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为一只猫》:禅修猫和我们的躁郁狂

Wait 5 sec.

抑郁症和躁狂症,我们的时代最普遍也最难缠的病魔。如果你试了药物和心理医生还是收效甚微的话,不妨试试猫修,把猫科动物的世界观和生活方式当作禅修的目标。现在开始减动和停止内卷,修炼一种不在乎、不尝试、不固化的硬核态度。原文作者 | 孙冬本文出处:《如何成为一只猫》,作者:孙冬,绘者:朱蕊,版本:南京大学出版社·守望者 2025年4月一则消息称2021年猫粮的进口额大于婴儿奶粉的进口额。朋友小婷笑,看来我也贡献了一份力量。朋友小朱妈妈惊了,乖乖,女孩子养了猫更不要养娃了。小朱一翻眼睛回了一句:养娃那是增压,养猫那是减压。确实,在养娃之前,是要先投喂好自己,优先抚慰自己的心灵。猫疗愈孤独和创伤是直观可感的,因为孤独和创伤是赤裸、坚硬和冰冷的,猫是毛茸茸、软乎乎和热嘟嘟的。朋友西西在被生意伙伴和挚友骗了之后,在院子里养了二十多只家猫,还在小区里投喂了十几只野猫。那是一种对自己的怜惜和补偿,一种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认同感,一种被需要的、让爱可以安放的价值感。至少,一只睡觉猫可以把睡眠分给孤枕难眠的人。《如何成为一只猫》书中插图,绘者/朱蕊。神经科学家们在猫和人的情感互动这个课题上产出了相当多的成果。他们的发现似乎佐证了人们之前的感觉:养猫之所以让人欲罢不能,是因为猫萌萌的长相能激活大脑杏仁体的奖励系统,令人开心,而撸猫的动作和触感,能刺激大脑释放“催产素”,一种类似坠入爱河时所出现的激素,还能降低血压和呼吸频率。猫呼噜声的频率在20赫兹至110赫兹之间,这声音也可以让人的肌肉和心情放松,缓解焦虑和紧张。东京农业大学的一位研究者永泽巧(Takumi Nagasawa)曾撰文论述人猫互动确实可以激活人类的前额叶皮层,包括额下回区域,提高人的非语言交流能力、感受力和同理心。另一项研究则显示,包括杏仁体和海马体在内的边缘脑会在人类和其长期生活的宠物之间建立一种类似夫妻和子女之间的感情纽带。看来,在长期的亲密关系中,人类的大脑和基因也会被他们的萌宠所改变(甚至有人认为,猫会操纵人的情感和认知)。但这些科学研究都在寻找一种有关人-猫关系的“外科式”的生物学上的答案。可实证、可建模的实验似乎无法令人信服地说明宠物和人的精神互动,就像是科学也无法充分解释和治疗像抑郁和躁狂这样的精神痼疾一样。一个精神科的医生永远也不可能像内科和外科医生一样做到不看病人,只看CT和核磁共振的结果来诊断病情。抑郁症和躁狂症,我们的时代最普遍也最难缠的病魔,是如何找上它们的宿主的?抑郁症患者所体验的无助感不是源于无能。恰恰相反,他们通常都拥有姣好的容貌和卓越的才华,只不过他们心灵的管道被塞满了垃圾。他们在与世界交手的时候,认清了生存的苍凉底蕴,不过,这种智慧和天赋却是把双刃剑,在他们试图从荒芜之地抽身而退的时候发现世界变大了,自己变小了,就像可怜的爱丽丝一样—一颗敏感的心捕捉到了世界的阴影,却把自己献祭给了黑暗。引用弗洛伊德的话说,当他者被内化为自我的一部分。自我和内化的他者之间的冲突到了无法调和的地步,人对自我的认知遭到了降维打击,因此就抑郁了。抑郁症也不等同于消极。按照韩炳哲(Byung-Chul Han)的说法,这反而是过于积极的结果。这位德国韩裔哲学家认为抑郁和躁狂都是“功绩社会”的症候,是过度紧张和过量的自我指涉所致。