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数字华夏沈健:做有“温度”的科创,造有“温度”的机器人

Wait 5 sec.

“我们想让科技不只是冷冰冰的工具,而是每个人都能感受到的美好。”——沈健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MBA、人工智能工程师(中级)及经济师,拥有近20年IT头部企业管理与百亿级业务操盘经验。曾担任头部信创整机厂商政企事业部总经理、高级副总裁、EMT主席及轮值CEO,2019年起主导公司信创业务从0到100亿跨越式发展,连续三年稳居行业市占率首位。2024年,创立数字华夏并担任公司CEO。当波士顿动力(Boston Dynamics)的机械之躯冲破实验室的玻璃屏障,当傅利叶机器人托起养老院的第一缕晨光,这场始于1973年钢铁巨人的进化革命,正以不可阻挡之势重塑人类文明的发展轨迹。那些曾被我们仰望的科技幻想,如今已在地平线上显现出清晰的轮廓。在科技与想象力的熔炉中,大模型与具身智能的完美邂逅,为机器注入了感知世界的灵性。随着人形机器人钢铁铸就的指尖开始传递温度,算法编织的思维逐渐理解情感,在0与1的二进制世界里,数字华夏(深圳)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数字华夏”)创造的“有温度的人形机器人”正孕育出独属于机械生命的诗意与温柔。如今,在全球科技浪潮奔涌向前的时代洪流中,中国机器人产业正在智能制造的新纪元中绽放独特光芒。在这场可能改写人类文明进程的智能革命中,数字华夏犹如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正以自主创新的科技之光照亮着人机共存的未来之路。2024年3月,数字华夏在深圳成立,秉持着“让AI惠及每一个人(AI For Everyone)”的使命,致力于推动AGI(通用人工智能)机器人的规模化商用。数字华夏以“让机器人拥有温度”为初衷,重点布局人形机器人多模态互动大模型算法及智能硬件研究,构建起从设计、研发、生产到商业化应用的完整产业链。目前产品已涵盖交互服务领域的通用人形机器人系列,仿人机器人系列、IP系列机器人以及具身智能交互平台。数字华夏的核心业务包括自有IP的人形机器人整机销售和服务、客户IP定制开发,同时为客户提供联合运营及市场拓展支持。日前,数字华夏IP系列开山之作——星行侠正式发布,它不仅外形潮流时尚、智商情商兼具、使用维护极简,同时也定义了具身人形机器人商用新范式。数字华夏表示,推出IP系列的初衷是希望打造属于这个时代的商用机器人。随着公司稳步发展,数字华夏机器人将走进千行百业和寻常百姓家,拥抱即将到来的人机共存新时代。近日,我们与数字华夏创始人兼CEO沈健先生展开深度对话。这位兼具技术洞见与产业情怀的创业者,以独特的产业视角为我们解读了当下机器人市场的发展态势,并系统阐述了数字华夏未来的发展蓝图。以下是对话内容节选:Q您如何看待当前人形机器人市场的竞争格局?数字华夏的核心优势体现在哪些方面?沈健:我认为当前人形机器人行业并不存在实质性的竞争。首先,从行业成熟度来看,人形机器人仍处于新兴阶段,产品和技术尚未完全成熟,无论是核心零部件、整机研发还是实际应用场景,当前整个行业都处于探索期。而且,目前全球人形机器人的年出货量可能仅停留在几百或几千台级别,这样的市场体量也不足以形成竞争态势。因此,我觉得在一个尚未形成规模的市场中讨论竞争还为时过早。其次,即使未来产品、技术趋于成熟,这一行业也不太可能陷入过度竞争。因为机器人本质上是对人类能力的模拟与延伸,其发展逻辑应聚焦于如何匹配人类社会的多样化需求。目前全球有大约120亿人口,若按“一人一机器人”的潜在需求计算,市场容量足以容纳上万家机器人公司共存。更重要的是,人类社会的职业分工高度细分,机器人领域同样也需要垂直化发展。因此,单一产品或企业是无法覆盖所有场景的,必然会呈现“百花齐放”的生态格局。