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耳

Wait 5 sec.

两周前朋友安排我去他家进行了一次听感盲测。你知道,文章写太多了就会造这种孽。我天天写自己听了几千小时的音乐,用了多少多少套音箱,然后就会有人很认真地请我去盲测,看看我的听感究竟训练出来没有。朋友家有两只帝瓦雷歌剧院版大金蛋(108db),已经用了至少十年,它的价格到今天还是 3 万多一只。然后还有 4 只刚入手的智能蓝牙音箱,来自不能提及品牌的那个品牌,叫做 Sound X,单只价格不到大金蛋的十分之一。他安排的是最简单的盲测,让我闭上眼睛,他用同一首曲子在两套音箱之间反复横切,直到我确定谁是谁为止。如果是更严格的做法,其实还需要让两对箱子都在同一位置,另外还要安排一个根本不知情的人去做切换动作。但我觉得没必要,原话是:「2000 和 3000 的音箱听不出来区别很正常,但是差十倍都听不出来的话,那以后自己焊个喇叭听音乐就好,还买什么音响?」。所以这几天,我正在很认真地学习手工焊接喇叭的教程。我朋友威胁我说,如果不给他点甜头,他就要在社交媒体上爆我的料,把这件事连续宣传十年。我信,上次也是他安排的大闸蟹盲品,看看那些自称能够靠舌头分辨阳澄湖大闸蟹的人究竟行不行。最后的结果是 10 对里仅仅猜出 2 对,十一年过去了,这件事依然是盲品阳澄湖大闸蟹的经典案例,依然不时有人提起。但是他可能不知道坦克有反应式装甲,一种放置在坦克外壳上的小型炸药包,当穿甲弹和反坦克导弹袭来时,反应式装甲提前把它们在坦克体外引爆,于是它们就无法获得足够动能击穿装甲造成殉爆。面对曝光也是同理,你要曝光,我可以选择主动自曝进行反制。你要连续讲十年,那我就连续讲了十年零一天,提前你一天。你要连续讲三十年,我三十年零一天。你要连续讲一百四十五年,我一百四十五年零一天。和羞惭相比,其实我个人更多感受到的是懊丧。盲测没有通过,而且是对价格差十倍的同类蓝牙音箱听不出差别,甚至觉得便宜的一对更好听些,这对我的打击有点沉重。等于是一系列的否定,否定了我的听感,否定了我上千小时的训练,否定了我那一堆高低贵贱的音箱和外设---没意义,既然听不出来,它们的产品手册上承诺的一切提升都没有了意义。我有朋友是所谓「金耳朵」,甚至可以用盲听的方式猜出小提琴手具体是谁。而我呢,则是传说中的「木耳」,不是说聋了,而是说对声音其实不敏感,无法区分出不同音质之间的区别,也就是说,无论什么设备播放什么内容,在木耳听来其实就是听了个响。想起来还是很讽刺的,当初我给自己的功放机换不同的电子管,换不同的线,换不同的输入方式,换完也摇头晃脑地欣赏,觉得声音果然大有变化,果然细腻,果然生动,果然三频清晰,果然下潜有力。现在看来,那就是个心理作用。究竟有没有变,变了多少,不应该是我这对耳朵能够听出来的。所以,那些摇头晃脑,那些信誓旦旦就显得很搞笑。对于我这样的人而言,海外的 ASR 论坛(Audio Science Review,音响科学测评)才是我的归宿。那里的人不谈听感,只会用仪器测试,分析图表。数据好,图表漂亮,证明音响好,那就是好,然后就去买了听。他们的理论依据是:人的耳朵差异很大,人的嘴巴什么话都能说,但是声学数据不会撒谎,那是物理学和数学,它们没有个人偏见。在经历了深深下坠的巅峰体验之后,我获得的巨大打击---或许说是巨大启发才对,它具体是这样的:我认为我将不得不接受一个事实,那就是我的感知乃至于那个「我」是不大可靠的。而与此同时,我还不得不接受一个更艰难的想法:存在高于我的感知,高于我的认知,高于我个人的某种存在或者原则,纵然我无法真正验证到,也无法真正感受到,但我也得去努力相信的确有这样的东西存在,哪怕它在我的感知或者想法之外,哪怕它们之间是对立的。就像是小学生听说爱情这件事,就像是成年人得知空性的存在一样。相对来说,得知自己是个木耳只是让我懊丧了一小会儿。当然,每个人都会自我投射,觉得只要投入了时间,付出了努力,就应该得到对应的收获,而且应该是不错的收获。但我能够接受自我期待落空,反正又不是第一次了。我也能够接受自己身上的缺陷,反正木耳又不是第一种,列表还很长。于是,最近这一周我听音乐的时间反而增加了。因为我是个木耳,这是个事实,我短期内改变不了这件事,长期来看也不乐观。明确这一点之后,我不用再挑音箱了,不用费心去想这首曲子这个时段这份心情,我应该用哪一对来播放才最合适。没什么合适,听起来都一样。我也不再需要去考虑蓝牙对音质的损害,模拟和数字信号带来的音质差异,电源要不要稳压滤波,网络信号要不要经过网桥过滤。不需要,反正我都听不出来。现在我可以心无旁骛地听音乐了,听不出音质的高下,但旋律我还是能听到的,歌词我也还是能听到的,管弦乐是什么乐器在演奏我还是能分辨的。是的,我是个木耳,但是这不妨碍我喜欢音乐,也不妨碍我欣赏音乐。世间的事情很多时候就是这样的,你的喜欢是一回事,对方是否会以你认定的方式回应则是另外一回事,甚至是否会回应都不确定。但喜欢就是喜欢,这件事自己清楚就好。而且,随着年岁增长,喜欢这件事本身都变得极为珍贵。题图标题:《这样的笑容很多人只会在照片里才会出现在自己对面》创作者:和菜头的小肉手AI算法提供:Midjourney v 7.0 Prompt: 上海街拍,运动镜头,年轻的女孩子在酒吧门口旋转, --sref 3039841018 --ar 3:4 --p --v 7.0  槽边往事和菜头 出品【微信号】Bitsea 个人转载内容至朋友圈和群聊天,无需特别申请版权许可。请你相信我,我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是错的禅定时刻《茫了》和菜头的小肉手Midjourney V 7.0  南派三叔专区南派,这张《彻底喝 High》。 《槽边往事》专营店营业中 文章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