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总编辑贾行家老师在做一个叫“首发”的直播间,向大家推荐最新的优质图书。5月15日晚上19:00,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得主、清华大学教授格非老师,将携新作《雪隐鹭鸶(的声色与虚无)》,做客直播间,带你在《金瓶梅》中看懂现实世界。欢迎你点击下方按钮,预约这场直播。贾行家老师在得到App课程《文化参考2》中,也曾介绍过格非老师以及与他同时代的作家余华、苏童等,非常适合作为观看直播前的“预习”资料。让我们跟着贾行家老师,一起重返那个中国文学群星闪耀的时刻。作者:贾行家来源:得到App《文化参考2》01中国文学群星闪耀的时刻今天要说的这个中国文学群星闪耀时刻,出现在1987和1988年,上海的夜里,几个年轻人从华东师范大学紧锁的铁栅栏门翻越而出,过了个把钟头,又翻栅栏门回来。开头的几天,他们的动作还比较笨拙,后来越来越轻盈。这几个年轻人是:刚刚在华东师大留校任教的刘勇,他发表小说时用的笔名是格非,本地文学杂志《收获》的编辑程永新,还有两个从外地来寄宿的作者,一个大学刚毕业,叫童忠贵,笔名是苏童,另外一个已经在县城里做过好几份工作了,叫余华。多年以后,当余华接受哈佛大学王德威教授主编的《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邀请,写一篇文章,记述以他为主要人物的先锋文学的时候,他选择了这个有点儿滑稽的时刻。我认为80年代的先锋文学决定了今天的文学面貌,尤其是小说。这个决定性体现在,今天能代表中国文学成就的重要小说家,大部分来自于这个群体,或者是和他们的文学理念接近,和他们有谱系上的渊源;先锋文学对小说的理解,既影响到了下一代作者,也影响到了下一代读者,从而改变了中国小说的定义。02好小说有标准吗?“什么是好小说”是个问题,你会经常遇到这个问题的变种:像这篇小说的故事和叙事完全看不懂,好像故意不好好说话,它凭什么获奖?凭什么金庸和刘慈欣笔下的世界那样博大,却不会拿到诺贝尔奖?是不是在文学界内部有一个秘密的、不向公众开放的标准?据我的观察,也没有那么统一。如果描述“文学界”是什么,它在物理上可能是一个一个的平台或者组织,比如不同的出版社、文学期刊和奖项评委会,在这些组织之间对于好小说的理解和评定标准就是很不一样的。有经验的圈内人知道,同一篇小说,在哪些杂志会被选中,而在哪些杂志则会被直接扔进纸篓,作者连一封礼貌的打印退稿信都不会收到——因为编辑认为他的投稿行为就是不礼貌的。我们退回到三十五六年前,在全国的重要文学期刊里,是几乎只有《收获》杂志认为格非、苏童和余华这些小青年不是在瞎闹,而是写出来了一种值得重视的新小说。回忆先锋文学,要追溯到很近的“1985新潮”,其中有两个支脉。一个是韩少功、阿城、贾平凹、李杭育为代表的“寻根文学”。这个词的出现好像是时年32岁的韩少功在《作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文学的“根”》的文章,呼吁作家把目光从意识形态转向普通中国人传统的、本土的生活。三个月以后,36岁的阿城启动了另一个视角,他在《文艺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文化制约着人类》,其中说:“若将创作自由限定为首先是作者自身意识的自由,那就不能想象一个对本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认识肤浅的人能获得多大自由……人类的封闭意识是普遍的,只是中国文化须与世界文化封闭到一起,才是我们所要求的先进水平。”