未来,我认为机器人公司应该专注于特定行业或功能,形成差异化互补的良性发展而非零和竞争,这样的话大家都能找到自己独特的价值定位与发展空间。自创立之初,数字华夏就确立了以“人形交互机器人”为核心的战略方向,专注于需要与人深度互动的各类场景。同时,公司明确将研发方向锚定自然人为对标对象,而非以同行企业为参照,重点布局看护陪护、儿童教育、导购导览、展厅讲解等典型人机交互场景。我们率先在业内提出“有温度的人形机器人”这一创新理念,并基于此,构建了一套针对人形机器人“身手眼心脑”的技术体系。在大脑方面,我们整合了表情计算引擎、情商模型、心智模型和垂域大脑等核心模块,同时与众多行业客户深度合作建立的数据库,为垂类大模型训练提供了坚实基础。今年3月18日,我们在南京建立了业内首个基于真实交互场景的人形机器人数据采集及应用中心,旨在解决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中数据获取难、场景单一等痛点问题。在情感交互方面,我们构建了完整的情商识别系统,能够通过分析使用者的表情、动作和语言来精准识别情绪状态,并据此生成恰当的反馈动作和语言交互。我们还研发了先进的心智模型技术,可以实现对特定个体的声音特征、说话习惯乃至口头禅的个性化模仿。在机器人本体方面,我们特别注重小脑控制系统的研发,因为仅靠情感交互和简单动作难以实现规模化商用。为此,我们重点攻克了双臂协同操作、灵巧手定制等关键技术,并且针对不同应用场景开发出了专用的执行指令。基于自身优势与多年经验,在业内我们率先实现了SOC架构的突破性应用,将通用计算、AI计算和交互模块高度集成。同时,在机器人模块化设计和轻量化研究方面,我们也取得了重要进展。Q数字华夏提出的打造“有温度的人形机器人”的理念与传统机器人有何本质区别?如何将抽象的“情感共鸣”转化为可量化的技术指标与产品标准?沈健:与传统服务机器人(如AGV或机械臂)仅具备预设简单动作和语音功能、交互能力停留在基础的人机指令层面相比,我们的人形机器人构建了完整的拟人化交互体系,不仅能通过双臂完成递水等实际服务动作,更重要的是具备体贴关怀、主动问候等情感化交互能力。目前我们自主制定了一个从H1到H5的人形机器人交互体验标准。这个标准基于我们提出的“身手眼心脑”技术框架,从外观、动作、表情、语音、情感五个交互体验标准维度进行综合评估。我们的交互机器人已经达到H4级别。Q数字华夏的人形机器人“夏澜”能够模拟上百种人类表情,它是如何实现表情控制的?在单人或者多人对话场景里,它如何同时处理这些对话内容并匹配对应的表情?沈健:“夏澜”具备精准的眼球追踪和面部朝向控制技术,能够通过视觉识别和声源定位准确判断交流对象。无论是单人还是多人场景,“夏澜”都能实现自然的交流。具体而言,基于我们独创的自监督学习算法,“夏澜”可以实时观察并模仿人类的表情变化,就像鹦鹉学舌一样自然地掌握表情表达。此外,“夏澜”眼睛部位采用的双摄像头视觉系统,能够精准捕捉人类面部微表情,通过先进的情感计算模型分析交流对象的情绪状态,并生成恰当的表情反馈。而在语音交互方面,“夏澜”配备的麦克风阵列结合智能降噪技术,使其能够在嘈杂的多人环境中准确识别声源位置和交流对象。Q您认为公司团队在研发过程中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沈健:我认为数字华夏在人形机器人领域面临的核心挑战在于产品成熟度的提升——实际上这是一个从零开始的系统性创新过程。这是一个全新的行业,我们即便拥有算法和架构领域的顶尖专家,也不得不面对知识体系重构的难题。在产品的研发过程中,我们不得不从底层技术开始构建全新的解决方案,这种全方位的创新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目前数字华夏较大的发展瓶颈。当前行业人才短缺的现状也给我们的研发带来了巨大挑战。