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May. 2025 波尔多尼奥问 你的自我意识觉醒,是在一瞬间完成的吗? 白心 答 不是。且没有完成,尚在过程中。可能要先理一下概念。什么是自我意识觉醒,我将之理解为尊重自己的内心,坦坦荡荡地面对自己的性格和喜好,不再按照他人或社会的期待而活。我高考那会儿,最热门的专业是土木和金融。而我因为分数不够,又害怕滑档,只好选择一个既不热门,自己也不甚了解的专业——计算机。入学后,我申请了转专业,但没能成功。伴随着转专业失败而来的,则是这门学科的热度日益高涨。舍不得这份阴差阳错的幸运,也舍不得未来高薪的就业前景,我又读了计算机的研究生,并选择了如日中天的机器学习方向。故事到这里,仿佛看起来十分顺利,像是一个乘上时代东风的幸运儿的故事。可也就是这时,我发现,没有兴趣加持的科研是很难坚持下去的。身边的大佬们顶会论文一篇接着一篇,看着自己颗粒无收的科研成果,很难不陷入焦虑。这种焦虑又导向自我怀疑的恶性循环,那时候,我唯一的盼头就是毕业。毕业后,我做了一年程序员就离职了。离职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我不想在自己不喜欢的行业里消耗下去了。身边人都说,工作哪有什么喜欢不喜欢,还不是为了赚钱。但我还是觉得,我坚持了8年都没能喜欢上这个专业,再加上行业内卷加剧、变动频繁的现实考量,我想,未来还长,不如放过自己吧。办手续那天,hr从厚厚一沓离职证明里找我的名字,我在交接记录上一项项签字,像是完成一场漫长的告别。但故事到这里并没有结束。此时的就业市场和前几年已不可同日而语。于是我再一次地,和很多年前一样,在患得患失中急匆匆地做了一个看上去不浪费的选择——一个“相对稳定”的工作。美好的幻想在现实与预期间的巨大落差中逐渐破灭。且不说工作内容乏味虚浮和管理规定刻板严苛,单看一再缩减的福利、逐步下降甚至偶尔拖欠的薪资,以及按照新出台的制度上溯倒扣的规定,就让我觉得不可理喻了。而在种种原因的综合影响下,前景也不甚明朗。朋友劝我,现在的大环境有个班上就不错了,挣一笔算一笔,没准哪天这个班也没了。我认同这一观点,但仍免不了回想近十年来的每一次选择。高考的时候,选择的专业是最不浪费分数的;后面考研、工作,选择的也是当下热门的、甚至是不浪费学历的。每一步看上去按部就班,看上去正确又安全,看上去把已有的牌发挥出了最大的价值。可是,反复萌生的逃离念头,让我感觉自己始终在同一个圈里打转。细想下来,好像每一次做选择的驱动力不是“害怕”就是“从众”。我总是在考虑“我应该做什么”,却很少问自己“我想做什么”,似乎每个选择都是为了回应别人对那个我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的期待,而我自己的内心,却从未被仔细倾听过。正所谓,有什么样的弱点,就会经历什么样的考验。反复落入同样的困境,何尝不是因为我从未认真思考过自己究竟想要什么。其实人生并没有标准答案,没有什么“应该成为的样子”,更没有那么多“必须完成的事”。逐物实难,凭性良易。我并没有想好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但我会努力在纷乱喧嚣中分辨自己的声音,在混沌荒芜间开辟自己的道路,在漫长无涯的时间里感受成为自己的喜悦。 责任编辑:舟自横 onewenti@wufazhuce.com征稿信息见@ONE一个工作室 置顶微博。更多编辑部的有趣日常请关注小红书:ONE一个编辑部。 回答者 白心 一个想要摆脱社会时钟的人。 相关推荐 问答 分享欲消失是否代表爱意消亡? 问答 这个时代知识是不是贬值了? 点击可下载ONE一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