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田祖荫:塑造立德树人新格局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Wait 5 sec.

作者简介田祖荫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 编 者 按      2025年是建成教育强国全面布局、高位推进之年。在这一重要的时间关口,面对新形势和新变化,《中小学德育》杂志特别约请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田祖荫司长就党建、德育和校园安全等方面重点工作,做详细讲解和指引。2025年是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关键之年,是“十四五”收官和“十五五”谋划之年,也是建成教育强国全面布局、高位推进之年。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塑造立德树人新格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每一位基础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和责任担当。一、强化党建引领,加强党对基础教育的全面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凸显了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政治属性是首要,人民属性是根本,战略属性是关键。着眼政治属性,基础教育必须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确保广大中小学生听党话、跟党走,矢志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一要推进公办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全覆盖。推动各地落实中小学校党建重点任务和议事规则,把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有关要求写入学校章程,建立健全运行机制。二要加强学校党组织能力建设。线上线下结合推进实施中小学校党组织全员培训,重点对新提任党组织书记开展示范培训,促进党建和业务深度融合,提升学校党组织领导决策和政治把关能力。三要总结推广一批党建工作品牌案例,发挥引领带动作用,让每一所中小学校都建成让党放心的育人阵地。二、加强思政课建设,打牢“四个忠于”的育人底色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我们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大力加强思政课建设,打牢“四个忠于”的育人底色。一要严格落实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把开齐开足思政课作为严肃的政治纪律、教学纪律,加强思政课开设情况监测,提高思政课实践教学比例,完善学生实习实践制度,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打造“生活中的思政课”“场馆里的思政课”“行走的思政课”,挖掘红色资源,大力开展红色研学之旅。2024年教育部以“可爱的中国”为主题,与央视联合录制开学第一课,收看量超2.6亿人次;推广湖南“我的韶山行”、宁夏固原“徒步百里祭英烈”等“行走的思政课”案例,推广广东珠海“时间的答案”、浙江宁波“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等“生活中的思政课”案例,让学生可看、可听、可感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二要提升思政课教学水平。实施中小学思政课质量提升行动,因地制宜组织开展思政课教师基本功展示交流活动。改变以知识为基础的教学方式,坚持学科逻辑和生活逻辑相统一,主题学习与学生生活相统一,教师价值引导与学生主体建构相统一,采取多样化的授课方式,用具象化、生动化的形式让概念和内容活起来,用通俗易懂、贴近生活的语言教育引导学生,全面提升中小学思政课教学质量。三要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指导有条件的地方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试点,加强大中小学思政课集体教研、跨学科教研。按照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一体化设计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小学重启蒙道德情感、初中重打牢思想基础、高中重提升政治素养。要把一体化设计思政课教学内容的要求落下去、做扎实,把体现新时代伟大变革的鲜活案例作为思政教材,有机融入实践教学内容。指导有条件的地方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试点,加强大中小学思政课集体教研、跨学科教研。三、开展“入脑入心”行动,提升思政德育实效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德育工作关键在于入脑入心。教育部今年将开展中小学思政德育“入脑入心”行动,要做让孩子们“走心”的德育。一要实施“金种子”工程。推动中小学持续开展“习语金句”学习活动,推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金句入脑入心、推动党的教育方针入脑入心、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组织中小学生学党史、读经典、看中国、展未来,加强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引导中小学生牢记谆谆嘱托,不负殷切期望。二要打造实践育人大课堂。支持地方建设一批中小学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指导学校建立“社会实践目录”,因地制宜形成社会实践资源地图等。组织学生体验感悟新时代生动实践和伟大成就,大力度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充分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支持学生参加红色研学之旅。三要持续开展德育主题活动。开展“学习新思想,做好接班人”“开学第一课”“全国中小学生电影周”等德育品牌活动,推广一批中小学思政“金课”、班主任“育人故事”案例。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学习,我践行”活动,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学生记住要求;通过社会实践、主题班会、少先队活动等,让学生体会感悟;通过报告、故事、作文等,让学生融入情感;通过养成教育,让学生自觉践行。