本作为齐国抵御莱国的屏障,随着齐国势力削弱,这一时期杞国也由齐国附庸变成晋国手里的棋子。晋国考虑其政治需要,为杞国修城,鲁襄公二十九年(前544),晋、齐、鲁等十一个诸侯国在淳于为杞国修建都城,三年后,杞国再次迁都淳于。晋国还为杞国向鲁国讨要杞田,以作为其立足谋生之地。到春秋晚期,齐国占据其淳于旧地,杞人再次迁徙到鲁国北部一带,与鲁国和齐国接壤。当齐国扩张至新泰、泰安一带时,杞国被迫压缩至宁阳东北、新泰以西及西北部、泰安以南一带。这样看来,杞国是个当之无愧的“流浪国家”。大致迁徙路线。来源/天地图杞国为保全自身采取的第二个策略是联姻。杞国国力微弱,只能在各个大国之间辗转求生,为了维系和大国的关系,杞国采取与大国联姻的策略,建立了以姻亲关系为纽带的小国“安全绳”。杞国在前期主要与鲁国交好,后期则又依附晋国。早期,杞鲁两国存在着多次联姻。比如鲁庄公二十五年(前669),鲁庄公的长女伯姬嫁到杞国,成为杞成公的夫人。鲁公三十一年(前629),杞伯姬到鲁国来为她的儿子杞桓公求娶鲁国女子,鲁国同意将叔姬嫁到杞国,鲁文公十二年(前615),杞桓公到鲁国朝见,请求结束与叔姬的婚姻关系,随后又娶了一名同叫叔姬的鲁国女子,第一位叔姬在次年去世,第二位叔姬则在鲁成公五年(前586)被送回了鲁国。从杞桓公对两位鲁女的态度来看,他们之间应当是没有什么感情可言的,杞鲁联姻只是杞国向鲁国“表忠心”的手段。杞国后期为依附晋国,又积极与晋国联姻。“(前573)秋,杞桓公来朝劳公,且问晋故。公以晋君语之。杞伯于是驺朝于晋而请为婚。”影视剧中春秋时期的政治联姻。来源/《芈月传》在这一次中,杞桓公把女儿嫁给了晋悼公,为晋悼公夫人,也就是后来的杞孝公之妹、晋平公之母。前文讲到的“晋国为杞国向鲁国讨要杞田”,就是因为有晋悼公夫人的支持才得以成功。如此看来,杞晋的姻亲关系好似比杞鲁关系更为真挚,但实际上,晋国也是出于本国的政治考量才为杞国“出头”,姻亲关系并未受到晋国的重视。尤其在杞孝公死后,晋平公作为杞孝公的外甥,竟然没有遵循礼制“彻乐”:“二十三年春,杞孝公卒,晋悼夫人丧之。平公不彻乐,非礼也。”杞国作为小国,在与大国相处之时总是处于不利的地位,公元前445年,楚灭杞,取其地,杞国由此消失在历史之中。小国辛酸,“杞人忧天”的误解何处说?回到故事的开始,陨石雨落在鲁国、宋国,为什么鲁国人、宋国人没有担忧,反而是“杞人忧天”了呢?当然,从地缘关系来说,杞国与鲁国、宋国同处河南和山东的交界地带,如果鲁国和宋国受到陨石雨的影响,肯定会波及如杞国一样的邻国,杞人见到天降巨石后,难免害怕忧虑。但更重要的原因是,杞国作为小国,一直在强国环绕之下艰难求生,这样处境下的国民心态自然不如大国的国民心态自信。这种背景下,杞人担忧的或许不单是降下陨石的“自然天”,还有作为国家命运的“人格天”,国灭与天崩被赋予了同样的内涵。陨石雨是“天崩”,可每天担心国家灭亡,何尝不也是种“天崩”呢?杞人忧天的ai模拟图如果我们回到“杞人忧天”故事的原文中看,先秦时期“杞人忧天”的内涵与我们现在成语的内涵也大不相同。《列子·天瑞》原文写道: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其人曰:“奈地坏何?”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跳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从这一个角度来看,《列子·天瑞》更多反映了古人对天体运行的朴素思考,这与后世将成语含义解释为嘲讽“缺乏根据和不必要的忧虑”完全不同。虽然随着历史流传,很多古话、成语的语义都会发生变换,可在失去了原意的背后,杞人曾经的担忧又该向谁述说呢?还有哪些老祖宗留下的话也被“误解”了?可点击图片参考往期推送《老祖宗:快别说了,这些所谓的古代名言都是错的!》人类总习惯用当下的认知去评判过去,却忘了每个“荒谬”的恐惧背后,可能都藏着未被理解的创伤。那些被说“杞人忧天”的人,或许并非庸人自扰,而是感知到了他人尚未察觉的危机。真正的愚昧,或许不是忧虑,而是在没有清楚事情全貌的情况下就傲慢地否定他人的行为。或许,就像“杞人忧天”一样,曾经被说过杞人忧天的人们,也都有自己的苦衷吧。该图系AI生成参考资料:陈昌远:《古杞国历史地理问题考辨》,《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0年第1期,第31-48页。孟世凯:《“忧天”杞人何处寻》,《中华文化论坛》2002年第1期。第46-49页。钱益汇:《杞国都城迁徙及相关历史地理问题疏证》,《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第48-55页。END作者 | 文青编辑 | 胡心雅 主编 | 周斌排版 | 曾亦嘉(实习)校对 | 火炬 国历好物进击的士族旁落的皇权跨越五百年的权力对抗史国民历史读物《国家人文历史》专业团队最新力作展现士族潮起潮落的史诗级历史画卷点击下方封面,即可购买↓↓↓“在看”的永远18岁~ 文章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