“1985新潮”的另一个支脉是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徐星的《无主题变奏》所代表的现代主义文学实验,其中既有现代派小说的技巧,也有现代的主题,不过还只是个案和现象,不能算是流派。这两条自觉的变革思路,看起来是一个向前、一个向回,其实所突破的方向是一致的:小说应该寻求新的资源、建立新的写法了。何况,在一个传统已经断裂的年代,向回也等于是向前。几年以后,文坛上出现了一批更年轻的“60后”小说家,他们把新潮小说的几种探索和他们的阅读经验、写作风格结合到了一起。这十年左右的年龄差距看起来还挺重要的,阿城、徐星、韩少功他们下过乡,有不一样的人生经验和知识结构。八十年代初期,中国翻译界和出版界是相当亢奋的,迅速地介绍了一批现代派的西方文学进来,对于刚刚走过青春期、开始学习写作的新一代,起到了相对完整的塑造作用。按照生于1960年的余华的回忆:“当时主流的文学观念很难接受我们小说中明显的现代主义倾向,认为19世纪作家的批判现实主义才是文学传统。”“我们的阅读里没有文学史。经过了没有书籍的……时代,突然面对蜂拥而来的文学作品,中国的古典小说和现代小说,西方19世纪小说和20世纪小说同时到来……我们这些先锋小说作者身处各地,此前并不认识,却是不约而同选择了阅读西方小说……因为西方小说数量更多,叙述形式上更加丰富多彩。当我们写作的时候,也就知道了什么叙述形式的小说都是可以去写的”。所以他把最能代表这个文学阶段的场景,固定在了那个翻华东师大铁栅栏门的时刻——这也是小说家的本事,为所要表达的事物寻找到一个场景。“翻越铁栅栏门是不讲规矩的行为,就像我们的写作不讲当时的文学规矩。”03一场“胡闹”造就的文学时代那他又是怎么来到这道铁门底下的呢?在那些年里,格非、苏童和余华各自代表着一种类型的文学天才。格非可以说是学院派,老一辈作家和批评家们回忆,他在做学生的时候,就以创作和学识受到了关注,被视为是一匹千里马。而高考落榜的余华,原来是在浙江海盐的卫生院里,漫不经心地给患者拔牙,还经常拔错,他是像一个普通文学青年一样读翻译小说,仿佛突然间就明白了怎么写小说,仿照川端康成那种纤细哀婉的笔调写了一篇小说,居然就发表在了1984年的《北京文学》上。两年之后,他从卡夫卡的小说里领悟了新的写作方式,接连发表了《十八岁出门远行》《四月三日事件》这些奠定自己先锋风格的作品,那个时候的文学界可以接受川端康成一样的小说,但是还没有准备好接受这样怪异、冷峻的风格。就像他说的,还不是一个个案,此时此刻,一批来自天南海北、和他理念相近的年轻小说家,各自揭竿而起。因为承认和接受了现代主义的文学传统,不约而同地写出来了一批新作品,可以说是汇集成了一个派系。其中起步最早的是生于1953年、旅居西藏的东北小说家马原和藏地作家扎西达娃,然后是军旅作家莫言、南京的叶兆言、吉林的洪峰、上海的孙甘露,再就是余华、格非、苏童、北村这一批“60后”。在各种先锋文学研究里,残雪也常常被放到这个阵营里讨论,但是她本人对此好像不太感兴趣。先锋派作家的题材和语言风格各异,比如你读叶兆言和苏童的故事,是比较完整的、有传统的江南文化韵味,细读才会发现他们和上一代作家的不同,我喜欢称之为是“老实人写的新小说”;而孙甘露的小说则是才华横溢、虚无缥缈;格非的作品沉迷于叙事结构,我记得当年他有一个比喻,写故事要像在一个空火柴盒里装上一枚二分钱的硬币,去买一盒售价二分钱的火柴;而年轻余华的阅读体验是血腥、古怪、变态,同时又相当奇妙,总让人怀疑这个作家到底经历过什么,要不要看看心理医生。这些不同面貌的背后,可以称之为是一个统一“派系”的原因是:他们不满于当时小说叙事形式的单一,开始追求各自的多元性和多种可能性。他们都把怎么讲故事看得比讲什么故事重要,也就是更重视叙事的视角、结构,把建立个人的话语风格作为写作的先决条件。