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北上广,心却在鹤岗:怎样做对城市选择?

Wait 5 sec.

眼看着就要到一年一度的毕业季了,假如你或者身边的朋友,面临城市的选择,那么这篇文章建议你仔细看看。毕竟,城市也许是我们能够掌控的,最重要的人生杠杆之一。最近网上有句话,叫,人在北上广,心却在鹤岗,这背后就是城市选择的两难问题,既想要发展,又想要松弛。那么,这两件事之间怎么平衡?怎样做对城市选择呢?作者:马慧来源:得到App《得到头条》01在美国,名校更愿意录取校友的子女?关于城市选择的问题,有位老师特别有发言权,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经济学家,陆铭老师。陆铭老师的研究领域是城乡和区域经济发展。他的《大国大城》应该是目前为数极少的,在城市区域经济学方面破圈的著作。借用陆铭老师的话说,你所做的任何一种重要决策,可能都是跟空间相关的决策。不管是就业、买房,还是子女上学,这些人生节点都伴随着空间选择。但是,提到城市选择,很多人都有一个直觉,认为城市只要大,就是好。事实上,规模只是个基础,关键是其中的多样性。就像生物一样,科学家早就发现,体型越大的动物,总体上寿命越长。注意,是体型大的生物,而不是胖的生物。为什么?因为胖,仅仅意味着脂肪多,而体型大,意味着每种细胞都多。前者是单调的大,后者是有多样性的大。同样,回到城市,大是一个重要的指针,但未必意味着全部。我们需要看到它内部的结构性特征,以及城市的内外部变量之间的互动关系,才能做对适合自己的城市选择。那么,具体应该怎样选择城市呢?接下来,我们就说说陆铭老师的洞察。02中国城市的发展格局是怎样的?我们主要说三个问题。第一,中国城市的发展格局是怎样的?首先,中国主要形成了“大圈套小圈”的城市群格局。所谓大圈,是指城市群。中国最有名的三个大圈,是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除此之外,还有成都重庆带动的成渝双城经济圈,武汉长沙带动的中部经济圈。同时,大圈里面还有小圈。小圈指的是其中的都市圈,比如长三角内部,上海会带着周围的地区形成一个都市圈。再比如在珠三角内部,广州带着一些县市形成了一个都市圈,深圳也类似。还有华中地带的武汉、长沙、南昌,都带着周边形成了各自的都市圈。其次,在城市群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存在发展梯度。陆铭老师提出了一个模型,叫做“双重中心-外围”模型。第一重“中心-外围”,指的是从沿海到内陆,沿海是中心,往内陆延伸,在这个过程中资源体量依次递减。比如长三角地区,不管是人口流量还是经济体量,都要超过内陆的成渝地区。第二重“中心-外围”,指的是城市群内部的中心城市和外围地区。比如长三角区域内部,上海体量最大,其次是杭州、南京、合肥。按照这个模型,你或许可以在地图上测量一下。看看你的家乡,你所在的城市,你计划想去的城市,它们分别离沿海有多少距离,离周边的大城市、省会有多大距离,就能对这个城市的资源禀赋有个大致判断了。最后,观察城市格局,除了看地理位置,还要看产业结构。世界上的产业其实分两种,一种是人多了能赚钱,另一种反过来,人少了反而赚钱。人多了能一起赚钱的产业,比如制造业,制造业都有集聚效应,上下游之间离得越近,交易和合作的成本越低,收益也就越高。再比如现代服务业。很多大型的娱乐或文体活动,只能放在大城市,像迪士尼选在上海,环球影城选在北京,都是因为这里聚集的人足够多,能够保障客流和收入。那什么产业人少了反而能赚钱呢?一是农业,从事农业的人口少了,农业生产的模式会变成大农场,我们国家从东北到新疆,现在再到山东、湖南、安徽,已经实施了“小田变大田”,直接耕种的人少了,小农田变成了大农场,农业的整体收入反而上来了。二是旅游业,假如一个地方从事旅游业的人太多,人人都指望赚游客的钱,那么竞争就会激烈,没准还会出现恶性竞争。但人少的地方,竞争相对也少,你还可以把邻居的房子收来做民宿,获益更高。说白了,不同行业,遵循的发展逻辑不同。有的行业像乘法,讲求规模效应,聚集的人越多,就像有越多的数字相乘,获得的结果越大。比如制造业。但也有的行业像除法,参与的人越多,人均分到的蛋糕反而越少。因此,也建议你观察城市的时候,把当地的产业结构也考虑进去。03个人怎样做城市选择?第二,咱们来看看,个人怎样做城市选择?首先,现在的人正在往哪儿走?这个方向非常清楚。陆铭老师总结为三句话。第一,农村往城市跑,尤其是沿海城市;第二,小城市往大城市跑;第三,在大城市内部,从外围往中间跑。最近,各个省市陆续发布了2024年的城市人口迁移数据。