疲惫和忧郁的功绩主体不断地在兴奋中自我消耗,就像是被误导的免疫系统突然发起对自我的攻击,个体在和自我的竞争中发展出一种深度的无力感。这和神经科学上的注意力缺陷多动综合征(ADHD)在症状上极为相似。ADHD听上去似乎和抑郁症是完全相反的,但是它们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却非常相似。当大脑边缘结构过度兴奋和活跃,会导致人的情绪多变、注意缺陷、精力枯竭、自我认知低下,冷漠、绝望、罪恶感、失眠和抑郁随之而来,对他人行为的反应和对事件的阐释也通常是负面和消极的。所谓“正正得负”,就是这个意思。如果你试了药物和心理医生还是收效甚微(或者你不大愿意去看医生)的话,不妨试试猫修,把猫科动物的世界观和生活方式当作禅修的目标(可以试着闭上眼睛,想象自己是一只猫)。现在开始减动和停止内卷,修炼一种不在乎、不尝试、不固化的硬核态度。《如何成为一只猫》书中插图,绘者/朱蕊。当然说“不在乎”并不是什么都不在乎,而是明智地选择去在乎什么,不在乎什么。猫也是很在乎食物的品质、阳光和空间的。但是如果你过度关注你前任的一举一动,社交媒体上的点赞,脸上新长的黄褐斑,一个有点伤自尊的笑话,前不久花的一笔冤枉钱,那意味着你没有其他更好、更重要的事情可以在乎。过于在乎的人喜欢把世界和问题个人化,这种脑回路会对他人的言行过度解读。但是,要知道世界也许并非都关于你、围绕着你。他拒绝接受你的感情并不是因为你不够好,一个朋友自杀了也不是因为你没有及时伸出援手,一个无心的笑话可能并不是针对你个人。我大学的一个同学就因为自己出门总是看到寿衣店而每天惴惴不安,感觉大祸临头。其实我们每个人进出校门都要经过那个寿衣店,它就是一个寿衣店,恰好开在学校门口,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和旦夕祸福没什么关系。像我那个同学一样,那些对细节特别在乎的人往往会高估自己的特殊性。认为就自己最倒霉、最生不逢时,遇见的人也最奇葩,但其实无论承受和遭遇什么,你可能都没有自己想象中的那么特殊。特别在乎的人往往也是拒绝接受真实自我的人,在乎别人的眼光,内化他人的评判恰恰是缺乏自我认同感和价值感的表现。把所有“在乎”的负累扛在身上,终有一天会吃不消。整天盯着你在乎的那一点点,难怪看不到内心和世界的全貌。不依不饶地用“在乎”来抽打自己,不遍体鳞伤才怪。到头来,伤害我们的不是别人,正是我们自己的“在乎”。如果多虑和自虐让你受伤,何不和猫一起修行“不在乎”的道行?你看猫才不在乎哪里是你的私人地盘,对它们来说Tu casa es mi casa (你的地盘就是我的地盘)。它才不会因为你给它喂食和铲屎就满足你—哪怕是一个小小的要求。研究表明,猫的短期记忆甚至超过人类,它们大脑皮质中的神经元数量是狗的两倍,这就意味着它们有更强的捕捉、留存即时信息和信息处理的能力。它们不搭理人、不听从人的指令,不是听不懂—是不想听懂。让猫大师给你两条忠告吧:不值得、不思量。就算别人这么想,那又如何?既然不能改变,就随他去吧。内化他人和社会的期待不仅导致抑郁,也导致狂躁。现代社会给我们下了蛊,又埋了陷阱,还为每个陷阱设置了严密的逻辑、结构、激励和惩罚机制、实施方案及管理机构。人的角色和他在这个体系中的功绩是严格绑定的,就像一个大学教师注定要在教学、教改、论文、课题、报销、职称的永动机上做一个小仓鼠一样。学生有GPA,打工人有KPI,体制的鞭策加自我鞭策,外部竞争加自我竞争,明知这杯药酒太猛,可有几个人敢说不喝?