从对他们的阅读里,我明白了一个现象:当我们把两位作家相提并论起来夸赞的时候,有可能是会同时得罪他们俩的。这也不是作家矫情,即便我承认别人比我卓越,我也不会放弃自己的独特。所以,文学创作中的抄袭和冒名顶替,是最没有自尊心的表现。一个小说家如果能抄袭,那他就任何无耻的事儿都能干,你嘲笑他生活糜烂、个子矮什么的,他都不会在乎的。当时,国内多数文学期刊对这批年轻的先锋小说家是有顾虑的,按照余华回忆的话,是认为他们“政治不正确,在玩弄小说”。而在那些重要的文学阵地里,只有《收获》收留了他们。《收获》杂志认为这批作家已经各自写了很多年了,此时的集体成熟是在宣告着一个文学时代的到来,先后策划了四期先锋文学专号,余华特地提到了1987年秋天的第五期,这是文学杂志征订下一年的关键时刻,而收录的作品居然全是他们这些陌生的先锋派,《收获》的这个举动,被圈内称之为“胡闹”。其实别的杂志也不是没有预感,只是没有巴金,当时《收获》编辑业务的实际负责人是巴金的女儿李小林。有巴金挡在前面,又有一批上海的老一辈作家在背后支持,很多人对这次创造文学史的“胡闹”也只好投鼠忌器,李小林所承受的种种压力,最后也都不了了之。余华说,为什么他超过四分之三的作品都会发表在《收获》上,是因为当其他杂志把他拒之门外的时候,是《收获》收留了他。文学的历史也像其他历史一样,从一个侧面去看,一切仿佛是水到渠成,是不可遏制的“历史必然”;而从另一个侧面去看,又是那么偶然,如果没有人为了理想,为了心目中的正确,在个人利益之外做一些努力,承担一些风险,那个可能性会就此消失。当年,余华他们带着自己的手稿到上海的编辑部来,杂志社就把这些大小伙子们安排在了华东师大的招待所,由单身编辑程永新陪着,日夜混在一起。他们在房间里长谈到午夜,肚子饿了,就翻过晚上11点上锁的校门,跑到外面去觅食。余华的这篇文章不知道是哪一年写的,结尾说:“20多年后的现在,华东师范大学不会在夜深时紧锁大门,可以24小时进出。(那些影响我们的现代主义作家)也与托尔斯泰、巴尔扎克一样,现在成了我们的文学传统。”这种说法很谦虚,他没有提到自己也已经成为了后辈作家的文学传统。同时也很狡猾,你可能觉得网络视频里的余华说话很直白、很好笑,其实他的话是暗藏玄机的,小说家从别处读到的、思考过的和痛苦纠结过的东西,都不会老老实实地按理论或者箴言、金句的样子表述,而是要通过一个故事,好像是信手拈来一样,半真半假地讲出来。余华有一篇短文《一个记忆回来了》,回答了自己为什么从早年的血腥暴力风格变成了如今的温情脉脉,那是一个有趣的故事,但是我完全不相信他所说的。文学史上的每一个步伐,以及我们个人心灵史上的每一个步伐,都有着沉重的回声和代价。👆👆tips:敬爱的读者朋友,由于微信的推送规则,即使您关注了我们,可能也常常收不到推送,记得点击“罗辑思维”名片,设为星标⭐️,文章每天会自动推送哦!推荐阅读什么样的医生最靠谱?05-08 看医生的职称和年资,靠谱吗?怎样才能真正掌控自己的人生?05-03 用决策,谱写属于你自己的人生故事你的五个心智阶段,藏着命运的答案05-02 你要书写自己的人生剧本大学专业最新大洗牌,你准备好了吗?05-01 面对新一轮专业调整,怎么办?得到总编辑贾行家老师在做一个叫“首发”的直播间,向大家推荐最新的优质图书。5月15日晚上19:00,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得主、清华大学教授格非老师,将携新作《雪隐鹭鸶(的声色与虚无)》,做客直播间,带你在《金瓶梅》中看懂现实世界。欢迎扫描海报二维码,预约这场直播。点击“阅读原文”,订阅《文化参考2》 阅读原文 文章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