按照《时代周报》的统计,已经公布2024年人口数据的主要城市中,人口增量排前十的城市,分别是贵阳、深圳、广州、合肥、长沙、南昌、杭州、温州、宁波、济南。从规模上看,这些城市,基本都是一线、新一线或省会城市。从位置上看,其中6城位于东部沿海省份,3城是中部省会城市,1城是西部地区省会城市。但是,具体到个人选择,你要把自己的情况也考虑进来。首先,你想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假如你从事现代服务业,那自然大城市机会更多。假如你的职业与制造业相关,那么中型城市相对比较适合。假如你的职业和农业或旅游业相关,那么,你可以去观察人口相对不那么多的地方。其次,考虑你的需求和偏好。大城市机会多,消费品质也高,假如你注重服务消费的多样性,有一些兴趣爱好,或者追求生活和文化体验的品质,那么大城市显然比小城市好。但是,同样,大城市存在压力大、通勤长这样的问题。根据复杂科学家的统计,一座城市的步行速度,和人口数的1.1次方成正比,大城市节奏快,体现在人们行走的每一步上。最后,还应该考虑家庭的因素。有一个概念叫做“社交资本”,也就是你能动用的社会资源的总和。社交资本里有一部分指的是你的家庭,城市与家庭的距离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你是想离父母和儿时的亲友更近,还是更远?你是更喜欢去远方单打独斗,还是更愿意靠近熟人社会?这些都需要考虑。04AI会对个人城市选择产生什么影响?第三,这一轮来自AI的技术冲击,会对个人的城市选择产生哪些影响?提起AI,你可能会想到很多趋势,包括,远程化、数字化、在线化等等。在这些趋势的叠加下,很多人可能觉得,城市的空间位置将变得越来越不重要,觉得在哪都一样有机会。但是,陆铭老师说,AI时代,空间位置非但没有不重要,反而变得更重要。这一轮AI革命,技术替代的依据是岗位性质。关键要看,你的岗位是可编码的,还是不可编码的。假如你的工作岗位是比较流程化的,那么这就是可编码的。哪怕你的工作内容是写代码,假如你写的是标准化的代码,也有可能被AI替代。哪怕你是律师,假如你的工作是梳理卷宗,它也是可编码的,也可能被替代。包括医生中的一些工种,比如帮大医生看片子的这个岗位,也可能被替代。那么,什么是不可编码的工作?是那些涉及人的判断力、共情力、执行力、管理力、组织力的工作。比如,律师行业,AI可以梳理卷宗,但不能代替辩护。医生做手术,AI可以搜集病例资料,但不能做疑难杂症的判断。再比如,照顾老人、养育孩子,这些工作,AI一时半会儿就代替不了。从这个角度看,很多技术性的工作是可编码的。比如制造业,一些标准化的岗位最容易被替代,从2015年开始,制造业的就业人数就是在减少的。再比如白酒,现在人工智能产线在中档酒的酿造上,已经跟人工几乎没有差别。而服务业和创意行业,现在变成了创造就业的行业,因为它们需要交流,需要思考,需要人的非标准化特质,它们不能编码,更依赖人口密度。拿电商来说,就算是纯线上的工作,就算有AI加持,也依然需要靠近商品、靠近消费者。因此,这一点,也可以作为你选城市的参考,你要判断自己的工作是可编码还是不可编码,然后去寻找你的工作匹配的人群和城市。今天咱们借着陆铭老师的研究,观察了中国的城市格局,以及选择城市的要素。当然,以上这些,是经济学上的观察和建议,个体和趋势,不能完全画等号。咱们不是一定要按照这些结论来做事,但是,听听经济学家的建议,可以帮你做好认知上的分类,让你能够在把握了群体趋势的基础上,去做个体的选择。假如想了解陆铭老师的更多见解,在这里做个预告,陆铭老师会作为“得到名家讲书”的特约解读人,开启新的主题讲书,继续和你讨论城市、产业和个人的发展,欢迎你持续关注。👆👆tips:敬爱的读者朋友,由于微信的推送规则,即使您关注了我们,可能也常常收不到推送,记得点击“罗辑思维”名片,设为星标⭐️,文章每天会自动推送哦!推荐阅读什么样的医生最靠谱?05-08 看医生的职称和年资,靠谱吗?怎样才能真正掌控自己的人生?05-03 用决策,谱写属于你自己的人生故事‍‍你的五个心智阶段,藏着命运的答案05-02 你要书写自己的人生剧本非常时刻,降准降息,对你有什么影响?05-09 深入了解“一揽子货币政策”5月份,我们还准备了一项特别活动,假如你每天都来阅读知识卡片,就可以获得奖励,还有机会获得其他的特别周边奖品,包括《文明之旅》的邮票书签、互动式猫头鹰徽章以及阅读支架等等。关于活动的具体细节,你可以在得到首页点击“同学节”专区查看,5月,咱们坚持学习,同时也祝你5月知识福利双丰收。点击“阅读原文”,订阅《得到头条》 阅读原文 文章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