不仅个体过动,整个体制也处在躁狂、应激和过剩产出之中,于是才会出现很多大卫·格雷伯所说的“狗屁工作”“狗屁职位”和“狗屁成果”。和古代人相比,现代人也许并未变得更加幸福,而是更加劳累和糟心了。是图谋角色迁跃、破局和规则颠覆,还是像麦尔维尔笔下的“抄写员巴特尔比”一样“宁愿不”地摆烂呢?做一个破局者需要勇气和资源,做巴特尔比是死路一条。两者似乎都不大可行。或许我们还是来请教猫大师,继续下一步的吸猫和修炼。《如何成为一只猫》书中插图,绘者/朱蕊。猫每天的运动量是有数的,大量的时间用来睡觉。除了食和性(家猫只有食)及一些怪异的兴趣,它们在懒洋洋的日常里基本无事可做,但它们懒得其所。当它要睡觉时,任你是小罐头还是小鱼干也不能调动它的胃口。它们对食物宁缺毋滥,对于低劣的猫粮绝不进食,不被自己的食欲所构陷。它们非常讨厌搬家,厌恶四处乱跑、大惊小怪的孩子,躲避无休止的挑逗和抚摸。也就是说,它们有减动和隔绝社交的本能。减动和减速是猫禅修的第一步。停顿和减速能舒展你的神经、松开你的发条,让大脑得到休息和充电。选择安静的角落、减少外部刺激,驱除杂念、调整呼吸,让大脑处于屏蔽和静音模式。这就接近僧人们禅定的状态了。人在冥想的时候,大脑中和情绪有关的区域就会缓慢下来,而注意力和对周围世界的感受力则会增强。神经学家们通过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s)等测试手段,发现当ADHD患者大脑边缘结构的活跃程度降低之后,人对外界的反应和阐释反而会变得正面和积极了。因此,正能量并不来自对于正面经验的追求,而恰恰是来自一种否定性的停顿和减速。设定限度是猫禅修的第二步。如果你发现自己处于一种被过度触发和激励的境地,请记住,你完全可以选择礼貌地离开,你有不起意和不尝试的权利。说不去尝试也不是放弃尝试,而是有限度地起意和有选择性尝试。抵抗那些蜂拥而至的、不由自主的欲望。过度活跃和刺激超载是精神衰竭的前兆,它将不可避免地让人陷入过度消极的情绪中。购物网站上推荐的大量的商品、手机上新的App、家电升级的新功能、餐厅的新口味、心愿单上的城市和景区、网红打卡的民宿、健身计划,以及各种职业和技能培训、各种水平测试和竞赛……人就在一种必须立刻行动的急迫感、力有不逮的焦虑感和拖延症的无力感之间被撕扯着,倦怠和枯竭在所难免。有时候,越是急迫的事情,就越是容易被大脑抵制和拖延。这是大脑的惊恐发作,是它对于外界过度刺激的应激。曾经有一段时间,我为了写论文提着一堆书和一台手提电脑从家、图书馆再辗转到各个咖啡厅和茶社。纯写作的时间远远不够路上坐车、选择地点,寻找安静的角落、点餐、付钱,打开电脑再关上电脑加在一起所浪费的时间。一天下来,文章没写几个字,身体就已经极度疲劳,而低效所引起的负罪感和挫败感更是使精神负累不堪。身体想要逃跑,精神却将我钉在椅子上。现在想想,在每一段不由自主的旅程开始之前,我都希望获得一个意外、一个奇迹,一个能给我的论文打上一针强心剂的“特殊”的东西。一个永恒缺席的理想的写作空间,一种无论如何都要向今天要一个结果的执念。治疗这个病的方法也很简单—断、舍、离就好了。断电、离开电脑、舍弃执念,去散步、逛街、打球、打牌、看电影、聊天、撸猫和睡觉,干哪样都行,都比烦躁不安、持续伤害僵直的脊柱要好。开心了,放松了,脑子自然就开了。所以,在“修猫”之后,你会发现将自己的生活降格为劳作是多么愚蠢,才会发现在下午的阳光里坐着,沉默、享受着一种把世间万物联系起来的慵懒和倦怠的乐趣。这种激发灵感和亲密的倦怠不同于过劳所引起的倦怠,它是积极的、健康的,而不是消耗的和压倒性的。《如何成为一只猫》书中插图,绘者/朱蕊。