四要实施劳动习惯养成计划。发挥劳动教育综合育人价值,将劳动教育有机融入青少年成长的全过程,让爱劳动、会劳动逐步成为校园新风尚。2025年要推动各地中小学“一校一案”建立劳动教育清单,开展劳动教育“晒课”活动,加快建设校内劳动教育场所和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五要开展中小学生“学英雄学模范”教育实践活动。用好红色教育资源,部署开展“英雄在我心中”主题班队会、“寻访红色足迹”红色研学、“看家乡变化感受伟大变革”社会实践活动等,制定“德育校历”,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打牢育人底色,培养“四个忠于”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四、加强校园安全教育,提升依法治教和规范管理水平公共安全教育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责任。保障广大中小学生平安健康成长是教育的头等大事,是办好让人民满意教育的基础和前提。一要聚焦维护校园安全稳定,加强学校安全教育和风险防控工作。进一步修订《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切实提高安全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研究完善校园运动安全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和安全风险社会化分担机制,维护学校、学生合法权益。狠抓校园安防制度建设,督促各地实现校园安全防范建设“四个100%”全面达标(即专职保安员、校园封闭化管理、一键式紧急报警和视频监控系统、护学岗等),确保关键时刻能用、管用、好用。组织开展中小学“护苗行动”,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学生欺凌防治和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推进专门学校建设。完善随迁子女、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等特殊群体学生教育关爱机制。开展“护校安园”专项工作,建设“平安校园”,持续推进学生交通安全提升行动,通过部门协同共建平安校园,努力为广大中小学生营造安全安心、和谐温馨的学习成长环境。二要积极推动智慧安防建设。研制校园智能化安防体系标准和全国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工作方案。指导各地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人脸识别、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打造教育“天眼系统”,发挥早期识别、风险研判、防控协同、防范化解等作用,提高风险隐患监测预警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推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全面提升学校安全治理能力和治理效能。三要践行大安全观,持续巩固教育系统安全稳定态势。防范学生参与非组织、规模性集结活动等涉政涉稳风险,抵御和防范宗教渗透。督促各地建立起教育安全风险预警监测机制,提高发现和处置问题的能力。面对教育安全新形势,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用“把补短板转化为行动、善于传导责任、点穴式督导和报告”的“新三样”,取代传统“提高认识、查找短板、追责问责”的“老三样”,善于用法治方式防范和处置安全风险。五、大力推动“教联体”建设,营建协同育人良好生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协同育人工作,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八一学校、北京育英学校等地考察以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多次就家校社协同育人发表重要讲话,作出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为进一步做好协同育人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教育部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会同相关部门积极推动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于2023年1月联合印发《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公布97个县(区、市)作为全国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实验区,并于2024年5月28日召开全国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现场推进会,总结交流各地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经验做法,扎实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落地生根。为进一步调动部门资源,协同社会力量,共同为孩子们打造健康快乐成长的“大本营”,2024年11月,教育部等十七部门印发《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教联体”是推进家校社有效协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方式。2025年要实现50%的县建立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的工作目标。开展家校社协同育人改革试点,加强馆校协同、医教互促、体教互融、家校互动、社教同频、警校同步,推广各地解决“小眼镜”“小胖墩”、脊柱侧弯、心理健康问题的经验案例。以落实家庭教育指导手册、组织网上家长学校等为载体,精准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有针对性地落实全员家访制度,督促监护人履行法定监护责任,引导孩子在最擅长的领域做最好的自己,树立正确“成才观”,推动形成良好的教育生态和育人环境。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我们将和所有的基础教育工作者一起共同努力,以钉钉子精神和奋斗的姿态,真抓实干,确保各项工作落地见效,敢担当善创新,努力塑造立德树人新格局,开创教育强国建设新局面!本文原刊于《中小学德育》2025年第5期 文章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