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著名政治学家约瑟夫·奈近日辞世。正是他提出了所谓的“软实力”概念,一国可以利用这种“软实力”,在不诉诸暴力强制手段的情况下,仅凭“喜爱”的力量来吸引全球的支持者。人为宣传营造奈的理论认为,一个谋求领导地位的国家(他通常指的是美国),其文化、价值观和传统不仅能够而且应该被国际社会所珍视,让全世界愿意分享它们,甚至就连地缘政治对立国家的人民也真诚地渴望融入其中,哪怕只是部分融入。过去几十年来,正是这种软实力为美国赢得了众多的支持者,包括来自俄罗斯的拥趸。好莱坞孜孜不倦地塑造出一个勇敢的美国男子的形象:他能够完成任何壮举,他机智、风流倜傥,深受女性欢迎。他穿着“布尔什维克”任何一家工厂都做不出来的那种牛仔裤。与这些牛仔裤一起打包输入的还有所谓民主和自由——当然是美国人所理解的那种民主和自由。而这一切都奏效了。几年前,我曾与一位英国纪录片导演交谈。他拍摄了一部有关土耳其著名作家奥尔罕·帕慕克的小说《纯真博物馆》的纪录片。这位导演谈到了土耳其社会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那种强烈的文明边缘感。突然间,这位已经不再年轻的导演开始讲述自己的童年,那是大约同一时代的一个英国小镇。他谈到了童年时发自内心的苦闷,谈到了外面的世界,谈到那些生活在另一个宇宙中的漂亮女人,以及他在家乡小镇无法体会到的生活真谛和目标。好莱坞为这位英国小镇男孩提供了一种真正有意义的生活图景。好莱坞的电影不仅仅在英国放映。对真正生活的渴望不仅存在于英国导演和土耳其著名作家之间。我想,对于50年前的许多苏联年轻人来说,这种渴望同样似曾相识。他们坚信自己居住的那座破败小城位于世界的尽头,而真正的美好生活则发生在某个遥远的地方,比如现代化的纽约。那里年轻人穿着牛仔裤,随手关上福特野马和雪佛兰科尔维特的车门。事实证明,那些灯光昏暗、维护不善的小镇并非仅仅存在于苏联,而是遍布全球。更糟糕的是,人们在50年后才发现,那种普遍的自卑感是美国人为宣传营造出来的。而那个著名的美国梦,或者说西方的生活方式,在西方和东方一样遥不可及。不仅如此,如果仔细观察美国电影,你就会发现,即便是在世界文化中心,也就是美国,同样存在着类似的破败小镇。那里同样到处是灰尘,街道上同样寂静无声,那里的年轻人,即使穿着牛仔裤,也像我们当年的年轻人一样,梦想着更好的生活。这种“真正的生活”并非由美国军队的胜利所造就(五角大楼在这方面没有什么值得夸耀的),而是由成千上万的美国创作者和形形色色的战略家努力塑造出来的。不管怎样,所有这一切都成了美国软实力的一部分。其效果令人惊叹。▲1994年,身穿牛仔裤的模特在时装展上走台。(新华社)走向没落终结但30年过去了,年迈的奈以及整个世界都目睹了一个事实,那就是软实力的毒性并非永远有效。所有那些曾经追随美国梦的国家,都发现自己处于彻底毁灭和丧失主权的边缘。多亏了各国政府以及那些认识到这种梦想之邪恶的本土创业者们不懈努力,“边缘者联盟”的疯狂才得以遏制。不仅如此,美国梦本身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电影《无依之地》几年前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影片奖。影片中那个穿着牛仔裤、开着酷炫汽车的美国女子,半个世纪以来一直是全世界心目中美国理想的化身,最终却变成一个贫穷的老妇人,失去了房子、工作和家庭。她的美国梦在一辆破旧的面包车中得以实现,她开着这辆车在全国各地旅行,打着一份又一份零工。这部电影试图证明,即使这样,这个女人仍然幸福。但当代年轻人未必会抛弃一切追随她。无论其创作者是否愿意,这部电影都预示着美国梦的长期没落与终结。奈的去世在这个关于美国软实力兴衰的故事中具有象征意义。他为美国的软实力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他看到了这种软实力对地缘政治对手的强大破坏力,他也看到了伟大的美国梦如何变成一种仅仅为了维持个体生存的悲哀计划。如今美国的现代化大都市充斥着瘾君子和歹徒,看到这一切,你就会得出结论:并非人人都能实现这种计划。在约瑟夫·奈去世后,特朗普似乎成了世界上唯一还记得牛仔裤曾经是一种强大政治资源的人。可是现在,让牛仔裤再次伟大起来要困难得多。(编译/赵志鹏)本文由俄罗斯《观点报》网站5月13日刊发,原题为《让牛仔裤再次伟大起来已不可能》,作者为奥莉加·安德烈耶娃。来源 | 参考消息智库审核 | 陈鹏编辑 | 郭庆娜 文章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