国内人形机器人专业人才储备几乎是空白,因此我们不得不从自动驾驶、大模型和计算机视觉等相邻领域引进人才,但这些跨界人才同样需要经历艰难的知识体系重构的过程。Q数字华夏如何平衡技术前瞻性与商业化落地的需求?沈健:我们在发展战略上始终坚持技术与商业双轮驱动的核心理念。作为一支具备丰富产业化经验的团队,我们从创立之初就清醒地意识到,纯粹追求技术先进性而脱离市场需求是行不通的。任何技术创新如果没有真实的市场需求和商业价值支撑,最终都会成为空中楼阁。正是基于这种认知,我们特别强调技术研发必须与产品需求紧密结合,每一项创新都要接受市场检验。因此我们在团队构成上,既有技术专家确保研发深度,又有产业人才把关商业可行性。我始终认为,人形机器人产业真正的突破不会发生在实验室里,而是要在真实场景中经过商业化验证。这不仅是数字华夏区别于纯学术型团队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也是我们能够持续获得客户认可的关键因素。Q对数字华夏来说,哪些应用场景的优先级更高?为什么?沈健:当前我们重点布局的是银行营业大厅这一细分领域。首先从市场成熟度来看,全尺寸人形机器人在C端大规模商业化尚不现实,而B端市场,特别是金融、运营商、电网等大型行业客户,对服务型机器人有着明确需求。其次从团队角度来看,我们的核心团队在B端市场积累的丰富经验,能够帮助我们快速理解行业客户的真实需求。最重要的是,从商业逻辑层面来看,银行等B端客户采购机器人并非单纯的消费行为,而是将其作为提升客户服务体验的重要工具,他们需要的是能够与其业务深度整合的智能服务解决方案。而且,银行网点还有着强大的购买力、广泛的分支机构布局和明确的服务升级需求。不过,无论是银行网点服务升级、企业展厅智能导览,还是其他应用场景,其核心价值都在于机器人如何与客户的现有业务深度融合,实现引流、品牌价值提升等增值效应。Q人形机器人领域既有科技巨头也有初创企业,数字华夏如何定义自己的“生态位”?是技术颠覆者、场景深耕者,还是标准制定者?沈健:我们的发展策略始终以场景落地为核心导向。虽然数字华夏在技术研发、标准制定等都有系统性布局,但不会刻意追求技术参数的极致突破或标新立异的“人无我有”。在产业阶段,我们认为当前人形机器人行业的关键瓶颈不在于单项技术的突破,而在于如何让技术真正服务于实际场景需求。因此,我们更关注三个维度的价值实现:首先是“用得上”,确保产品能切实解决客户痛点;其次是“用得起”,通过场景化设计控制总体拥有成本;最重要的是“用得好”,即持续优化用户体验。Q未来公司有什么样的长期发展规划?如果用一句话总结数字华夏的长期愿景,会是什么?沈健:我们的长期发展战略将始终围绕“以人为中心”的核心理念展开。未来,我们将在人机交互领域持续深耕,构建全方位的技术积累,并采取更加灵活的软硬协同的全品类发展策略。真正有价值的机器人产品必须回归服务本质,因此,我们未来所有的技术演进和产品创新都将以提升交互体验、拓展应用场景为最终目标。通过这种“技术-产品-场景”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数字华夏致力于成为兼具技术深度和市场广度的综合性机器人企业,在保持交互技术领先优势的同时,为不同行业客户提供最适配的智能化解决方案。我们将始终以“AI For Everyone”作为核心使命,让AI惠及每一个人。在新技术发展浪潮中,初期红利往往被少数人获取,但我们坚信真正伟大的技术应该跨越城乡、年龄和知识水平的差异,让每个人都能平等受益。我们希望未来机器人技术将如同今天的移动互联网,无论用户所处何地,都能通过简单自然的交互方式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真正实现“让每个人因机器人技术而生活得更好”的社会价值。文中图片均由数字华夏提供声明:品牌之声相关资讯来自于被采访对象,非福布斯编辑内容。精彩内容 文章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