液化是我们要跟猫大师学习的高级班的内容,自然比“不在乎”和“不折腾”更难掌握。养过猫的人都知道猫是液体的。我怀疑《终结者2》中的可变形、可拉伸,在液体和固体之间变形的机器人就是以猫作为原型的。猫的缩骨术让身体能钻过比自己小很多的狭窄空间,它们从高空跌落时身体的协调能力也是多亏了柔软的身段。所谓猫有九命,其中八命可能归功于它们柔软的脊椎能在同时向不同的方向扭转,从而让它们实现空中翻正翻身,保证四脚着地。老子的“上善若水”于猫来说是一种天然的能力和修为。它们为猫的精神弹性体现在对空间的优选能力之上。我家的两只猫在冬天有地暖的时候,会趴在客厅的地上,地暖停了,就趴在客厅沙发上,到了春秋天,它们就回到阳台上的猫窝里,夏天就躺在我的竹躺椅上。只要跟着感觉走,哪里都是家和床。随遇而安是一种积极的生存之道,阳光既然不跟随你,你就跟随阳光好了,简单的猫常识而已。再看看行走中的猫,那也是一门变道、串行、蹑脚、弹跳和辗转腾挪的艺术。变数越多,路就越通畅无碍。再看看猫的相处之道,和则聚、不和则散,众乐乐,独也乐乐。不也正应了老子的话: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任何绑定的承诺、结构和模式都是幻觉,当这种幻觉给我们个人带来安全感和幸福感,给共同体带来凝聚力,这自然是有益的;但如果固化关系和信念,无法抽身和割离,允许其压迫自己和PUA别人,那就会成为一个“问题”。我一个朋友的妈妈相信“字如其人”,当初选择她爸爸的时候,只因为对方写得一手好字。谁知道,对方什么地方也不像他写的字那么隽永。等儿子上了小学,她每天必要检查作业的书写是否工整,可儿子连作业都写不完,怎么能保证每个字都写得漂亮呢?后果就是儿子在很长一段时间厌恶学习,厌恶写作业。我们从“猫修”中期待获得的是逍遥和解放,一种从强直性、单向度的正面绩效里解放出来的力量。接受我们不是一个学术达人,身材会随着时间而走样,我们的创作力会下降,我们的财富不会随着时间的积累而递增,等等。无论我们如何表现,依然无法取悦所有人;不管如何努力,婚姻也可能会失败,后代也不会在同辈中出类拔萃。接受瑕疵、孤独、破裂的情感和不可逃避的厄运。因为它们不是我们的过错,也不是霉运,而是生活。我们不是要确保自己不失去,而是一边失去一边活着。修炼猫术,是要从理性固化的关系和知识结构里破茧而出,让我们的身体从被规训的、自我塑造的肉体重返自然舒适的肉体,让我们的精神可以逍遥和自在。是摆脱过度活跃和烦躁不安的存在,用否定性的停顿去体味生活和滋养自己。猫修的人们和猫以及生物圈的其他成员,可以考虑建立一种未来的城市和人类社群,一个关系散漫、相互尊重而平等的、积极而倦怠的社会。为了这一天的到来,现在让我们走出第一步:找一个安静和熟悉的地方,闭上眼睛,以最舒适的姿势进入冥想,全身放松,放得很松,很松,想象自己是一只猫……本文经出版社授权刊发。作者:孙冬;摘编:张进;编辑:张进。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至朋友圈。文末含《新京报·书评周刊》2024合订本推广。最近微信公众号又改版啦大家记得将「新京报书评周刊」设置为星标不错过每一篇精彩文章~🌟2024书评周刊合订本上市!点击书封可即刻下单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新京报·书评周刊》2024合订本详情 阅读原文 文章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