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真的,大饱“耳”福!

Wait 5 sec.

春润燥,夏去火春夏之交正是滋补调养的好时节在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有一味与燕窝齐名的“山珍”白若雪,黄如金似牡丹,媲莲花丰润如凝脂,香甜似琼浆它就是——银耳 药食同源的“菌中之冠” 戳破晶莹剔透的耳瓣拉出丝绸般的银丝这是银耳的“化骨绵掌”炖煮时咕嘟冒泡汤水粘稠清甜那是银耳中胶原蛋白的“暗号”银耳性味甘、淡、平有滋补生津,润肺养胃的功效经培育的良种银耳肥厚多肉,鲜香软糯是餐桌上的佳肴除了鲜食银耳雪梨粥、银耳莲子百合汤银耳拌黄瓜、银耳馅饼等多种吃法已不新奇银耳马蹄糕、鲍汁脆耳酿豆腐糟香银耳海螺花、黑椒雪耳猴菇排等新式“银耳宴”也倍受好评银耳“药食同源”从中提取的银耳多糖有很好的生物活性具有抗衰老、降血糖免疫调节等多种作用其提取物所制作的银耳面膜正成为美妆业“新宠” “平价山珍”的栽培“密码” “百搭”的银耳自古就是食养佳品宋代《清异录》称银耳为“五鼎芝”在过去的数百年间银耳因人工培育难、产量少价格居高不下是一两难求的“菌中之冠”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起福建省宁德市古田县的菇农们“破解”了银耳的栽培“密码”从用毛竹筒玻璃瓶、盆、钵试栽到罐头瓶栽、塑料袋栽培的两次成功提产再到培养基由木屑到棉籽壳代料的配方升级古田的银耳产量从1976年不足1吨提升到1982年的219吨增长了200多倍产值翻了57倍至此低成本、高利润、短周期的古田袋栽银耳在全国市场站稳脚跟成功地把市场价格“打下来”曾经稀有的银耳步入千家万户在每一个寻常的灶火边在每一张团聚的饭桌上 小小菌花的“世界舞台” 银耳作为古田人的“致富花”绵延出入粮入药的产业链让古田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21年居宁德全市第一从传统培育到技术创新工厂化生产古田建立起县域化产业体系成为中国最大的银耳商品生产基地2024年古田银耳鲜品产量达41.6万吨占全国90%以上远销数十个国家和地区食用菌全产业链总产值达280亿元建设国际食用菌栽培技术培训基地已为70多个国家学员开展培训向世界输出古田经验“哪里有食用菌哪里就有古田人”小小菌花凝结着闽山闽水的天地物华蕴藏着点“菌”成金的中国智慧一路从福建山野走向全球餐桌全国特产“大摸底”你还有哪些地域好物推荐?人民网《好品中国》栏目与你一起发现更多“中国好品”!来源|人民网总策划|张玉珂监制|李娜 余尤宜 刘云策划|翟巧红 张素玲 叶青卿文案|林盈制图|林盈 李唯一字体|万祥生设计|张素玲支持|古田县融媒体中心责编|翟巧红     编辑|张素玲 阅读原文 文章原文